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片真传记锡剧艺术传承人【字数:6085】

摘 要真传—记锡剧传承人吴小英是一部关于记录锡剧艺术家吴小英老师的专题片,主要阐述了吴小英老师在锡剧事业上的光辉桥段和突显出她唱锡剧的实力,以及从台前到幕后的转型,片中引用《红楼夜审》的片段,以及在家兢兢业业备课,在艺术学校指导锡剧表演的学生,学生上台时作为老师在幕后默默奉献,关怀备至。通过用一种写实,记事的手法,不仅纪实工作中的吴小英,更是记录了生活中的吴小英,作为幕后工作者的吴小英。谈及锡剧表演还表示锡剧前辈的心血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决不能毁在我们手里。她在常州文化艺术学校担任业务副校长,锡剧专业教师20多年,为锡剧专业剧团培养了四届学生,使他们成为了专业剧团的台柱子,锡剧界的领军人物。人淡如菊,品逸如梅,行高如山,艺高似峰,汇成德艺双馨的精彩人生。这就是吴小英,一位锡剧人,一位传承者!摘 要 ··················································X
目 录
第一章 创作背景X
1.1选题的由来X
1.2问题和解决方案X
第二章 创作经历X
2.1拍摄过程X
2.2剪辑和音乐的选择X
第三章 作品文字稿本及分镜头X
3.1作品的文字稿本X
3.2作品的分镜头X
第四章 作品中的不足与自我反省X
4.1作品中的不足自我反省X
结束语X
致谢X
参考文献X
第一章 创作背景
1.1选题的由来
拍摄这部作品的灵感源于我的实习,我是经过大半年在常州广播电视台实习。 无意间有这样一次接触到戏曲的机会,在生活中戏剧文化正在被大家所淡忘,我又想到在我们90后这代人的身上,似乎缺失了对这种文化的认识与喜爱,于是我想到了将毕设的题材从剧情小短片转到了这方面,不仅仅是想好好完成一下毕业设计,更是想将锡剧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初次见到吴老师,变被她的气质吸引了,温文儒雅,待人谦逊。吴老师工作繁忙还是艺术学校的领导。随后的一天,我破格成为了吴老师的小跟班,最后定下了拍摄流程。并联系了自己的指导老师把题目改成了《真传》——记锡剧传承人吴小英。
1.2问题和解决方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个人单独完成一部作品的难度无疑是比登天还难,我知道不可能一下子就将所有的东西想好并且拍摄好,这好比一下子吃成个胖子,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决定还是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来。因为在电视台实习的缘故,平时也认识了很多有经验的摄像大哥,有空的时候我就会向他们寻求一些意见,拍摄需要抓住些什么,生怕自己的拙劣技术会遗漏很多的细节。认识许多专业的摄像、剪辑等专业的朋友,他们在设备、镜头运用方面都能能给我很多帮助。关于那些锡剧的影视资料,我也可以通过电视台为我所用,吴小英也是我通过电视台的戏曲频道才了解接触到的,然后做了很多功课,渐渐从她身上感受到独特的锡剧魅力,我觉得我的毕业设计就应该从锡剧入手,要让大家都传承文化。怎么样才能把锡剧情怀与人物结合起来是个突破口,肤浅的手法也不能满足我,所以,我决定引用这座城市的繁华景象,来衬托出人物的情感和锡剧对于常州的重要影响。因为在面对有关于戏曲方面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拿出比平时多几倍的严肃很谨慎,否则很有可能贻笑大方。
为了不耽误此次拍摄,我与我认识的摄像师寻求帮助,完成了天宁寺及红梅公园的航拍,来表现江南锡剧情怀,以及吴老师作为锡剧界博大而又渺小的一员。为了还原舞台,把锡剧老舞台借了过来,为了拍摄演奏人员,特地凑正好有演出的时候插空拍了几个镜头。我发现,当你纪实的时候,可能所有事情都没有预料的那么完美,但是只要发生了,把它记录下来,总会代表了某些意义。
创作经历
2.1拍摄过程
为了能更好的展现我的影片,我开始在网上寻找一些优秀的纪录片。如《俺爹俺娘》,是焦波给爹娘拍摄的万余张照片中精选出120幅,配以朴实文字,记录了两个世纪老人30年间的生活片断。恰到好处的利用同期声、音响、解说词配以画面,让观众感觉剧中的事情,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上。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片子,其本身就是一种依赖镜头去发现的艺术,所以镜头语言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镜头语言运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一部纪录片的成败,会用镜头语言说话,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我在《真传》中,同样在拍摄时期,也注意到不同景别的运用,不同角度的拍摄,让整个影片不会感觉枯燥。细节的描述也是弥补纪录片可视性的关键。在一味追求纪录片真实性的时候,更多的细节表现,会让影片显得更立体真实。
钟大年先生在他的《纪录片创作论纲》一书中这样写到:“在一部作品中,细节是十分重要的,细节像血肉,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真实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塑造人物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有力方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69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