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评论现状及前景探析以现代快报为例
摘 要都市报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兴报种,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力之广,社会各界都有目共睹。评论是都市报的一大亮点,也是都市报的核心和旗帜。都市报发展至今,其评论也在不断的成长和茁壮。但是,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应对困境,适者生存,寻找生路是都市报评论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对课题的研究环境和研究意义所在做了简单的陈述,随后对都市报及都市报评论的兴起给出了系统的归纳。本文列举了都市报评论的诸多外在困境并分析了困境背后的成因,再从都市报评论本身的不足出发进行思考,探讨出都市报评论的生存机遇。此外,笔者结合了南京地区都市报《现代快报》评论特色和各方转变创新之处希望为都市报评论发展提供启示。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章 都市报评论概述 2
1.1都市报的诞生和特征 2
1.2都市报优势及评论版的地位和作用 2
1.3都市报评论的兴起与发展 3
1.3.1社会原因 4
1.3.2受众需求 4
1.3.3竞争需要 4
1.4都市报评论的功能与特征 4
1.4.1重批判,重舆论监督 5
1.4.2关注民生,平民化趋势 5
1.4.3评论来源丰富,形式多样 5
第二章 都市报评论的不足与困境分析 6
2.1都市报新闻评论的不足 6
2.1.1形式僵化 文风呆板 6
2.1.2评论肤浅,选题局限 7
2.1.3同质评论,缺乏议题设置 7
2.1.4读者来论沦为名人专场或为报纸做宣传 8
2.2 都市报评论版困境及其成因 8
2.2.1 新媒体冲击给都市报评论造成困境 8
2.2.2 评论本地化困境 8
2.2.3 评论本身固有模式引发困境 10
第三章 《现代快报》评论版面及现状分析 10
3.1《现代快报》评论板面分析 10
3.1.1评论版面位置 10
3.1.2评论版面组成 11
3.1.3评论版面特色 12
3.2《现代快报》评论变化及现状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2.1评论写作方面的变化 13
3.2.2理念的转变 13
3.2.3 新媒体的压力与影响力下降 15
第四章 都市报评论发展路径的思考与建议 16
4.1创造宽松的言论坏境 16
4.2正视新媒体压力 16
4.3都市报评论专业化 17
4.4设置评论生态性 17
4.5内容为王 17
结束语 18
致 谢 19
参考文献 20
前言
都市报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随着社会形势和传播技术的变化与进步,其面临的媒介环境压力与挑战也不断增多。互联网与智能手机快速普及的同时,庞大的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纸媒,它们的传播成为都市报最大的挑战。除了来自网络传媒的竞争,纸质媒体间的竞争也不容都市报小觑。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更多外国传媒集团进驻中国,欲在中国新闻市场分得一杯羹。同时,在同一地区、同一领域内存在诸多定位类似的都市类报纸,行业内部的竞争也不容忽视。
面对当前局势,越来越多的报人意识到,信息传播不再是报纸的优势和主要价值,想要赢得受众市场的青睐,都市报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而能够有效做到这点的就是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一直被视为报纸的灵魂与旗帜,早在19世纪,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就将评论视为“报纸的心脏”,我国著名报刊政论家梁启超也将报刊言论称之为“喉舌”。互联网媒介虽然来势汹汹,但对于新闻评论,自媒体虽然参与度高可公信力不足,真实性可靠性也相对较低,虚假信息泛滥,原创性文章不足,真正引发受众思考的具有价值度的评论并不多,甚至会出现网络暴力言论或者造成过于偏激的看法,从而影响受众正确看待新闻事件。在都市报评论中,传播的形式和手段并不是主要的成功因素,唯有思想的深度和文化的张力才能推动言论的影响力和持久性,这就是都市报所需要的品牌力量。况且,都市报具有区域性,评论的内容也贴近都市人们的生活,使得市民更加便利地读到本区域内发生的事件和看法,因为是市民关注的话题,其新闻评论产生的共鸣度和参与度也就比其他传播类型高,这是都市报的特征和优势。