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绍棠的乡土文学(附件)【字数:11304】
摘 要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出生于北运河畔的刘绍棠作品涉及到方方面面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婚丧嫁娶等,但这些无一例外与农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刘绍棠一生以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时代命运作为主要的写作内容,文学作品从《青枝绿叶》到《村妇》,总共四十余年,以清新质朴的乡土气息,舒缓婉转的抒情笔调,隽永含蓄的诗的韵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作家,堪称乡土文学的旗帜与明灯,在当今文坛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刘绍棠童年、青年经历的解读,深入了解其乡土文学风格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分析乡土文学理论,这也有助于我们持更加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代表刘绍棠的作品。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章 刘绍棠的乡土文学风格的形成 2
第二章 刘绍棠的乡土文学理论 5
2.1乡土文学要坚持文学创作的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性质 5
2.2坚持现实主义传统 6
2.3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的民族风格 6
2.4继承和发扬强烈的中国气派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7
2.5描写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历史与时代命运 8
第三章 刘绍棠的乡土文学作品举隅 9
3.1《蒲柳人家》 9
3.2《青枝绿叶》 11
3.3《小荷才露尖尖角》 11
3.4《水边人的哀乐故事》 12
结束语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前 言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贫穷落后,但这个时期成为了农村题材文学的丰收期,乡土文学就在其中。提到乡土文学,不得不说刘绍棠——“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刘绍棠的乡土文学很好地将党性原则和文学创作结合在一起,将中国气派和地方特色糅合起来,形成了通俗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近代学者对于刘绍棠文学风格进行了很多研究讨论,肯定了他对于中国文学史的贡献,吕晴飞的《刘绍棠对乡土文学创作的实践与倡导》写到“通过他的创作实绩和理论宣传,开拓了一度荒芜的中国乡土文学。作家和作品也因此而为中外读者所瞩目和倾心” 。但也有学者反面评价了他,翟翊翔的《论刘绍棠小说创作的民族化追求》提到“过多的执着于传统小说人物塑造的技法,使得刘绍棠的小说在民族形式以及民族语言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运用上遵循原来的写作模板并没有多少的突破”。刘绍棠在创作上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学的民族风格,这种人物塑造手法和写作风格,不是所谓的“模板化”,而是“刘少棠的特点”,他给乡土文学打上了自己的印记,将纯真朴实融入到小说,歌颂世俗之情,人世之美。刘绍棠作为一个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其文学理论、作品创作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第一章 刘绍棠的乡土文学风格的形成
运河的水是智慧的水,自古以来多少有名的人物是在运河的怀抱中成长。孔祥熙、刘白羽兄弟、夏淳,当然还有我们的主人公刘绍棠同志。
刘绍棠出生在北运河畔的一个普通的村庄—儒林村。柳枝糊泥巴的房屋,再加上黄焦焦的风沙,每到年末年初都是一幅被狂风袭过的悲惨景象。三伏天的村庄更是凄惨,房屋被水泡的不成样子,农民家里也揭不开锅,凑合着到河边捡点浪柴那也是很满足的了。女人小孩命运也很悲惨,每个能成功长大的小孩真能算得上是上帝的恩赐,杂草丛中蒲草捆随处可见,里面就都是夭折的男孩女孩。女人生的水灵,但也就是因为相貌俊丽,大多逃不过二房,老夫少妻的命运。
然而,世情险恶,却冷不掉村民的心。互帮互助,多情重义是儒林村大多是人具备的品质。农民身上天生带有的憨厚团结,让儒林村在那个乱世安全地哺育了无数的子子孙孙。
生活在儒林村的刘绍棠,可谓是被村民摸着头长大的。小时候,刘绍棠喜欢满运河滩野跑,十足一个农村野孩子的模样,与村里的男男女女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正是刘绍棠从小就接触中国社会最真实的农民的样子,这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充满美感,而且真实朴素,使人产生共鸣。
