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贾宝玉性格形象的多样性(附件)【字数:10019】
摘 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百态。其男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悲剧形象,他有着多方面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具有多样性。他反对封建礼教,鄙视追求功名利禄,具有初步的民主意识,追求个性思想解放,尊重人性,但他的民主自由思想与封建思想相对立,不被当时社会所理解,加上他自身的叛逆却又妥协的矛盾性格,最终导致了其悲剧性。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男主人公贾宝玉的形象从时代、社会、家庭、个性四个方面对他的悲剧形象进行分析。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时代社会因素 2
1.1黑暗腐朽的家庭社会环境由昌盛走向灭亡 2
1.2家庭内外部矛盾 4
第二章 个性的复杂 7
2.1不好仕途经似痴实狂 7
2.2尊重人性,追求个性自由 8
2.3反抗与妥协 8
第三章 贾宝玉形象的价值与意义 10
3.1贾宝玉形象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10
结语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引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代的社会百态和传统文化,它以封建社会末期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盛衰弱为背景,描写了贾家由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贾宝玉则是《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小说中描写了贾宝玉的叛逆而又软弱妥协的矛盾性格,形象鲜明,具有多重性。而贾宝玉的矛盾形象是由多方面造成的。贾宝玉有着很强的叛逆精神,厌恶仕途功名,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思想的解放,主张尊重人性,有着初步的民主意识,但由于身在一个封建社会末期的传统贵族大家庭——贾府中,贾府的统治者坚定地遵从传统封建礼教,贾宝玉注定是一个“异类”。而贾宝玉在叛逆的同时,也有着软弱妥协性,他也有着封建传统贵族子弟的陋习。贾宝玉的思想是随着当时社会,家庭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进步的,但是他的自由民主思想与当时的传统封建礼教相对立,他身处的社会时代、家庭环境和矛盾的个性,都导致了他最终的悲剧性。贾宝玉身上也透露出了作者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和反思。正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的那样:“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红楼梦》所表现的鲜明的思想倾向,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方面继承了明代以及清初启蒙思想的精华,也曲折地反映了曹雪芹所处时代初步的民主主义和人文思想的内蕴,这种思想倾向从曹雪芹浓墨重彩所塑造的男主人公——贾宝玉身上也看得更分明,更深沉,更具有时代精神的亮彩。贾宝玉有着超越当时时代的初步民主意思,尊重人性,对当时的封建传统礼教有很强的反抗意识,但由于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其注定是一个悲剧形象。本文从时代社会、家庭环境、个性三个因素来分析贾宝玉的悲剧性。
第一章 时代社会因素——昌盛走向灭亡
1.1黑暗腐朽的家庭社会环境由昌盛走向灭亡
《红楼梦》所反映的是封建社会末期的背景,当时封建制度正在逐渐走向灭亡,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尖锐,官僚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都导致了封建社会的衰败。
贾宝玉生长在一个传统的封建贵族大家庭中,家族中的统治者完全遵从封建礼教。传统封建贵族世家中的内部矛盾和贾府的逐步衰败,也是导致贾宝玉悲剧性的重要原因。贾宝玉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读书之族”的贾府,贾府是一个由少数主子和几百个奴仆所组成的贵族大家庭,家族中等级十分分明,各阶层的人相互仇恨、相互猜疑,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缺少真正的感情,贾府也与外界各阶层存在着以利益为主的关系网。
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中,贾府这个大家族所需的巨大开支,都是通过对农民封建地租的剥削以及对外大放高利贷来维持的,贾府中的统治阶级奢侈无度,小说中形容贾府“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在贾家的孙媳妇秦可卿死后,贾珍搜罗天下得到了“樯木”,用千两购之,葬礼排场也极大,耗费许多钱财,从这可以看出贾家的奢侈。还有当元妃回家省亲时,家中建了十分豪华的大观园。“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以此可见大观园的奢华。
贾府中的高大华丽,主子们的每一次奢侈享乐,都是建立在剥削农民的基础上的。《红楼梦》中第53回“乌进孝缴租”中描写到,那是一个先遭雨涝,后又碰到雹灾的坏年成,然而黑山庄农民向贾府所缴纳的租子仍有四五十种之多,当贾珍看过那一大笔单子,还是不高兴地说:“这够作什么的?”接着,以不作任何掩盖为特色的地主阶级剥削面孔就更加摆出来了:“这一两年倒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要去?”
