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并购深发展的案例分析与研究(附件)【字数:10942】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金融一体化就一直处于加速状态,该现象也成功的吸引了各国的目光,潜移默化中对金融体制改革方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该并购案应该可以说是我国金融史上最大的金融并购案之一,并购的成功标志着我国银行业由分业经营迈向了混业经营,同时这也是保险业收购银行的一种控股方式的新尝试。在本篇论文里我采用了案例分析法,对该案件展开了全面的研究与分析,这其中囊括了并购动机分析、并购案产生的协同效应分析以及并购案成功后带来的启示。通过此次协同效应分析可以判定该案件进行较为顺利,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案件的背后也暴露出了金融监管上仍然存在问题。并购过程中对平安集团与新桥投资的股权交换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通过并购案得出启示及建议。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第二章 案例简述 2
第三章 平安并购深发展的动机 3
3.1深发展被并购的动机 3
3.2平安银行并购的动机 4
第四章 平安并购过程解析 5
4.1并购前的准备 5
4.2新桥投资的收益 5
4.3平安集团的抉择 6
第五章 并购后的效果分析 7
5.1国内协同效应的研究 7
5.2财务协同效应分析 7
5.3并购案的经营协同效应分析 9
第六章 并购案的启示以及建议 12
6.1并购对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启示 12
6.2对金融监管的建议 12
结束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持续深化,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同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走唯一的经营路线已经很难继续发展。而我国的大型保险公司因为资金库存充裕,所以也就不再满足于只靠保险组合展开风投,逐渐试着将势力伸向银行业,以寻求合作。而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因为有了银行的后劲更加能确保获利稳定,而且能够有效改善保险业的单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营运模式下的弊端。本文旨在凭借中国平安并购深圳发展银行该案例从而展开全面的研究,分析该项目成功所带来的启示与经验,希望能给以后的金融企业间的并购提供一些经验。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混业经营在我国金融业发展现阶段很受推崇,而且也一直是金融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以前,分业经营因为特殊的时代而发展迅速,但是现在,金融业在这几十年里高速发展,分业经营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发展需求,金融体制的改革越发促进了混业经营的提出,并且迅速得到提倡。
本文通过借助平安并购深发展这个案例,详细解析该并购案中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的并购背景及原因以及合并对双方产生了的影响,以及合并的成功之处,希望能够借此对将来金融混业经营界的发展提供经验,更希冀可以给相关监管部门提供谏言和建议。
第二章 案例简述
深圳发展银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银行,建立于1987年12月。作为首位上市银行并且又是最早一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在这将近 20年的不断发展间,深圳发展银行前后在北上广几个一线城市还有其他二十余个经济发达城市设立数百余网点,和其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
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虽然其存在的时间还比较短,但其后期的发展干劲十足,截止至2016年年底,平安集团旗下四十九万多名销售人员,二十一万正式员工,集团总资产高达五万亿元。2016年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排行榜,平安集团位居20[1]。
平安银行则是平安集团旗下的最重要成员之一,2003年年底,在顺利得到中国银监会的批准后,平安保险集团和它的合作投资伙伴一起收购了福建亚洲银行的所有股份,并且在来年将其改名为平安银行,2006年[2],再次耗费大量资金购入深圳商业银行10.08亿股股份,在该商业银行内的所占股份高达全股本的63%,而经过这次的并购,平安银行的规模得到了再一次的拓张。
第三章 平安并购深发展的动机
3.1深发展被并购的动机
3.1.1深发展自身问题暴露
伴随着经营的日渐成熟,同业竞争越发激烈。二十一世纪初,深发展日益显现出了其后劲不足,业绩屡屡遇措,发展遇到瓶颈,为了迅速解决银行的发展及资金问题,深发展与美国的新桥投资集团达成了协作协议,成功的引进了资金,然迫在眉睫的问题得到了一丝残喘。即使这样直接被外资控股了,深发展仍旧没能从根源上解决基金不充裕的问题。正因如此,之前虽然上市了,也一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也只是仅仅能够靠着消化原来内部的资金缓解匮乏的问题。深发展后期的拓展也就这样受到了限制。深发展作为商业银行,其实本可以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可惜的是,因为核心的资本充足率局限,无法实现。根据2004年颁发的《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商业银行可以以公募的方式向外发行次级债,但是前提是该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能少于5%。深发展先后发出两回次级债,总共补充了资本95亿元[3],直至到2008年年底,深发展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才只有5.27%,勉强达标,但是依旧无法填饱充实资本金饥饿的需求。所以在新桥投资决定退出深发展之前,有人便提出,原先的过于依赖于从其他地方补充资金的方法可能行不通,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充裕的资金来源”。
3.1.2 新桥投资的原因
