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刺猬的优雅来看电影风格的方向(附件)【字数:7201】
摘 要 本部微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名叫小明,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留守儿童,自从生下来就是一直和奶奶生活。父母一直都在城市里打工,几年才回来一次。长时间的分离让小明对自己父母的思念日益增加,于是他选择了一些极端的办法想让自己的父母回家,直到将同学打伤。这是一个非常写实的故事,故事的背后也映射了青少年一些极端问题的来源。我们也尊重了一切真实,通过自己的影片将故事主题放之最大化。
目 录
第一章 作品阐述
1.1 创作背景 1
1.2 主题思想 2
风格上的“尊重”与“背叛”
2.1 影片风格的定位 3
2.2 摄影风格的选择及原因 4
2.3 叙事风格的解读 6
结束语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第一章 作品阐述
1.1创作背景
其实一直想做的是一个纪录片,因为纪录片所反映的现实内容可信度更高,这也是我上大学拿起机器的第一个梦想。之后我也有过机会拍过几个纪录片,可是需要花很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纪录片就是生活,需要面对完全没有美感的镜头,去抓怕一些东西,有些东西只能是稍纵即逝,一去不复返,要等很久。对作为学生的我和团队来说,甚是困难。这次争取到了国家的一些经费补贴,我想有了钱可能对拍摄难度应该会有一些改善。可我某天在查阅书籍时看到《生活而已》(2000年后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研究)的导演阐述中说道:“你做纪录片也好,剧情片也罢,总是想还原些什么,可这是没有办法完全做到的。是因为你没有生活,只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再真实的片子也是个体看世界的一个方式而已。”我想既然这样的话,那为什么不敞开手脚拍一个剧情片呢?且我个人认为资金花在剧情片上的效果比纪录片更加显著,于是我们决定这一次做一部剧情片,我们所有需要努力和改进的地方都要一致按照剧情片的创作方向。经过讨论以后我们大家就着手去准备故事。可能是纪录片做久了,就连做剧情片也不想要一些不必要的虚拟。我们讨论故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每个人想一段自己真实回忆出来的往事。往往大家都觉得童年那会儿的故事比较有价值,所以大伙都说的是自己童年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实的故事。我们就这样每个人说一段,凑出来了这个故事大纲。所以影片中的故事除了人名是虚拟的,故事情节和场地大部分还是按照还原来做的。正巧我看过一个日本的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一个诉说青少年问题的电影,很残酷也很真实。
1.2主题思想
当下青少年问题非常值得大家去关注。我们已经定好了影片的母题,就是青少年。随着大家的故事和母题结合,我们最终决定从家庭和友情这个角度去审视当代青少年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真实的社会现象。就在讲故事的时候,团队中一个人还诉说了他小学同学的一次犯罪经历,晚上去夜店喝完酒出来和朋友们猜拳,输的那个就去找最近的一个陌生人,将他打倒,这件事当时还上了报纸。所以我们根本就不是很了解那些青少年,包括我们曾经也属于青少年的自己。有的时候,青少年会因为一下不大的事情影响情绪,从而去采取极端的方式宣泄自己,我们要做的不是要将做错事的青少年大加批评。我们需要通过这个社会现象去研究青少年的心理,找出某一些角度去分析。这样就成了一个有逻辑的故事,让常人接受,让社会接受。从而告诉大家,青少年才是我们真正的弱势群体,需要去关注且爱护他们。当下经常出现青少年犯罪现象,我们需要接受他们犯错,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问问自己作为监护人,作为正常人,哪怕是作为路人甲:青少年到底怎么了?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我们是不是该做一些什么?
风格上的“尊重”与“背叛
2.1影片风格的定位
当一部影片完成了剧本创作的时候,下一步就是给这个影片定基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影片风格。如果说内容叙事决定了影片的主题,它则是决定影片的主题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这个主题。是平平静静的探讨亦或者是声嘶力竭的呐喊?
