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舆论中的道德绑架现象(附件)【字数:10266】

摘 要当今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已经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是一种民主监督,又是对道德规范的挑战,尤其是网络舆论中的道德绑架,这种“理想中的道德”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本文就道德绑架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以及规避的方式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目 录
第一章 网络舆论与道德绑架 1
1.1 网络舆论的现状及特征 1
1.2 道德绑架 1
1.3 道德绑架现象的构成要素 3
1.4 网络舆论和道德绑架之间的关系 4
第二章 网络舆论中道德绑架的形成分析 6
2.1 网络媒体的错误导向 6
2.2 网民的认知差异 6
2.3 网民的从众跟风 6
第三章 网络舆论中道德绑架现象的影响性后果 8
3.1 侵犯了人的自由和权利 8
3.2 导致媒介审判,影响司法公正 8
3.3形成群体压力,引发“蝴蝶效应” 9
3.4 净化社会风气,加强网络监督 9
第四章 网络舆论中道德绑架规避的方法和手段 10
4.1 提高网民理性认知水平 10
4.2 澄清道德义务底线和边界 10
4.3 加强网络媒体自我约束 10
4.4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11
4.5 净化网络道德环境 11
结束语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第一章 网络舆论与道德绑架
1.1 网络舆论的现状及特征
舆论是指在在特定的空间里,对特定的事物公开表达相似的信念,意见或者态度的总和,是社会集体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也是一种社会评价。从古至今,舆论的传播方式一直不断的更新,从刚开始的口耳相传,到纸质媒体报刊的出现,再到后来电视电话等电子产品的出现,以及当今社会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衍生出的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大面积普及,形成了舆论的新生态,特别是网络媒体让人人都有了发声的权利,舆论就会自然地出现。
而网络舆论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的社会事件以网络媒体为传播形式,形成广泛影响力具有倾向性的一致言论和意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2 道德绑架
1.2.1“道德绑架”概念
道德是以思想行为为表现形式,用善恶为标准,根据一定的社会标准,社会风俗,生活习惯,传统美德,调节人与人或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其以善恶评价为标准和社会舆论的软约束性特点为基本特征。
道德绑架也是一种道德现象,是一种道德范畴,这种道德现象通常是道德主体以自己的道德范畴出发去要求规范客体的行为去达到自己的标准,打着道德的口号,名义上是为了维护某种道德信念,或者为了追求某种道德目标,道德绑架即为“绑架”,虽然不同于真正的绑架是以生命为砝码,但对绑架者来说同样也会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压迫。即使从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看不出不道德,但其精神绑架的方式,本身就存在一种不道德。虽然道德绑架的形式有很多种,但相同点都是绑架者占据了道德的“优势地位”对被绑架者施加精神或者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们陷入舆论的泥潭,无法自拔。
1.2.2 道德绑架的特征
1.2.2.1 弱强制性
道德绑架的弱强制性特征是相对于国家的强制性而言的,法律上的绑架是指对他人人身的“绑架”,是触犯法律的一种违法行为,这种违法行为的特征就是 强制性同时还有胁迫性,而道德绑架对人身心的伤害,主要体现在精神上压力、心理上的伤害、名誉上的损害等方面,比如:网络舆论的人身攻击或者站在道德制高点对他人道德选择的谴责。
因为不能对绑架者造成直接的人身伤害,因此强制险较弱,而且也不用承担法律责任,即使如此道德绑架仍然通过网络舆论、生活习惯社、社会习俗对他人在心理上精神上造成影响,人们会因为维护自己的声誉和形象按照他人要求的那样去做,承担了自己不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不道德的强制力,而道德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力量。
所以在道德绑架中,网络舆论就具有弱强制性,用“道德”的理由“绑架”别人去做某事,让被绑架着陷入“非善即恶”“非黑即白”的困境,使“被绑架者”不得不去做,否则就会收到舆论的压力和道德的谴责。
1.2.2.2 善恶同在性
道德绑架都有一个善意的出发点,都是根据自己所认同的道德观念去维护自生的道德绑架的例子大多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希望社会中社会地位高或经济能力比较强的强者帮助没有经济能力或者社会地位比较低的社会弱者渡过难关,或者帮助弱者伸张正义。绑架者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公开绑架他人,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做或停止做某些事情,虽然“善良”的出发点,却导致了“恶”的结果,因为对“弱势”利益的维护往往就代表了“强势”一方要牺牲自己的权益。这种利用网络舆论公开要求他人去做不是自主道德选择的事情,即便动机是善良的,可是结果却是恶的。正如密二所言:“善的动机并不一定能产生善的结果,善良的动机也有可能引发道德惩罚或者道德报复,无疑这种惩罚和报复是不道德的,同样为人们所厌恶。”
例如:“周立波道德绑架事件”,当事人因为不想和亲生父母相认。周立波在公共场合当面指责他这样的做法就是狭隘自私,是永远不会得到幸福的,让当事人陷入难堪不孝的境地,和不和亲身相认是自己的权利选择,这种对他人的道德选择公开的指责和评价,并不是“善”,而是“恶”。
1.2.2.3 事前的道德审判
道德审判是一种道德评价,针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通过各种不同的舆论方式体现出来,而道德绑架主要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的一种“道德预设的评价”,是“事前的道德审判”,其最不能让人接受的地方在于道德审判是针对于“被绑架者”还没有做出选择时,或者主观上做出了选择却还没有付诸行动。这种事前的道德审判通常也会借助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作为标准,但是绑架者会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不合理的利用“社会道德规范”,这种“审判”就带有明显的个人感情的色彩,不符合社会理性的表达。因此,道德绑架是一种“事前的道德审判”, 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6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