贾府内的状况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百态,社会各阶层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上层阶级生活的奢侈无度,而底层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官府与贵族相勾结,通过利益形成各种关系网,对底层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导致了农村的破产,民不聊生,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也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灭亡,官官勾结,大家族与大家族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关系。
比如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中,刘姥姥是贾府的一个远房穷亲戚,她曾先后三次进出荣国府,第一次的原因是因为家里生活困难进贾府向凤姐讨钱来度日,第二次是在一个丰收年后向贾府送去些土产作为心意,第三回是贾府遭难衰败后进贾府接走凤姐的遗孤巧姐回乡下避难。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也体现了三个不同时期贾府的不同状况,写出了贾府由盛转衰的变化。第四十回的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贾母正借以为史湘云还席为名在大观园宴请一些亲戚,正好刘姥姥来送土产,于是贾母便邀请刘姥姥一同赴宴,作为当时大贵族的贾府排场必是非常奢侈,让刘姥姥这个普通的底层贫苦人民见识到了许多前所未闻的事,于是刘姥姥游玩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已让她无法用词来形容表现,只能念无数声”阿弥陀佛”来表达内心的震惊和感叹。而刘姥姥这一个普通农民在贾家各位主子面前就像个找乐子的事物。比如她被凤姐等人在吃饭前故意取笑,吃饭时故意给她用很沉的镶金象牙筷子来夹一两银子一个的鹌鹑蛋,让刘姥姥想吃又吃不上,惹人大笑,最后掉落到地上,刘姥姥却是心疼不已,而所有这一切都只为了换得贾母等人的一笑。大观园的一切通过底层人民刘姥姥的视角来看,写出了贾家的奢靡和社会上下层的差距。上层社会的享乐都是建立在底层人民的痛苦之上,表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上层贵族通过剥削底层人民来满足自己的奢华生活,而底层人民则生活悲惨。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时代社会因素 2
1.1黑暗腐朽的家庭社会环境由昌盛走向灭亡 2
1.2家庭内外部矛盾 4
第二章 个性的复杂 7
2.1不好仕途经似痴实狂 7
2.2尊重人性,追求个性自由 8
2.3反抗与妥协 8
第三章 贾宝玉形象的价值与意义 10
3.1贾宝玉形象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10
结语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引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代的社会百态和传统文化,它以封建社会末期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盛衰弱为背景,描写了贾家由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贾宝玉则是《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小说中描写了贾宝玉的叛逆而又软弱妥协的矛盾性格,形象鲜明,具有多重性。而贾宝玉的矛盾形象是由多方面造成的。贾宝玉有着很强的叛逆精神,厌恶仕途功名,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思想的解放,主张尊重人性,有着初步的民主意识,但由于身在一个封建社会末期的传统贵族大家庭——贾府中,贾府的统治者坚定地遵从传统封建礼教,贾宝玉注定是一个“异类”。而贾宝玉在叛逆的同时,也有着软弱妥协性,他也有着封建传统贵族子弟的陋习。贾宝玉的思想是随着当时社会,家庭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进步的,但是他的自由民主思想与当时的传统封建礼教相对立,他身处的社会时代、家庭环境和矛盾的个性,都导致了他最终的悲剧性。贾宝玉身上也透露出了作者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和反思。正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的那样:“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红楼梦》所表现的鲜明的思想倾向,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方面继承了明代以及清初启蒙思想的精华,也曲折地反映了曹雪芹所处时代初步的民主主义和人文思想的内蕴,这种思想倾向从曹雪芹浓墨重彩所塑造的男主人公——贾宝玉身上也看得更分明,更深沉,更具有时代精神的亮彩。贾宝玉有着超越当时时代的初步民主意思,尊重人性,对当时的封建传统礼教有很强的反抗意识,但由于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其注定是一个悲剧形象。本文从时代社会、家庭环境、个性三个因素来分析贾宝玉的悲剧性。