然而,随着中国新闻的深入发展,都市报评论越来越多,其暴露出的不成熟也越来越多,例如评论的同质化现象、缺乏创新性的文体、思想深度不够等。此外,许多都市报也存在着评论版面,评论数量较少,评论篇幅短小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制约着现代都市报评论的发展。笔者在《现代快报》实习期间,对都市报评论有一定的观察和感悟,如何正确看待都市报评论的现状以及如何在观点比拼中更胜一筹,成为了笔者和广大报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本文首先阐明了都市报和都市报评论的基本概念,通过对其兴起历史和特征的梳理得出都市报评论的作用和社会影响力。其次,回顾了都市报评论发展历程,对比今日现状,分析变化原因。笔者曾经跟随《现代快报》编辑部编辑参与稿件修改和评论写作,所以本文选取《现代快报》新闻评论作为主要分析对象,结合在编辑部门的经历,笔者着眼于《现代快报》评论看都市报评论变化。最后,本文从都市报评论自身不足出发,对其日后如何发展进行思考,并提出发展建议。综合来讲,本文想通过对都市报评论现状、特点、不足以及改善建议等各方面的梳理希望为都市报新闻评论的发展提供借鉴。
第一章 都市报评论概述
1.1都市报的诞生和特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都市报应运而生。1993年,中国大陆出现了第一份以“都市”为名报纸:《贵州都市报》。1995年,《华西都市报》创刊,当年的发行量就超过10万份,仅用三年,发行量达到50万份,2010年更是凭借118万份的发行量,跻身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行列。可以说,是《华西都市报》掀起了中国大陆 “都市报”浪潮。
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民,内容和形式的本土化和个性化是都市报主要特征。
都市报缺少行政推广手段,它面向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所以,都市报想要取得竞争优势,就离不开准确的市场定位,而市场定位的关键在于读者定位。在都市报之前,中国的党报、晚报、专业性报纸等读者定位都太过宽泛,都市报就是看中这点,将受众集中于一个城市或者一片区域,即市民定位。例如《现代快报》“以主流家庭群体为主”的发行理念;《扬子晚报》“宣传政策、反映生活”的办报宗旨;《羊城晚报》 “面向家庭、办市民报纸、服务小康社会”的报刊定位都体现出都市报贴近市民的营销手段。为了迎合市民需求,都市报的报道内容和形式都讲究本土化。内容上注重报道区域新闻,突出硬新闻,讲究新闻的时效性和贴近性,同时也具备娱乐和消遣功能。形式上,都市报让市民参与进新闻,发表市民观点或者倾听民声,加上报道语言通俗,甚至会添加当地俗语,从而拉近与读者间的距离。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章 都市报评论概述 2
1.1都市报的诞生和特征 2
1.2都市报优势及评论版的地位和作用 2
1.3都市报评论的兴起与发展 3
1.3.1社会原因 4
1.3.2受众需求 4
1.3.3竞争需要 4
1.4都市报评论的功能与特征 4
1.4.1重批判,重舆论监督 5
1.4.2关注民生,平民化趋势 5
1.4.3评论来源丰富,形式多样 5
第二章 都市报评论的不足与困境分析 6
2.1都市报新闻评论的不足 6
2.1.1形式僵化 文风呆板 6
2.1.2评论肤浅,选题局限 7
2.1.3同质评论,缺乏议题设置 7
2.1.4读者来论沦为名人专场或为报纸做宣传 8
2.2 都市报评论版困境及其成因 8
2.2.1 新媒体冲击给都市报评论造成困境 8
2.2.2 评论本地化困境 8
2.2.3 评论本身固有模式引发困境 10
第三章 《现代快报》评论版面及现状分析 10
3.1《现代快报》评论板面分析 10
3.1.1评论版面位置 10
3.1.2评论版面组成 11
3.1.3评论版面特色 12
3.2《现代快报》评论变化及现状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2.1评论写作方面的变化 13
3.2.2理念的转变 13
3.2.3 新媒体的压力与影响力下降 15
第四章 都市报评论发展路径的思考与建议 16
4.1创造宽松的言论坏境 16
4.2正视新媒体压力 16
4.3都市报评论专业化 17
4.4设置评论生态性 17
4.5内容为王 17
结束语 18
致 谢 19
参考文献 20
前言
