探析舞剧风筝的地域文化特征

目 录
绪论 1
一、舞剧《风筝》的地域文化属性 1
(一)地域文化 1
(二) 风筝的创作源地--潍坊 1
(三) 三大秧歌的表演形式 1
二、 舞剧中鲜明的地域色彩 2
(一) 潍坊风筝 2
(二)杨家埠年版画 2
(三) 三大秧歌 3
三、 舞剧中突出的民俗文化特点 3
(一) 孔孟的礼仪之道 3
(二) 潍坊的服装、建筑的特色运用 3
四、结论 4
参考文献 5
致谢 6
绪论
山东舞蹈艺术创作是齐鲁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脚步的迈进和社会的发展,历经数代民间艺人和专业舞蹈工作者的努力,山东民间舞蹈也迎来了新的春天。以山东舞蹈元素为源泉创作的舞剧《风筝》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舞剧《风筝》中地域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都深深的体现了时代的印记,同时舞剧《风筝》的创作成功 又成为山东地域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的第一步。
一、舞剧《风筝》的地域文化属性
(一)地域文化
通常情况下,地域是指一定的地理空间,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地域文化是指从地理上划分、对这块土地的文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文化特征。文化是一个时间概念,历史每行进到一个节点都决定了文化的内容,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综上所述,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们,在长期的体力与脑力劳动创造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积累、发展和创新,升华了在物质与精神上的成果和成就。文化反应了地域自身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域内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经济能力、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风俗、价值观念、艺术水平以及行为准则等等各个层面的情况。不同的地域,自然地理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境存在差异,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建设等方式与程度也存在差别。因此,地区性是地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在文化表现上也就呈现差别,各具特色,舞剧《风筝》的创作地为山东,其中必蕴含着山东地区的地域文化。
(二)风筝的创作源地--潍坊
潍坊历来就是风筝的发祥地,现今又被称为“风筝之都”,从舞剧《风筝》的字面上我们可以看出舞剧“风筝”和潍坊“风筝”有一定的关联性,当然舞剧《风筝》在表现形式上也是一个比翼双飞的风筝,其内涵就是美好的向往,所以舞剧《风筝》从字面上来看,也就是潍坊地区所生产的风筝,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共同性。
(三)三大秧歌的表演形式
我们都知道,山东的三大秧歌就是胶州秧歌、鼓子秧歌和海阳秧歌,舞剧《风筝》的创作源地是山东,那么其中蕴含的秧歌形式又会以什么方式表现呢,在舞剧《风筝》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是在舞剧的动作形式上体现出了山东三大秧歌的表现形式。山东的三大秧歌是齐鲁乐舞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所呈现的角色演出形式也是千姿百态,其艺术表现元素也是“雅俗并存”,既表现了山东民间艺术形态的质朴,又彰显着民间艺术文化的深遽,也更加体现出了山东人民豪气爽朗的性格。山东三大秧歌分别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及象征性,不同的秧歌角色的表演形式也是风格迴异,但却都是反映着山东人民骨子里的骄傲。
二、舞剧中鲜明的地域色彩
(一)潍坊风筝
我们都知道在现今风筝之都就是潍坊。获得这一个称呼的原因就是潍坊悠久的风筝文化。有资料显示潍坊风筝在宋代就开始流行。其中制作风筝的技艺和放风筝的活动是潍坊民俗文化的一大特点。正是因为潍坊风筝独特的悠久的历史传承,使很多艺术形式的创作都是围绕着风筝来编排创作的,在舞剧《风筝》中,女主角杨春燕正是以风筝与上川表达对其的爱慕之情,所以在这一程度上来说,舞剧中的风筝正是借用了潍坊风筝所具有的美好寓意来表达舞剧《风筝》情感的,舞剧《风筝》中,男女主角以风筝定情,奠定了舞剧的主题基调,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舞剧《风筝》对潍坊风筝的借鉴和引用。
(二)杨家埠年版画