第一章 时代社会因素——昌盛走向灭亡
1.1黑暗腐朽的家庭社会环境由昌盛走向灭亡
《红楼梦》所反映的是封建社会末期的背景,当时封建制度正在逐渐走向灭亡,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尖锐,官僚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都导致了封建社会的衰败。
贾宝玉生长在一个传统的封建贵族大家庭中,家族中的统治者完全遵从封建礼教。传统封建贵族世家中的内部矛盾和贾府的逐步衰败,也是导致贾宝玉悲剧性的重要原因。贾宝玉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读书之族”的贾府,贾府是一个由少数主子和几百个奴仆所组成的贵族大家庭,家族中等级十分分明,各阶层的人相互仇恨、相互猜疑,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缺少真正的感情,贾府也与外界各阶层存在着以利益为主的关系网。
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中,贾府这个大家族所需的巨大开支,都是通过对农民封建地租的剥削以及对外大放高利贷来维持的,贾府中的统治阶级奢侈无度,小说中形容贾府“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在贾家的孙媳妇秦可卿死后,贾珍搜罗天下得到了“樯木”,用千两购之,葬礼排场也极大,耗费许多钱财,从这可以看出贾家的奢侈。还有当元妃回家省亲时,家中建了十分豪华的大观园。“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以此可见大观园的奢华。
贾府中的高大华丽,主子们的每一次奢侈享乐,都是建立在剥削农民的基础上的。《红楼梦》中第53回“乌进孝缴租”中描写到,那是一个先遭雨涝,后又碰到雹灾的坏年成,然而黑山庄农民向贾府所缴纳的租子仍有四五十种之多,当贾珍看过那一大笔单子,还是不高兴地说:“这够作什么的?”接着,以不作任何掩盖为特色的地主阶级剥削面孔就更加摆出来了:“这一两年倒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要去?”
贾府内的状况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百态,社会各阶层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上层阶级生活的奢侈无度,而底层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官府与贵族相勾结,通过利益形成各种关系网,对底层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导致了农村的破产,民不聊生,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也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灭亡,官官勾结,大家族与大家族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关系。
比如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中,刘姥姥是贾府的一个远房穷亲戚,她曾先后三次进出荣国府,第一次的原因是因为家里生活困难进贾府向凤姐讨钱来度日,第二次是在一个丰收年后向贾府送去些土产作为心意,第三回是贾府遭难衰败后进贾府接走凤姐的遗孤巧姐回乡下避难。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也体现了三个不同时期贾府的不同状况,写出了贾府由盛转衰的变化。第四十回的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贾母正借以为史湘云还席为名在大观园宴请一些亲戚,正好刘姥姥来送土产,于是贾母便邀请刘姥姥一同赴宴,作为当时大贵族的贾府排场必是非常奢侈,让刘姥姥这个普通的底层贫苦人民见识到了许多前所未闻的事,于是刘姥姥游玩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已让她无法用词来形容表现,只能念无数声”阿弥陀佛”来表达内心的震惊和感叹。而刘姥姥这一个普通农民在贾家各位主子面前就像个找乐子的事物。比如她被凤姐等人在吃饭前故意取笑,吃饭时故意给她用很沉的镶金象牙筷子来夹一两银子一个的鹌鹑蛋,让刘姥姥想吃又吃不上,惹人大笑,最后掉落到地上,刘姥姥却是心疼不已,而所有这一切都只为了换得贾母等人的一笑。大观园的一切通过底层人民刘姥姥的视角来看,写出了贾家的奢靡和社会上下层的差距。上层社会的享乐都是建立在底层人民的痛苦之上,表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上层贵族通过剥削底层人民来满足自己的奢华生活,而底层人民则生活悲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