都市报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随着社会形势和传播技术的变化与进步,其面临的媒介环境压力与挑战也不断增多。互联网与智能手机快速普及的同时,庞大的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纸媒,它们的传播成为都市报最大的挑战。除了来自网络传媒的竞争,纸质媒体间的竞争也不容都市报小觑。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更多外国传媒集团进驻中国,欲在中国新闻市场分得一杯羹。同时,在同一地区、同一领域内存在诸多定位类似的都市类报纸,行业内部的竞争也不容忽视。
面对当前局势,越来越多的报人意识到,信息传播不再是报纸的优势和主要价值,想要赢得受众市场的青睐,都市报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而能够有效做到这点的就是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一直被视为报纸的灵魂与旗帜,早在19世纪,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就将评论视为“报纸的心脏”,我国著名报刊政论家梁启超也将报刊言论称之为“喉舌”。互联网媒介虽然来势汹汹,但对于新闻评论,自媒体虽然参与度高可公信力不足,真实性可靠性也相对较低,虚假信息泛滥,原创性文章不足,真正引发受众思考的具有价值度的评论并不多,甚至会出现网络暴力言论或者造成过于偏激的看法,从而影响受众正确看待新闻事件。在都市报评论中,传播的形式和手段并不是主要的成功因素,唯有思想的深度和文化的张力才能推动言论的影响力和持久性,这就是都市报所需要的品牌力量。况且,都市报具有区域性,评论的内容也贴近都市人们的生活,使得市民更加便利地读到本区域内发生的事件和看法,因为是市民关注的话题,其新闻评论产生的共鸣度和参与度也就比其他传播类型高,这是都市报的特征和优势。然而,随着中国新闻的深入发展,都市报评论越来越多,其暴露出的不成熟也越来越多,例如评论的同质化现象、缺乏创新性的文体、思想深度不够等。此外,许多都市报也存在着评论版面,评论数量较少,评论篇幅短小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制约着现代都市报评论的发展。笔者在《现代快报》实习期间,对都市报评论有一定的观察和感悟,如何正确看待都市报评论的现状以及如何在观点比拼中更胜一筹,成为了笔者和广大报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本文首先阐明了都市报和都市报评论的基本概念,通过对其兴起历史和特征的梳理得出都市报评论的作用和社会影响力。其次,回顾了都市报评论发展历程,对比今日现状,分析变化原因。笔者曾经跟随《现代快报》编辑部编辑参与稿件修改和评论写作,所以本文选取《现代快报》新闻评论作为主要分析对象,结合在编辑部门的经历,笔者着眼于《现代快报》评论看都市报评论变化。最后,本文从都市报评论自身不足出发,对其日后如何发展进行思考,并提出发展建议。综合来讲,本文想通过对都市报评论现状、特点、不足以及改善建议等各方面的梳理希望为都市报新闻评论的发展提供借鉴。
第一章 都市报评论概述
1.1都市报的诞生和特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都市报应运而生。1993年,中国大陆出现了第一份以“都市”为名报纸:《贵州都市报》。1995年,《华西都市报》创刊,当年的发行量就超过10万份,仅用三年,发行量达到50万份,2010年更是凭借118万份的发行量,跻身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行列。可以说,是《华西都市报》掀起了中国大陆 “都市报”浪潮。
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民,内容和形式的本土化和个性化是都市报主要特征。
都市报缺少行政推广手段,它面向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所以,都市报想要取得竞争优势,就离不开准确的市场定位,而市场定位的关键在于读者定位。在都市报之前,中国的党报、晚报、专业性报纸等读者定位都太过宽泛,都市报就是看中这点,将受众集中于一个城市或者一片区域,即市民定位。例如《现代快报》“以主流家庭群体为主”的发行理念;《扬子晚报》“宣传政策、反映生活”的办报宗旨;《羊城晚报》 “面向家庭、办市民报纸、服务小康社会”的报刊定位都体现出都市报贴近市民的营销手段。为了迎合市民需求,都市报的报道内容和形式都讲究本土化。内容上注重报道区域新闻,突出硬新闻,讲究新闻的时效性和贴近性,同时也具备娱乐和消遣功能。形式上,都市报让市民参与进新闻,发表市民观点或者倾听民声,加上报道语言通俗,甚至会添加当地俗语,从而拉近与读者间的距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