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颤膝”动律在藏族民间舞中的重要性

论颤膝”动律在藏族民间舞中的重要性[20200420090639]
摘 要 1
ABSTRACT 2
前言 3
一、 颤膝动律的内涵 3
(一)藏族舞中“颤”的背景来源 3
二、颤膝动律在藏族民间舞中的应用 4
(一)颤膝动律在藏族踢踏舞中的应用 4
1、藏族踢踏舞的动作要领及特点 4
2、颤膝在藏族踢踏舞中的应用——以《扎西德勒》为例 4
(二)颤膝动律在藏族弦子中的应用 5
1、藏族弦子的动作要领及特点 5
2、颤膝在藏族弦子中的应用——以《孔雀吸水》为例 5
(三)颤膝动律在藏族锅庄中的应用 5
1、藏族锅庄的动作要领及特点 5
2、颤膝在藏族锅庄中的应用——以《祝福昌都》为例 6
三、颤膝动律在藏族民间舞中的重要性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摘 要
藏族民间舞受藏族农牧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有着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动作特点,是我国众多民族舞蹈中的突出代表之一。藏族民间舞历史悠久,内容又丰富繁多,而踢踏舞、锅庄、弦子作为藏族民间舞的三大主要舞蹈类型,都有着丰厚的藏族文化底蕴,具有很强的本民族风格特征。颤膝是藏族民间舞蹈的一大组成要素,是藏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膝盖所承受的负荷,使他们的膝盖耐力和韧性得到了锻炼,他们也需要双膝的不断屈伸来缓冲压力,才形成了“颤膝”动律在藏族民间舞蹈中的出现。颤膝动律不但体现了藏族舞蹈的精髓,是藏族悠久历史的深厚文化积淀,更是藏族舞蹈区别与其他民族舞蹈的重要标志。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颤膝动律;藏族民间舞;重要性
目录
ABSTRACT
Tibetan folk dance influenced by Tibetan farming culture and religious belief, has a unique form of performance and action characteristic, Which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of many national dance in our country. Tibetan folk danc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variety of content, and tap dance, Guo Zhuang Dance, Tibetan folk harp as the three main types of Tibetan folk dance , have a rich Tibetan cultural heritage and with strong ethnic style features. Shake knee is a major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ibetan folk dances, which is the Tibetan people living in long-term production load on the knee and make their knee exercise endurance and toughness,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need constant flexion knees to cushion the pressure before formed a "knee-trembling" Rhythmic appear in the Tibetan folk dance. Shake knee law not only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Tibetan dance and Tibetan history of deep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Tibetan ethnic dance different from other national dance.
Keywords: knee trembling law;Tibetan folk; importance
前 言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四千多米,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和文化财富,舞蹈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藏地也得到了卓越的发展。藏族民间舞蹈集表演性与娱乐性为一体,是藏族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颤”是藏族舞的一大特点,在藏族民间舞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颤膝动律的内涵
(一)藏族舞中“颤”的背景来源
