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真实性在纪录片中的体现最干净的人阐述(附件)【字数:6293】
摘 要纪录片是以真实的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所以,真实是纪录片的基础,在纪录片发展历史中,真实性原则一直是大家讨论的问题。从弗拉哈迪格里尔逊作出的尝试,从“直接电影”“真实电影”理论的研究,还有因真实性原则产生的各式各样的流派,不难看出真实性原则在纪录片中的重要作用。本片将结合毕业作品,探讨真实性原则在纪录片的体现与运用。
目 录
第一章 纪录片的概念及其真实性在纪录片中的发展 1
1.1纪录片概念 1
1.2 真实性在纪录片中的发展 1
1.2.1.真实性原则在纪录片中早期的发展 1
1.2.2.纪录片中“真实”的定义 2
第二章 《最干净的人》的创作背景与主题 3
2.1《最干净的人》的创作背景 3
2.2《最干净的人》的主题 3
第三章 《最干净的人》中的真实性体现 4
3.2《最干净的人》前期拍摄中真实性原则的体现 4
3.2.1镜头运用 4
3.3.后期制作中真实性原则的体现 5
3.3.1.结构处理 5
3.3.2.声音运用 5
3.3.3.剪辑节奏 6
结束语 7
致 谢 8
参考文献 9
第一章 纪录片的概念及其真实性在纪录片中的发展
1.1纪录片概念
纪录片顾名思义是记录真实。以真实生活为创作题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展现。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
1.2 真实性在纪录片中的发展
《工厂大门》作为一部纪录片,它的播出也开创了电影的创作。之后纪录片的发展百花齐放,各种形式的拍摄手法、镜头语言、剪辑方式推陈出新,可万变不离其宗,以真人真事的自然素材成了纪录片的创作素材,纪实性也成为判断是否作为纪录片的标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真实性原则的探讨,发展。接下来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探讨真实性原则的发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以及在纪录片中应用。
1.2.1.真实性原则在纪录片中早期的发展
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毕业时一直坚持着一个观点:“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充满故事和情节,既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种东西,我们何必去编造呢?只需把它们拍下来就行了。”后来在实践中发现实际拍摄跟他的这个想法相差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在长时间的摸索着他才意识到原来纪录片不是记录原模原样的生活中的事实。这个想法跟60年代美国出现的“直接电影”理论很是接近,拍摄影片的人拿着摄影机,作为一个旁观者,绝不介入事件的拍摄,等着自然条件下的真实的人和事的发生,之后记录,中间没有任何灯光、采访、解说,尽一切能力还原事情的原本模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直接电影”排斥虚构现象,所以拍摄的影片都很浅显的停留在记录这一方面,没有对人、事进一步的挖掘,也自然没有哲学意义上的“真实”,所以失去观众只是时间问题。与之相反的是法国“真实电影”的概念,摄制者积极参与到拍摄环境中,会有采访,会用旁白,引导事情的发生,是用艺术的手法对事实的艺术在加工,本片也采用了这个观点,摄制者本身参与到影片的创作,引导促进真实故事的发生。被誉为“纪录片之父”的弗拉哈迪在拍摄的《北方的那努克》时,为了更好的拍摄,弗拉哈迪更是住到了那努克家里,他们一起完成了这部影片的创作。影片里有大量长镜头,但不是直接作为影片的片段,而是通过剪辑将其艺术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展示。这种人为的干预正是“真实电影”的手段,本片是认同的,并且拍摄中也是用的“真实电影”理念。
1.2.2.纪录片中“真实”的定义
弗拉哈迪的学生格里尔逊在《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一文中,提到这样一个“首要原则:1.我们相信,原初的演员和原初的场景能更好地引导银幕,表现当代世界,给电影提供更丰富的素材,赋予电影塑造更丰满的形象的能力,赋予电影表现真实世界中更复杂和更惊人的事件的能力。2.我们相信,取自原始状态的素材和故事比表演出来的东西更优美(在哲学意义上更真实)。”他提出这一原则时,纪录片和剧情片还没有明确的区分,却道出了“真实”对纪录片甚至对整个电影界的美学意义。
纪实和真实在格里尔逊眼中指的是自然环境下的拍摄素材,并不意味机械的记录,举个例子,《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个录制卓玛采松茸的那个片段,事实上日常卓玛一小时只能采集一个松茸甚至更少,若照这个速度进行拍摄,至少要花费半个月的时间,所以摄制组把挖出来的松茸重又埋在土里,进行摆拍。而最后观众看到的“真实”,就是卓玛一次上山运气好的挖到了好几个松茸。类似的这种事情还有很多,《北方的那努克》里面也有很多镜头是那努克人排练过的场景,还有捕捉海豹的镜头都属于摆拍,有人会讲这违背了真实性原则,其实严格忠于事实的记录是没办法提升到艺术的高度的,纪录片和剧情片本质上都是在讲故事,没有人会对枯燥无味的生活泪流满面的,就算活的比纪录片还要真实,在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对自然素材加以选择、剪接、赋予特定含义才是纪录片该做的。这也是“电影眼睛派”提出的观点,如实的记录生活又不局限于只记录现实。事实最后证明,“直接电影”很难找到传播渠道,并且很难满足受众口味,现在很难见到这种形式的影片了。
这种做法跟本文阐述的真实性原则是不矛盾的,观众想要看的并不是卓玛辛苦挖松茸的场景,也不是花了20分钟看那努克人捕鱼,而是导演经过剪辑后塑造出来的接近事实的真实的“故事”。