潍坊杨家埠年版画的主要内容一般是逢年过节的喜庆内容。或者是祝愿结婚的喜庆或者是庆祝丰收的喜庆。其年版画的形象一般以福禄寿神仙为主。其中包括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历史传说。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张贴年画来祈愿对下一年的希望和期盼,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通过年版画来寄予一种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家和万事兴,或者庄稼丰收或者能够平平安安的愿望。通过对以上的分析认识,我们首先认识到了杨家埠年版画的历史和主要内涵形式,那么现在来看舞剧风筝中的年版画的因素,首先在舞剧《风筝》中年版画的表现形式是舞蹈道具,在舞剧二幕表演中,学徒们所拿的刻板桌子上的图案和一般舞蹈所使用的道具桌子有所不同,桌子中间是呈凹状是为了放置刻画年版的工具,正是如此刻画出版画才形成了独有的杨家埠年版画因素。其次是舞台舞美,在舞剧《风筝》中的舞美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利用现代化的元素到不是很多,舞蹈背景都体现出了当时的潍坊形式,例如建筑等,那么也许会有人问建筑怎么能体现年版画呢?其实年版画就是建筑风格的一个缩影,综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来,杨家埠年版画在舞剧风筝中存在的因素还是比较大的。
(三)三大秧歌
要说山东的三大秧歌,是很能代表山东舞蹈风格形式的,秧歌是具有民俗的舞蹈,舞蹈是秧歌的生化,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舞剧《风筝》中,首先是人物形象,在舞剧风筝中七姑八姨的人物形象就很明显的具备了山东三大秧歌的人物角色形象,再有就是舞剧《风筝》中的动作形式上具备山东三大秧歌的元素,比如在海阳秧歌中的人物形象动作就和舞剧《风筝》中的人物形象动作具有一定的共性,拿海阳秧歌的小嫚来说,小嫚是年轻的乡村姑娘,朴实而纯真,在秧歌表演中通常是拿着手绢和扇子两者并用。穿着具有山东秧歌风格的服饰,扎着一条长长地花辫子或者头上别着小花朵。小嫚的动作表现是典型的山东女性形象,其动作特点,包括急步快走、挽扇等动作。而在舞剧风筝中翠花的人物形象和动作特点及其道具的使用都有海阳秧歌中小嫚的影子。
二、 舞剧中突出的民俗文化特点
(一)孔孟的礼仪之道
文化是山东的名片,礼仪是山东的骨子,以孔孟为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山东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孔子和孟子的礼仪之道,为齐鲁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了古老的山东人民思想行为。影响了其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就对孔孟文化的基本理念来说,主要是以追求伦理本质和中庸仁礼的思想。其实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所以在舞剧风筝的文化内涵中,儒家思想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从舞剧《风筝》中看,无论是舞蹈表演形式的外在还是内在,无一不透露了人对美这种意境的追求,比如舞剧《风筝》中舞蹈演员所表达的情感及其舞剧《风筝》的爱好和平、憎恶战争的主题表达,无不体现了孔孟思想的这种“柔”,也正是这中柔性精神奠定了舞剧风筝中的另一面——美的内涵。
(二)潍坊的服装、建筑方面的特色运用
要说在舞剧《风筝》中的服装运用我们可以很直接的看出来,但是对于建筑的认识比较抽象,比如在舞剧《风筝》中,场景的变化也是随着建筑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在舞剧《风筝》中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体现在舞蹈道具上,把建筑形式化成一个建筑的架子,既满足的舞台的实际需要,又可以使观众感受到那一种独特的魅力,在风筝表演的舞台设置上我们可以发现其舞台设置的场景,就是以街巷商业经营为主。我们都知道在山东地区,尤其是潍坊地区其商业经营的建筑结构形式是。前店后宅或者是前店后坊的形式。形成这一形式的原因,主要是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人员的流动来造成的。另外这种店坊合一,店宅合一”店铺民居建筑形式。这些在舞剧《风筝》中也可以很好的看出来。另外是潍坊的服装形式,潍坊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潍坊自古就是织造工艺发达的地区。随着岁月的更新,潍坊的服饰文化不断发展创新,一些风格明显的却在潍坊传承下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一个地方的服饰文化就是其主要文化影响和熏陶下形成的。就对潍坊的服饰文化形成来说。就是受到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孔孟思想的影响。一般服饰特征一般以土布印花布的形式。在鞋帽的配置上往往是绣花鞋和绣花帽。在服饰造型中体现出孔孟的中庸思想,简单的来说也就是稳定的对称和朴素的简洁。另外在服饰的图案上可以看出。图案主要以简约为主,图案样式一般比较粗旷,图案内容一般以寓意美好。服装色彩一般是朴素和艳丽并存。形成潍坊服饰文化这一特点的原因就是民族心理和民族习惯的影响。服饰文化也代表了潍坊人民的审美文化。在舞剧《风筝》中从女主角杨春燕的服饰和七姑八姨的服饰,到杨春生和卖货郎的服饰,都无不体现了潍坊的服饰文化,通过服饰的选择,舞剧《风筝》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视觉享受,也令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山东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的传承和创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29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