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在古典舞中的运用以舞剧红楼梦为例

摘 要所谓的古典舞蹈,是基于民间舞蹈的形式上,进行二次加工与创造后,历经长时间的艺术实践考验,探究再对专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该种舞蹈被赋予了一定的历史意义,并且在舞蹈形式上显示了古典风格。古典舞蹈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是借助音乐氛围的渲染以及节奏结构的把控两者的结合。因此舞蹈家在表现作品情感时必须与音乐相结合。并且舞蹈时的动作、力量、以及速度都是由音乐衍生出来的,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表现能力上强于抽象艺术,但是要稍逊色于形象艺术。艺术复杂的结构以及多样化的符号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联想,并且能够在大脑中将其合成可触摸的声音。但是舞蹈可以将音乐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具象化,让舞蹈与音乐相互结合,成为自然的艺术结构,以此来表现出音乐内在的含义。本文选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作为理论研究的工具,为论文的论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采用剧目对比法对比余英和林秉民创作的“红楼梦”的相似点与不同点。最后得出结论,舞蹈、音乐以及舞曲等表现重点在于表达舞蹈创作的积极指出以及与艺术本质的相互融合。
目 录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二、古典舞剧概论 2
三、音乐在古典剧中的作用 3
(一)音乐与舞蹈动作 3
(二)音乐与情感表达 3
(三)音乐与审美意蕴 3
(四)音乐与观众接受 4
四、于颖版舞剧《红楼梦》与音乐 5
(一)舞剧《红楼梦》的整体概况 5
(二)《红楼梦》的音乐结构 5
(三)《红楼梦》的音乐形象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一、前 言
(一)研究背景
中国古典舞因其深厚独特的魅力,一直是舞蹈发展史上别具一格的舞种。尤其是结合文学艺术鼎盛的著作《红楼梦》更是赋予它独具特色面纱。红楼梦原著小说中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及角色设定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整个古典舞剧人物形象的表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红楼梦》舞剧中音乐突出的风格及特点也对整体舞剧感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一样的音乐在舞蹈中表现的形神韵律,技巧和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了解《红楼梦》舞剧中的作用及特点,为古典舞剧作出的贡献和增添的色彩有哪些,从而深入研究音乐在《红楼梦》舞剧中的重要性,让更多学者通过本文了解到以往研究多侧重韵律、动态,缺乏总体音乐和动律体态的配合,并没有全方位阐述人物形象及特征,为此最大限度剖析音乐的特点和原著本身相结合,更加生动全面的展现《红楼梦》舞剧中的人物形象,古典舞在我国舞蹈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将其传播与发扬。
二、古典舞剧概论
古典舞是基于民间传统舞动的艺术形式,通过数位舞蹈研究者以及爱好者的对古典舞的素材进行整理,然后对其进行再加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实践检验创新,最后达到艺术综合,如此才形成了目前极具古典传统风格以及与历史含义完美融合的古典舞。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古典舞在我国萌发,然而,古典舞的发展初期由于没有代表性的风格,因此在较长时期,被当作是“戏曲舞蹈”。原因在于古典舞的表现形式中不仅彰显着戏曲的神韵,还包含着舞蹈的动作,两者风格相融合,如此才被叫做古典舞剧。