藏族人民生活的地域海拔高,空气含氧量低,昼夜温差大,这使得他们在生活和劳动生产中的体力消耗大。藏族人民热情善良,诚实敦厚,歌舞作为藏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藏民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气候变化,他们的衣着服饰也较为厚重,影响身体的灵活性,所以他们的舞蹈手臂动作相对简单,长袖随着呼吸舞动,主要依靠下半身的动作变化来舞动。而膝盖的“颤动”是舞蹈的关键,以“颤”来带动身体的变化,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舞蹈形式。另外,藏族山区地势崎岖险要,山路行走不便,藏民生活在一个需要不断上山下山的环境中,也增加了他们膝盖的负荷,长期的上下运动使他们的膝盖耐力和韧性得到了锻炼,他们也需要双膝的不断屈伸来缓冲压力,这也是“颤膝”在藏族民间舞蹈中出现的原因。
(二)颤膝动律的形成
膝盖的伸屈和颤动贯穿着藏族舞蹈的始终,不同的藏族舞蹈类型有不同的屈伸动律。所谓“颤膝”并非简单的双膝颤动,而是以膝盖为支点膝关节保持连绵不断、匀速的上下运动,这需要膝关节很好的耐力和控制力。“颤膝”动律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形式,舞姿也不尽相同,如藏族踢踏舞中的“碎颤膝”、藏族弦子中的“软颤膝”、藏族“锅庄”中的“硬颤膝”等等。藏族舞蹈中的颤膝并非是表面的膝盖上下运动,而是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发力特征和节奏类型。颤膝动律是藏族民间舞蹈的精髓,没有颤膝,藏族舞蹈也就失去了它的精神和灵魂。
二、颤膝动律在藏族民间舞中的应用
(一)颤膝动律在藏族踢踏舞中的应用
1、藏族踢踏舞的动作要领及特点
藏族踢踏舞由“堆谐”演变而来,最早产生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后向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流传,继而盛行于拉萨。传统的“堆谐”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绕圈舞动,而后来的踢踏舞则逐渐渐变为在小型乐队的伴奏下,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舞蹈。踢踏舞要求舞者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舞步节奏的变化来演示不同的旋律,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诉求,踢踏舞中的颤膝小而碎,细碎到不影响肢体动作的表现力,并且用劳动中的号子声来辅助舞蹈进行表演,增强气势、烘托气氛,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踢踏舞需要舞者保持均匀、舒缓的呼吸来配合脚步的变幻,舞蹈多在高潮之时,骤然停下,带给人回味无穷的体验。
2、颤膝在藏族踢踏舞中的应用——以《扎西德勒》为例
舞蹈《扎西德勒》是典型的藏族踢踏舞组合,舞者踏步为节,大量的撩腿踏步动作贯穿整个舞蹈。舞蹈队形由开场的集中到散开,都是由舞者们均匀颤膝踏步完成的,其过程整齐划一,利索无比。再到后面的踏步交错、队形转换、背后交叉拉手,膝部的颤动也变得急促丰富,随之而来的是大幅度的颤膝撩腿顿地。看似是脚掌发力与上肢动作协调配合,实际与膝盖的颤动密不可分。女舞者上场,音乐变的悠扬委婉,膝部颤动也由男舞者的稳健变成了女舞者的柔美,脚下动作依然是干净利落,展现出踢踏舞的另一种美,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觉。当音乐再次急促,男女舞者齐舞,节奏感极强的高频率踏步,因膝关节运动的连接而顺畅且有力量,显现了藏族踢踏舞的大气豪迈。
(二)颤膝动律在藏族弦子中的应用
1、藏族弦子的动作要领及特点
“弦子”是藏族民间舞中“谐”的俗称,在藏语中有歌舞之意,是农牧区人民的舞蹈形式,多用来表达藏族人民歌颂家乡、幸福安康的诉求,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巴塘弦子。弦子的舞姿悠扬绵长,膝盖动作以软颤膝为主,膝盖均匀、舒缓的颤动,身体和手臂也随之伸展,弦子多辅以歌声,在藏族人民高亢清澈、绵延悠长的歌声中随风起舞,长袖轻抚、动作舒缓,细腻流畅,尽显舞者的优雅、动人。
2、颤膝在藏族弦子中的应用——以《孔雀吸水》为例
舞蹈《孔雀吸水》是藏舞中传统的双人舞弦子舞,颤膝动律贯穿整个舞蹈。伴随着流畅欢快的旋律,膝关节舒缓而有节奏的颤动带动舞者“拖步”行进,看似松弛的膝盖因颤动带来的均匀发力给人以沉稳流畅的美感。极富柔韧性的屈伸使“颤膝”与“点步转身”完美结合,使舞者笨重的服饰也变的灵动洒脱。其过程以膝关节为发力点,张弛有度的颤动,带动上半身悠扬舒展的舞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颤膝动律在藏族锅庄中的应用
1、藏族锅庄的动作要领及特点
“锅庄”即“卓”,在藏语里有舞蹈的意思,是广泛流传于牧区、半牧区的歌舞形式。锅庄有着久远的历史,古时人们围篝火、锅台而舞,锅庄在不同地域的称呼也不一样,曲调及舞蹈风格也因地而异,舞者通过舞蹈来体现他们的宗教心理。锅庄的动作多以“硬颤膝”为主,舞蹈强韧有力,收放自如,舞姿优美奔放。在跳锅庄时,男女分立、拉手或搭肩,轮流伴唱,加以舞者的齐声呼号,舞蹈动作以摆手、转胯、转身、蹲步等为主,气氛活泼热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31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