50年代初,刘绍棠的写作风格基本确定。尤其是一本《青枝绿叶》成就最高。作为高一年级的刘绍棠的作品竟然被选入高二的语文课本中。说起《青枝绿叶》就不得不再提到儒林村。这本颇具成就的作品就是在村旁的柳棵地里写出来的。10多岁的刘绍棠像往常一样在村里溜达,在与村民的聊天中得知了“互助组”,得到灵感,加以想象,创作了这本《青枝绿叶》。除了这部作品,《摆渡口》,《大青骡子》两部短篇作品,也奠定了刘绍棠的艺术风格。之后他更在《私访记》中首次提出“乡土特色”的概念,坚持反映生活的更写实,更具有乡土特色。
70年代后期,刘绍棠谈牧歌小曲“它需要有情,有景;它必须从生活出发,必须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它揭示和描写说的主流与前景是光明的,给人以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力量” 。在吉林大学礼堂,强调自己是一个土著作家,要全力以赴于乡土文学创作。
80年代初,刘绍棠提出了“乡土文学”的特点首先是坚持文学创作的党性原则,社会主义性质和现实主义传统,其次是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发扬中国气派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最后是描写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历史与时代命运。并概括出了16字基本原则:“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
可以说,刘绍棠从生活到工作都是围绕着“乡土文学”,从未偏题,他大大小小作品中,也流露着身边人的痕迹。
《二度梅》中刘绍棠是这样描写温良顺的女儿青凤的。“青凤十六岁,已经长成一个俊俏的少女。她性情开朗,有一条响亮的嗓子,整天叽叽呱呱地像一只山喜鹊;嘴有点大,笑起来流水不断,声入清风,二三里外都听得见”。最后青凤原谅了丈夫的哥哥嫂嫂,文中写道“‘叫他们一家老小也到我爹的坟上去吧!他们两口子更欠我爹的情,更要报我爹的恩。’想起老爹,正是伤心处,又抱着梅雨哭起来” 。表现了青凤的温柔多情。丫姑一家对刘绍棠关怀备至,丫姑甚至暗示刘绍棠说过如果不是因为有个好媳妇,换个无情无义的对象离了婚,就把女儿嫁给刘绍棠。丫姑的女儿二妹子生得水灵,天真无邪,竟能当着刘绍棠的面钻进被窝睡觉,倾听母亲与刘绍棠的对话。后来,二妹子长大入党也一直为刘绍棠通风报信。现实生活中二妹子的天真开朗,与小说中青凤的性格真是如出一辙。不仅是在《二度梅》中,《含羞草》的合欢,《乡风》的桂香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都有着二妹子的影子。每个艺术家都会有一个灵感女神,而丫姑和二妹子就是刘绍棠的灵感的来源。
上面说到丫姑的女儿二妹子,那就不可不说丫姑本人,作为儒林村的第一荆钗,除了相貌出众,一生堪称悲惨。5岁丧父,母亲改嫁,继父对她不好,稍微长大一些被卖作童养媳。刘绍棠与丫姑关系密切,打青柴、摸螃蟹这些粗鲁之事都是两人一起做的。丫姑发育早,小心眼的婆婆就让丫姑用布裹住胸部。大夏天胸部捂出痱子也是刘绍棠帮忙消炎,每月的例假对刘绍棠也是毫不隐瞒。自小见证了女人的艰辛,对于女性,刘绍棠更多的是同情与怜悯,对于丫姑经历苦难却乐观刚烈的性格也是十分敬佩。《花街》的蓑嫂、《绿杨堤》的二踢脚大嫂,《孤村》中的丫姑,都带有儒林村丫姑的影子。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章 刘绍棠的乡土文学风格的形成 2
第二章 刘绍棠的乡土文学理论 5
2.1乡土文学要坚持文学创作的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性质 5
2.2坚持现实主义传统 6
2.3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的民族风格 6
2.4继承和发扬强烈的中国气派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7
2.5描写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历史与时代命运 8
第三章 刘绍棠的乡土文学作品举隅 9
3.1《蒲柳人家》 9
3.2《青枝绿叶》 11
3.3《小荷才露尖尖角》 11
3.4《水边人的哀乐故事》 12
结束语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前 言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贫穷落后,但这个时期成为了农村题材文学的丰收期,乡土文学就在其中。提到乡土文学,不得不说刘绍棠——“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刘绍棠的乡土文学很好地将党性原则和文学创作结合在一起,将中国气派和地方特色糅合起来,形成了通俗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近代学者对于刘绍棠文学风格进行了很多研究讨论,肯定了他对于中国文学史的贡献,吕晴飞的《刘绍棠对乡土文学创作的实践与倡导》写到“通过他的创作实绩和理论宣传,开拓了一度荒芜的中国乡土文学。作家和作品也因此而为中外读者所瞩目和倾心” 。但也有学者反面评价了他,翟翊翔的《论刘绍棠小说创作的民族化追求》提到“过多的执着于传统小说人物塑造的技法,使得刘绍棠的小说在民族形式以及民族语言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运用上遵循原来的写作模板并没有多少的突破”。刘绍棠在创作上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学的民族风格,这种人物塑造手法和写作风格,不是所谓的“模板化”,而是“刘少棠的特点”,他给乡土文学打上了自己的印记,将纯真朴实融入到小说,歌颂世俗之情,人世之美。刘绍棠作为一个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其文学理论、作品创作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第一章 刘绍棠的乡土文学风格的形成