这部影片是以农村为背景,讲述留守儿童的故事。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在当初剧本定稿和实地勘景的时候,我们也就顺其自然的将此次的影片风格一并定了下来,与故事风格一致,写实风格。那么写实风格影片的定义又是什么?写实风格的电影兴起于二战后的意大利,在电影史上是一次重要的电影运动,又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在当时的战争的背景下,写实主义风格的电影主要表现的主题一般都是反战争、反法西斯,题材多为战争或政治题材。当人们慢慢的从战争的影子中走出来的时候,写实主义风格又将视线放在了大社会下的小人民,同时描述了特定社会形态下存在的社会现象,揭露了一些社会制度不平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这类影片的最大特点也就是“真实性”,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使得电影叙事中的真实性达到了一个至高点。而要谈到具有这一特点的电影源于何时,那还得追溯到电影的发明者卢米埃尔。当1895年这一年电影诞生的时候,它便冥冥会中带着自己的命运来到这个世界,这不仅是被称为“改变世界”的命运,也可以说是“还原世界”的一种使命。何为还原,从某一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最大限度的“记录”,而这个尺度就是对“实”与“虚”的把握。我记得有一个老师曾在黑板上画了一条互为反向箭头的直线,一边写着“纪录片”,一边写着“戏剧”。这就代表着电影从一出生就会被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是奔着无限真实的方向去了,另外一个则是奔着无限虚拟的方向去了。“真真假假”的争论一直都被大家争论着,从而出现了各种因审美不一而自立门户的电影流派。可是从欧洲“先锋派”电影、到法国“新浪潮电影”、再到八十年代的“德国新电影运动”,没有一个流派是绝对抵制“真实”或“虚拟”的。那条直线只能表明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却不能定义两个方向的端点在哪儿,因为没有绝对的纯客观记录,也没有莫名而来的虚拟,凡是有根据,存在即合理。绝对的东西,在电影审美上是不被允许的。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成冥冥中的任何一部影片都是游离在二者之间,而尺度的把握与倾向的控制则是一部影片其美学及风格的决定。去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我是布莱克》是一部典型的写实主义电影,其导演肯洛奇也是典型的一位写实主义导演。影片描述的是一个有着心脏病的老人与社会制度的抗衡,最后冷漠的制度下死去,却获得了他认为最该拥有的尊严,揭示了社会底层在体制内逐渐变得在“人”之下的一种现状。这部影片的演员的表演和导演调度都非常的精彩,采用平静的线性叙事,虽然客观的说,它就是在记录演员的表演而已,但从倾向上和主题上来说,它就是一部写实主义电影。那么举一反三,回到本部影片,我们试图描述的是一个留守儿童故事,我们做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之多,他们从小就无法受到父母思想及价值观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也不能拥有父亲和母亲在感情上的呵护,极易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产生认知价值上的偏离,从而走向一些不归之路。
目 录
第一章 作品阐述
1.1 创作背景 1
1.2 主题思想 2
风格上的“尊重”与“背叛”
2.1 影片风格的定位 3
2.2 摄影风格的选择及原因 4
2.3 叙事风格的解读 6
结束语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第一章 作品阐述
1.1创作背景
其实一直想做的是一个纪录片,因为纪录片所反映的现实内容可信度更高,这也是我上大学拿起机器的第一个梦想。之后我也有过机会拍过几个纪录片,可是需要花很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纪录片就是生活,需要面对完全没有美感的镜头,去抓怕一些东西,有些东西只能是稍纵即逝,一去不复返,要等很久。对作为学生的我和团队来说,甚是困难。这次争取到了国家的一些经费补贴,我想有了钱可能对拍摄难度应该会有一些改善。可我某天在查阅书籍时看到《生活而已》(2000年后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研究)的导演阐述中说道:“你做纪录片也好,剧情片也罢,总是想还原些什么,可这是没有办法完全做到的。是因为你没有生活,只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再真实的片子也是个体看世界的一个方式而已。”我想既然这样的话,那为什么不敞开手脚拍一个剧情片呢?且我个人认为资金花在剧情片上的效果比纪录片更加显著,于是我们决定这一次做一部剧情片,我们所有需要努力和改进的地方都要一致按照剧情片的创作方向。经过讨论以后我们大家就着手去准备故事。可能是纪录片做久了,就连做剧情片也不想要一些不必要的虚拟。我们讨论故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每个人想一段自己真实回忆出来的往事。往往大家都觉得童年那会儿的故事比较有价值,所以大伙都说的是自己童年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实的故事。我们就这样每个人说一段,凑出来了这个故事大纲。所以影片中的故事除了人名是虚拟的,故事情节和场地大部分还是按照还原来做的。正巧我看过一个日本的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一个诉说青少年问题的电影,很残酷也很真实。
1.2主题思想
当下青少年问题非常值得大家去关注。我们已经定好了影片的母题,就是青少年。随着大家的故事和母题结合,我们最终决定从家庭和友情这个角度去审视当代青少年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真实的社会现象。就在讲故事的时候,团队中一个人还诉说了他小学同学的一次犯罪经历,晚上去夜店喝完酒出来和朋友们猜拳,输的那个就去找最近的一个陌生人,将他打倒,这件事当时还上了报纸。所以我们根本就不是很了解那些青少年,包括我们曾经也属于青少年的自己。有的时候,青少年会因为一下不大的事情影响情绪,从而去采取极端的方式宣泄自己,我们要做的不是要将做错事的青少年大加批评。我们需要通过这个社会现象去研究青少年的心理,找出某一些角度去分析。这样就成了一个有逻辑的故事,让常人接受,让社会接受。从而告诉大家,青少年才是我们真正的弱势群体,需要去关注且爱护他们。当下经常出现青少年犯罪现象,我们需要接受他们犯错,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问问自己作为监护人,作为正常人,哪怕是作为路人甲:青少年到底怎么了?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我们是不是该做一些什么?