舞剧作为舞台的表演艺术之一,表现形式主要借助于舞蹈动作。舞剧由许多要素结合而成,比如说舞剧表达的故事的主要人物,事件的发展经过等。舞剧在表达上不只有戏曲与舞蹈的结合,更是融合了音乐的精华,历经了多年的发展沉淀。在古典舞剧的发展进程中,一直秉承着“古为今用”以及“洋为中用”的准则,把古代现代的元素结合、欧美与中式的融合,将观众喜爱的事件作为舞剧创造的基础,将其具象化。古典舞剧在经过长时间的打磨,将舞蹈与戏曲的精华进行提炼,慢慢造就了现在的古典舞剧。
提到古典舞剧的起源,其实是从戏曲舞蹈的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即使是查阅历史记载,也无法找出可以道明其明确区别的书籍。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年代,就有了关于参杂了戏曲舞蹈元素的古典舞剧的书籍记载,《大武》一书就是那个时代有名的古典舞剧的记载书籍,其中将舞蹈、音乐以及诗歌相融合,创造出记载历史性事件的大规模舞剧的表演,故事主要内容为当时武王灭周这一大型书剑,而在之后出现的《九歌》才算是历史上真正的第一部古典舞剧,原因是其能够更加完美的表达出舞剧的元素。
三、音乐在古典剧中的作用
(一)音乐与舞蹈动作
舞剧的表现需要借助音乐的烘托以及渲染,在舞台的展现少不了音乐伴奏的结合。早期的舞剧在音乐伴奏的形式上较为简陋,形式一般为简易的打击节拍,或者会在表演时加上歌唱。《乐记乐象篇》中曾有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这是关于舞蹈音乐的阐述。前苏联舞蹈编剧扎哈诺夫也曾提到:音乐是舞蹈表演的灵魂所在,舞蹈的表现离不开音乐的烘托。
吴晓邦,作为我国有名的舞蹈艺术家,曾经提到过舞蹈与音乐的关系,并且在理论系统以及实践上得到了论证。他的观点是,音乐能够帮助舞蹈更好的表现其艺术形象,也只有音乐才可以将舞蹈所有表现的内涵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他曾提到,自己认为最完美的作品是《义勇军进行曲》,它慷慨激昂的音乐表现张力能够衬托出舞台上坚强不屈服的形象。部分舞蹈家认为,舞蹈应该注重其独立性以及突出性,因此在创作舞蹈作品时选择避开音乐,然而为了避免舞蹈过多的孤独特征,会在表现时加入许多辅助器具以及身体动作来代替音乐为舞蹈进行伴奏。从本质上来说,以上的伴奏方法形成的效果是形成音乐伴奏的单个因素。综上所述,音乐伴奏衬托舞蹈的张力,舞蹈的表现必须借助音乐。
(二)音乐与情感表达
音乐所特有的感染力能够直接触动人的灵魂,它拥有神奇的魔力。在生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当观众的耳朵听到音乐的时候,音乐能够和人所经历的感情经历产生共鸣,由此能够让人难忘的反映。[1]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音乐能够为观众提供情感储存、释放的空间。当观众在观看舞台剧的时候,随着音乐伴奏的响起,这会促使观众对于自身的审美展开新的期待,对即将出现的舞台以及音乐形式产生期盼。而观众对音乐的期待可以总结成几个要点,一是对为舞蹈伴奏的音乐的认知,二是对特定的舞台设定的欣赏,三是舞台所表现出的音乐信息。若是音乐的表现能够填满观众的情感期盼,那么观众与音乐就能产生共鸣,而对后续的舞台的观赏也将更深入。
(三)音乐与审美意蕴
舞台音乐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可以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感受舞台事件,能够让观众内心的感受与舞台表现的意境相融合。[2]因此,当观众在享受音乐时,从开始到结束是从对音乐的排斥,到慢慢了解音乐,最后接受音乐的过程。可以看作是音乐一方面可以激发出观众内心对音乐的认知,另一方面,还可以左右观众内心的情感,让观众的内心无法自由存在。不过无论期间过程有多坎坷,在欣赏舞台的最后阶段,观众的内心绝是自由和谐的,大部分的观众也认同此观点,对音乐的欣赏的最高表现形式是观众的内心与音乐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舞蹈中作为伴奏的音乐,一般是按照舞台表现的内容,将单独的音乐元素与舞台表现的旋律、节奏等相互结合,最终让音乐的情感表达上更丰富,与舞台表现相得益彰,也很容易引导观众进入音乐的世界,在内心深处得以呼应,带来自己精彩的体验。[3]在舞台剧表达上,音乐是期望能够引导观众与故事一起变化,或开心、或忧郁,让观众感受舞台剧的情感经历。对于有天赋的作曲家来说,不论他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一般都是希望自己创作出来的音乐要素能够带有具体的知识性。[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16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