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警舆情事件的传播学分析及对策研究(附件)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现代媒体手段的日益更新,政府工作在阳光下进行的要求不断加大。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政府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责使命。但社会某些媒体和群众有意无意的歪曲公安机关执法人员的执法形象,公安机关已经成为舆论的重点关注对象。这对公安机关涉警舆情的提前预案、快速收集、正确判断、有效处置提出了挑战,同时对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创新正能量传播方式和快速正确处置涉警舆情事件带来了机遇。本文从传播学的重点理论入手,剖析目前公安机关关于涉警舆情事件的处置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公安机关有效做好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必要性。本文具有两大创新点第一就是方法上的创新,提出了利用时代媒体特点,完善公安机关涉警舆情管理制度;二是内容上的创新,结合最新案例分析,用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作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涉警舆情事件有效处置提供参考借鉴。
目 录
前言1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1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2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3
二、涉警舆情案例分析3
(一)2018年7月19日江苏徐州市群体性事件3
(二)2018年8月24日温州市滴滴凶杀案4
三、涉警舆情管理启示5
(一)宣传意识不足,未能抢占先机5
(二)舆论防控不足,渠道方法单一6
(三)舆情监测不足,专业人员缺失6
(四)舆情联动不足,处理信息闭塞6
四、新媒体时代涉警舆情管理新策略6
(一)内部建设6
(二)外部管理8
结论9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一、前 言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1.选题目的
本文涉警舆情中“警”字包含两层意思,既包含警察个体,也就是个人警察形象,也包含集体的公安机关,即公安机关形象。有效处置涉警舆情事件有利于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但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民的体验方式和选择更多,截止到2018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约8.0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约57.7%,其中手机网民数量约7.88亿人(数据来自:第42次《中国互联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从数据看,新媒体应用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人们在拓宽视野的同时也搭建了一个全民互动交流的平台。新的机遇也伴随着新的变化,舆论危机也由此出现,一些舆论焦点人群(警察、官员、富豪、明星等)更是引起民众的关注。
“涉警舆情”事件频发,大多数是因为涉警舆情事件处置不力,演变成为了警民冲突的导火索,从而警察作为焦点人群常常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多未及时证实的事件也时常高速度传播,极大的损害了警察的整体形象。
在2018年发生的众多涉警舆情事件中,不乏有刑事和社会治安相关的案件,这些案件中,有很多是可避免的事件,但由于处置不到位,引起了“舆论暴力袭击”,导致警媒、警民冲突,极大地影响公安的整体公信力。本文重点通过2018年两个涉警舆情事件典型案例,用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为涉警舆论事件危机的处理提供新思路,为新媒体在公安机关的正能量传播上发挥力量,促使公安机关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承担起义务和责任,提高公安机关整体服务水平。
2.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研究新时代加强涉警舆情的有效处置工作,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相关知识和理论,有利于寻找公安工作与新媒体的良性关系,从而进一步总结规律,找到正确的涉警舆情处置新机制,全面提高涉警舆情处置工作的整体性、规范性、科学性。
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时间段涉警舆情发生时网民呈现出来的心态和活跃程度的变化,利用传播学相关原理,有针对性提出更加合理的有效处置涉警舆情事件的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传播学理论的丰富和拓展。[2]
(2)实践意义
研究涉警舆情有效处置工作可为中国公安机关正能量舆论宣传以及舆情处置工作提供极大的借鉴意义。同时,为涉警舆情有效处置提供经验理论支撑和样本参照,提高舆情处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加强公安机关舆论有效处置工作和协调新闻媒体的能力。
另一方面,涉警舆情的研究可帮助公安机关在面对谣言时,提高公关意识和沟通能力,有效抓住重要时间点,及时利用新闻媒体进行辟谣,提升自身公信力,树立良好形象,缓和警民冲突,有利于社会稳定,使保障经济发展的措施得到落实、落地、落细,使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全面提升。[2]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内涉警舆情研究现状
涉警舆情反映的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新闻媒体、互联网和公众等等对公安机关或警察个体的执法、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反映、评价。[3]
涉警网络舆情是把互联网当作平台,把自媒体当作传播媒介,把各种与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相关的现实事件当作基础对象,汇聚不同个体对于某种话题的观点、看法、想法和见解所形成的公众性思想潮流,同时持续与即存客观事实碰撞而产生的影响。[4]
网络上社会公共舆情的相关研究表明,能引起网民高度关注、聚集网络舆情焦点的案件中,涉及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的案件位于第一位,涉及代表国家强制机器的司法类案件仅次之,位于的第二位。(来源: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5]
截止到2019年1月12日,从中国知网已有的数据来看,涉警舆情的相关研究性文章226篇,大多以地市的研究为主,如北京市、日照市等,针对特定地区的事件分析。从目前对涉警舆情处置的相关研究案例来看,对具体的实践和技术的分析占大多数,从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方向进行深入探讨的较少。随着新兴媒体的兴起,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涉警舆情类的案例最不容易平息,影响力巨大,从理论角度分析此类舆情问题也更有研究价值。
2.国内频发涉警舆情事件
上海警方“教科书式执法”:2018年5月13日下午,上海交警在开放式公园附近的道路上发现了无照车辆。警察依法询问司机,经口头传唤,三次警告后,警方在驾驶员仍未出示驾驶证的情况下使用了催泪瓦斯。周围的市民拍摄了这一画面,随后,记录执法过程的视频流行网络,被网民称赞为“教科书式执法”,引发了强烈的舆论。
台州虚构造谣事件:2019年4月26日,徐某因朋友未戴头盔被交警处罚后,为朋友打抱不平,虚构警察打人信息(这个协警打人。人家没戴头盔罚款就好了,没想到还要动手。请大家评评理!)发送到微信群里。同日,台州网警接举报称有人在微信群造谣:一段路人与交警推搡的视频,后面还附加虚构警察打人信息。4月27日,天台县公安局根据相关规定,对徐某做出行政拘留三日的处罚。随后,台州网警在微博提醒网民,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上随意制造谣言,随意传播谣言属于违法行为,将面临法律制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71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