风格上的“尊重”与“背叛
2.1影片风格的定位
当一部影片完成了剧本创作的时候,下一步就是给这个影片定基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影片风格。如果说内容叙事决定了影片的主题,它则是决定影片的主题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这个主题。是平平静静的探讨亦或者是声嘶力竭的呐喊?
这部影片是以农村为背景,讲述留守儿童的故事。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在当初剧本定稿和实地勘景的时候,我们也就顺其自然的将此次的影片风格一并定了下来,与故事风格一致,写实风格。那么写实风格影片的定义又是什么?写实风格的电影兴起于二战后的意大利,在电影史上是一次重要的电影运动,又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在当时的战争的背景下,写实主义风格的电影主要表现的主题一般都是反战争、反法西斯,题材多为战争或政治题材。当人们慢慢的从战争的影子中走出来的时候,写实主义风格又将视线放在了大社会下的小人民,同时描述了特定社会形态下存在的社会现象,揭露了一些社会制度不平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这类影片的最大特点也就是“真实性”,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使得电影叙事中的真实性达到了一个至高点。而要谈到具有这一特点的电影源于何时,那还得追溯到电影的发明者卢米埃尔。当1895年这一年电影诞生的时候,它便冥冥会中带着自己的命运来到这个世界,这不仅是被称为“改变世界”的命运,也可以说是“还原世界”的一种使命。何为还原,从某一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最大限度的“记录”,而这个尺度就是对“实”与“虚”的把握。我记得有一个老师曾在黑板上画了一条互为反向箭头的直线,一边写着“纪录片”,一边写着“戏剧”。这就代表着电影从一出生就会被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是奔着无限真实的方向去了,另外一个则是奔着无限虚拟的方向去了。“真真假假”的争论一直都被大家争论着,从而出现了各种因审美不一而自立门户的电影流派。可是从欧洲“先锋派”电影、到法国“新浪潮电影”、再到八十年代的“德国新电影运动”,没有一个流派是绝对抵制“真实”或“虚拟”的。那条直线只能表明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却不能定义两个方向的端点在哪儿,因为没有绝对的纯客观记录,也没有莫名而来的虚拟,凡是有根据,存在即合理。绝对的东西,在电影审美上是不被允许的。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成冥冥中的任何一部影片都是游离在二者之间,而尺度的把握与倾向的控制则是一部影片其美学及风格的决定。去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我是布莱克》是一部典型的写实主义电影,其导演肯洛奇也是典型的一位写实主义导演。影片描述的是一个有着心脏病的老人与社会制度的抗衡,最后冷漠的制度下死去,却获得了他认为最该拥有的尊严,揭示了社会底层在体制内逐渐变得在“人”之下的一种现状。这部影片的演员的表演和导演调度都非常的精彩,采用平静的线性叙事,虽然客观的说,它就是在记录演员的表演而已,但从倾向上和主题上来说,它就是一部写实主义电影。那么举一反三,回到本部影片,我们试图描述的是一个留守儿童故事,我们做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之多,他们从小就无法受到父母思想及价值观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也不能拥有父亲和母亲在感情上的呵护,极易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产生认知价值上的偏离,从而走向一些不归之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