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始建于1994年[4],查阅资料,其实不难发现新桥投资的特点:购入调整增值重售,其收购型基金的理想收购方向便是这样的。新桥投资的投资步骤多是先投入一定资金、插入自己的管理方式、加入合适的人力资本等,重新协助被收购者摆脱资金问题,然后展开合理的资源调理,让收被购对象重新复活,但是其有个特点,就是新桥从不会选择长期控股,它的盈利方式就是在收益在一个高水平点时,选择脱手,从而争取到最大的投资收益。而2009年,正好是新桥投资集团投资在深发展股票的限售期,平安集团此时想和深发展合作果断成为了深发展的明智之选。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第二章 案例简述 2
第三章 平安并购深发展的动机 3
3.1深发展被并购的动机 3
3.2平安银行并购的动机 4
第四章 平安并购过程解析 5
4.1并购前的准备 5
4.2新桥投资的收益 5
4.3平安集团的抉择 6
第五章 并购后的效果分析 7
5.1国内协同效应的研究 7
5.2财务协同效应分析 7
5.3并购案的经营协同效应分析 9
第六章 并购案的启示以及建议 12
6.1并购对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启示 12
6.2对金融监管的建议 12
结束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持续深化,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同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走唯一的经营路线已经很难继续发展。而我国的大型保险公司因为资金库存充裕,所以也就不再满足于只靠保险组合展开风投,逐渐试着将势力伸向银行业,以寻求合作。而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因为有了银行的后劲更加能确保获利稳定,而且能够有效改善保险业的单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营运模式下的弊端。本文旨在凭借中国平安并购深圳发展银行该案例从而展开全面的研究,分析该项目成功所带来的启示与经验,希望能给以后的金融企业间的并购提供一些经验。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混业经营在我国金融业发展现阶段很受推崇,而且也一直是金融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以前,分业经营因为特殊的时代而发展迅速,但是现在,金融业在这几十年里高速发展,分业经营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发展需求,金融体制的改革越发促进了混业经营的提出,并且迅速得到提倡。
本文通过借助平安并购深发展这个案例,详细解析该并购案中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的并购背景及原因以及合并对双方产生了的影响,以及合并的成功之处,希望能够借此对将来金融混业经营界的发展提供经验,更希冀可以给相关监管部门提供谏言和建议。
第二章 案例简述
深圳发展银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银行,建立于1987年12月。作为首位上市银行并且又是最早一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在这将近 20年的不断发展间,深圳发展银行前后在北上广几个一线城市还有其他二十余个经济发达城市设立数百余网点,和其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
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虽然其存在的时间还比较短,但其后期的发展干劲十足,截止至2016年年底,平安集团旗下四十九万多名销售人员,二十一万正式员工,集团总资产高达五万亿元。2016年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排行榜,平安集团位居20[1]。
平安银行则是平安集团旗下的最重要成员之一,2003年年底,在顺利得到中国银监会的批准后,平安保险集团和它的合作投资伙伴一起收购了福建亚洲银行的所有股份,并且在来年将其改名为平安银行,2006年[2],再次耗费大量资金购入深圳商业银行10.08亿股股份,在该商业银行内的所占股份高达全股本的63%,而经过这次的并购,平安银行的规模得到了再一次的拓张。
第三章 平安并购深发展的动机
3.1深发展被并购的动机
3.1.1深发展自身问题暴露
伴随着经营的日渐成熟,同业竞争越发激烈。二十一世纪初,深发展日益显现出了其后劲不足,业绩屡屡遇措,发展遇到瓶颈,为了迅速解决银行的发展及资金问题,深发展与美国的新桥投资集团达成了协作协议,成功的引进了资金,然迫在眉睫的问题得到了一丝残喘。即使这样直接被外资控股了,深发展仍旧没能从根源上解决基金不充裕的问题。正因如此,之前虽然上市了,也一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也只是仅仅能够靠着消化原来内部的资金缓解匮乏的问题。深发展后期的拓展也就这样受到了限制。深发展作为商业银行,其实本可以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可惜的是,因为核心的资本充足率局限,无法实现。根据2004年颁发的《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商业银行可以以公募的方式向外发行次级债,但是前提是该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能少于5%。深发展先后发出两回次级债,总共补充了资本95亿元[3],直至到2008年年底,深发展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才只有5.27%,勉强达标,但是依旧无法填饱充实资本金饥饿的需求。所以在新桥投资决定退出深发展之前,有人便提出,原先的过于依赖于从其他地方补充资金的方法可能行不通,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充裕的资金来源”。
3.1.2 新桥投资的原因
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始建于1994年[4],查阅资料,其实不难发现新桥投资的特点:购入调整增值重售,其收购型基金的理想收购方向便是这样的。新桥投资的投资步骤多是先投入一定资金、插入自己的管理方式、加入合适的人力资本等,重新协助被收购者摆脱资金问题,然后展开合理的资源调理,让收被购对象重新复活,但是其有个特点,就是新桥从不会选择长期控股,它的盈利方式就是在收益在一个高水平点时,选择脱手,从而争取到最大的投资收益。而2009年,正好是新桥投资集团投资在深发展股票的限售期,平安集团此时想和深发展合作果断成为了深发展的明智之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