运河的水是智慧的水,自古以来多少有名的人物是在运河的怀抱中成长。孔祥熙、刘白羽兄弟、夏淳,当然还有我们的主人公刘绍棠同志。
刘绍棠出生在北运河畔的一个普通的村庄—儒林村。柳枝糊泥巴的房屋,再加上黄焦焦的风沙,每到年末年初都是一幅被狂风袭过的悲惨景象。三伏天的村庄更是凄惨,房屋被水泡的不成样子,农民家里也揭不开锅,凑合着到河边捡点浪柴那也是很满足的了。女人小孩命运也很悲惨,每个能成功长大的小孩真能算得上是上帝的恩赐,杂草丛中蒲草捆随处可见,里面就都是夭折的男孩女孩。女人生的水灵,但也就是因为相貌俊丽,大多逃不过二房,老夫少妻的命运。
然而,世情险恶,却冷不掉村民的心。互帮互助,多情重义是儒林村大多是人具备的品质。农民身上天生带有的憨厚团结,让儒林村在那个乱世安全地哺育了无数的子子孙孙。
生活在儒林村的刘绍棠,可谓是被村民摸着头长大的。小时候,刘绍棠喜欢满运河滩野跑,十足一个农村野孩子的模样,与村里的男男女女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正是刘绍棠从小就接触中国社会最真实的农民的样子,这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充满美感,而且真实朴素,使人产生共鸣。
50年代初,刘绍棠的写作风格基本确定。尤其是一本《青枝绿叶》成就最高。作为高一年级的刘绍棠的作品竟然被选入高二的语文课本中。说起《青枝绿叶》就不得不再提到儒林村。这本颇具成就的作品就是在村旁的柳棵地里写出来的。10多岁的刘绍棠像往常一样在村里溜达,在与村民的聊天中得知了“互助组”,得到灵感,加以想象,创作了这本《青枝绿叶》。除了这部作品,《摆渡口》,《大青骡子》两部短篇作品,也奠定了刘绍棠的艺术风格。之后他更在《私访记》中首次提出“乡土特色”的概念,坚持反映生活的更写实,更具有乡土特色。
70年代后期,刘绍棠谈牧歌小曲“它需要有情,有景;它必须从生活出发,必须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它揭示和描写说的主流与前景是光明的,给人以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力量” 。在吉林大学礼堂,强调自己是一个土著作家,要全力以赴于乡土文学创作。
80年代初,刘绍棠提出了“乡土文学”的特点首先是坚持文学创作的党性原则,社会主义性质和现实主义传统,其次是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发扬中国气派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最后是描写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历史与时代命运。并概括出了16字基本原则:“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
可以说,刘绍棠从生活到工作都是围绕着“乡土文学”,从未偏题,他大大小小作品中,也流露着身边人的痕迹。
《二度梅》中刘绍棠是这样描写温良顺的女儿青凤的。“青凤十六岁,已经长成一个俊俏的少女。她性情开朗,有一条响亮的嗓子,整天叽叽呱呱地像一只山喜鹊;嘴有点大,笑起来流水不断,声入清风,二三里外都听得见”。最后青凤原谅了丈夫的哥哥嫂嫂,文中写道“‘叫他们一家老小也到我爹的坟上去吧!他们两口子更欠我爹的情,更要报我爹的恩。’想起老爹,正是伤心处,又抱着梅雨哭起来” 。表现了青凤的温柔多情。丫姑一家对刘绍棠关怀备至,丫姑甚至暗示刘绍棠说过如果不是因为有个好媳妇,换个无情无义的对象离了婚,就把女儿嫁给刘绍棠。丫姑的女儿二妹子生得水灵,天真无邪,竟能当着刘绍棠的面钻进被窝睡觉,倾听母亲与刘绍棠的对话。后来,二妹子长大入党也一直为刘绍棠通风报信。现实生活中二妹子的天真开朗,与小说中青凤的性格真是如出一辙。不仅是在《二度梅》中,《含羞草》的合欢,《乡风》的桂香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都有着二妹子的影子。每个艺术家都会有一个灵感女神,而丫姑和二妹子就是刘绍棠的灵感的来源。
上面说到丫姑的女儿二妹子,那就不可不说丫姑本人,作为儒林村的第一荆钗,除了相貌出众,一生堪称悲惨。5岁丧父,母亲改嫁,继父对她不好,稍微长大一些被卖作童养媳。刘绍棠与丫姑关系密切,打青柴、摸螃蟹这些粗鲁之事都是两人一起做的。丫姑发育早,小心眼的婆婆就让丫姑用布裹住胸部。大夏天胸部捂出痱子也是刘绍棠帮忙消炎,每月的例假对刘绍棠也是毫不隐瞒。自小见证了女人的艰辛,对于女性,刘绍棠更多的是同情与怜悯,对于丫姑经历苦难却乐观刚烈的性格也是十分敬佩。《花街》的蓑嫂、《绿杨堤》的二踢脚大嫂,《孤村》中的丫姑,都带有儒林村丫姑的影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