本片会全面的、客观的对所选取的现实生活素材进行艺术的处理与呈现。影片展现给观众的思想可以是导演想要传达的,而非客观不全面的表述或者画面传达是对观众的欺骗与隐瞒,是不可取的。就像BBC制片人尼古拉斯弗雷泽所说“纪录片一定是与非小说类书籍或新闻业有关的,虽然有技法问题,但评判一部好片子的唯一准则就是有没有说真话”。
目 录
第一章 纪录片的概念及其真实性在纪录片中的发展 1
1.1纪录片概念 1
1.2 真实性在纪录片中的发展 1
1.2.1.真实性原则在纪录片中早期的发展 1
1.2.2.纪录片中“真实”的定义 2
第二章 《最干净的人》的创作背景与主题 3
2.1《最干净的人》的创作背景 3
2.2《最干净的人》的主题 3
第三章 《最干净的人》中的真实性体现 4
3.2《最干净的人》前期拍摄中真实性原则的体现 4
3.2.1镜头运用 4
3.3.后期制作中真实性原则的体现 5
3.3.1.结构处理 5
3.3.2.声音运用 5
3.3.3.剪辑节奏 6
结束语 7
致 谢 8
参考文献 9
第一章 纪录片的概念及其真实性在纪录片中的发展
1.1纪录片概念
纪录片顾名思义是记录真实。以真实生活为创作题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展现。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
1.2 真实性在纪录片中的发展
《工厂大门》作为一部纪录片,它的播出也开创了电影的创作。之后纪录片的发展百花齐放,各种形式的拍摄手法、镜头语言、剪辑方式推陈出新,可万变不离其宗,以真人真事的自然素材成了纪录片的创作素材,纪实性也成为判断是否作为纪录片的标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真实性原则的探讨,发展。接下来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探讨真实性原则的发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以及在纪录片中应用。
1.2.1.真实性原则在纪录片中早期的发展
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毕业时一直坚持着一个观点:“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充满故事和情节,既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种东西,我们何必去编造呢?只需把它们拍下来就行了。”后来在实践中发现实际拍摄跟他的这个想法相差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在长时间的摸索着他才意识到原来纪录片不是记录原模原样的生活中的事实。这个想法跟60年代美国出现的“直接电影”理论很是接近,拍摄影片的人拿着摄影机,作为一个旁观者,绝不介入事件的拍摄,等着自然条件下的真实的人和事的发生,之后记录,中间没有任何灯光、采访、解说,尽一切能力还原事情的原本模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直接电影”排斥虚构现象,所以拍摄的影片都很浅显的停留在记录这一方面,没有对人、事进一步的挖掘,也自然没有哲学意义上的“真实”,所以失去观众只是时间问题。与之相反的是法国“真实电影”的概念,摄制者积极参与到拍摄环境中,会有采访,会用旁白,引导事情的发生,是用艺术的手法对事实的艺术在加工,本片也采用了这个观点,摄制者本身参与到影片的创作,引导促进真实故事的发生。被誉为“纪录片之父”的弗拉哈迪在拍摄的《北方的那努克》时,为了更好的拍摄,弗拉哈迪更是住到了那努克家里,他们一起完成了这部影片的创作。影片里有大量长镜头,但不是直接作为影片的片段,而是通过剪辑将其艺术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展示。这种人为的干预正是“真实电影”的手段,本片是认同的,并且拍摄中也是用的“真实电影”理念。
1.2.2.纪录片中“真实”的定义
弗拉哈迪的学生格里尔逊在《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一文中,提到这样一个“首要原则:1.我们相信,原初的演员和原初的场景能更好地引导银幕,表现当代世界,给电影提供更丰富的素材,赋予电影塑造更丰满的形象的能力,赋予电影表现真实世界中更复杂和更惊人的事件的能力。2.我们相信,取自原始状态的素材和故事比表演出来的东西更优美(在哲学意义上更真实)。”他提出这一原则时,纪录片和剧情片还没有明确的区分,却道出了“真实”对纪录片甚至对整个电影界的美学意义。
纪实和真实在格里尔逊眼中指的是自然环境下的拍摄素材,并不意味机械的记录,举个例子,《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个录制卓玛采松茸的那个片段,事实上日常卓玛一小时只能采集一个松茸甚至更少,若照这个速度进行拍摄,至少要花费半个月的时间,所以摄制组把挖出来的松茸重又埋在土里,进行摆拍。而最后观众看到的“真实”,就是卓玛一次上山运气好的挖到了好几个松茸。类似的这种事情还有很多,《北方的那努克》里面也有很多镜头是那努克人排练过的场景,还有捕捉海豹的镜头都属于摆拍,有人会讲这违背了真实性原则,其实严格忠于事实的记录是没办法提升到艺术的高度的,纪录片和剧情片本质上都是在讲故事,没有人会对枯燥无味的生活泪流满面的,就算活的比纪录片还要真实,在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对自然素材加以选择、剪接、赋予特定含义才是纪录片该做的。这也是“电影眼睛派”提出的观点,如实的记录生活又不局限于只记录现实。事实最后证明,“直接电影”很难找到传播渠道,并且很难满足受众口味,现在很难见到这种形式的影片了。
这种做法跟本文阐述的真实性原则是不矛盾的,观众想要看的并不是卓玛辛苦挖松茸的场景,也不是花了20分钟看那努克人捕鱼,而是导演经过剪辑后塑造出来的接近事实的真实的“故事”。
本片会全面的、客观的对所选取的现实生活素材进行艺术的处理与呈现。影片展现给观众的思想可以是导演想要传达的,而非客观不全面的表述或者画面传达是对观众的欺骗与隐瞒,是不可取的。就像BBC制片人尼古拉斯弗雷泽所说“纪录片一定是与非小说类书籍或新闻业有关的,虽然有技法问题,但评判一部好片子的唯一准则就是有没有说真话”。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