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筹资风险的成因及控制策略(附件)【字数:13357】
摘 要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的筹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要想企业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选择合适的筹集途径无疑是一个重要问题。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以及资金的需求量,审慎的选择融资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并且实施最科学的投资手段,对控制筹资风险具有重要的帮助。论文从企业筹资风险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筹资风险的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降低企业筹资风险。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文献综述 1
1.3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筹资风险的现状 4
2.1企业的主要筹资方式 4
2.2不同类型企业的筹资方式 4
2.3不同类型企业的主要筹资风险现状 8
第三章 筹资风险的成因 10
3.1不同筹资方式引起的筹资风险 10
3.2负债期限不同引起的筹资风险 11
3.3筹资规模不同引起的筹资风险 12
3.4筹资成本不同引起的筹资风险 12
3.5筹资风险的外部因素 12
第四章 企业筹资风险的控制策略 15
4.1树立风险意识 15
4.2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15
4.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15
4.4确定最优资本结构 16
4.5解决利率的变化造成的筹资风险 16
小 结 18
致 谢 19
参考文献 20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当前世界市场经济逐渐发展,企业的筹资方式日益展现多样性。企业要想得到充足的资金来扶持企业积极平稳的发展,选择一个合适的筹资方式在优化企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筹资过程当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中筹资风险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筹资是指根据企业自身各方面的需要,通过向一系列手段或途经而获得资金的一种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促使企业更好的平稳积极发展。但是,我们都知道筹资必然会带来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险,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企业必须选出最优筹资结构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
(2)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它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无疑是市场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作为社会生产活动的生产者和流通者,承担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要责任。企业要想积极平稳的发展必然需要充足的资金来维持,反之,如果资金不足,企业则会很难支撑下去。企业想要顺利的进行生产活动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充足的资金为企业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如何获得资金成为了企业需要研究的话题,同时,如何避免企业筹资的风险也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筹资风险伴随着整个筹资过程往往难以避免,企业筹资管理效益的基本原则,是对筹资边际风险与筹资边际收益的衡量,利用最小的风险来得到最大的收益是企业所希望的。当今社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组织规模也随着时间日益扩大,对筹资的规划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提出了巨大考验。
1.2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企业筹资问题在金融管理学上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不仅国内的学者在对它精心研究,国外的学者们同样也不例外。他们将定量分析与定向分析相结合,通过研究企业的各项数据,对不同企业类型来进行深入研究。
Stieglitz和Weiss (1981)提出了企业融资有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因素,且分析阐述了其原因。他们认为在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模型中,从关于信息的来源方面来说,银行和企业展现了其不对称性。
Phillp.Strallan和Jamesp. Weston (1998)他们也提出了和上面两位学者相似的观点:他们提出企业规模不同,则在贷款方面的能力也不相同。比如大型企业在提供小额信贷方面就远远不及中小型企业,中小企业会更展现其优越性。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希望通过发展中小型企业这一途径来促进更好的发展。
Banerjee(1995)提出中小型企业在与银行的合作过程中会慢慢对彼此深入了解,则这样一来,长时间之后银行与企业在信息交换方面将慢慢呈现对称性的状态,使其能在未来更好的合作。但是大型的企业在这方面的优势要远远不及中小企业。因此,他认为建立地方性金融机构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筹资难的问题。
Shape(1990)认为中小企业在处于初创时期,高科技企业自身信息透明度低,企业本身就缺少贷款所需要的用来担保的抵押品,造成企业筹资困难。
Berger和Udell(2002)从关系融资的角度对关系型贷款进行了分析,且在一定基础上提出了关系型融资假说,它主要涉及的是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
(2)国内研究现状
治廖龙(2012)认为,企业筹资风险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改变。他提出了筹资预期工作无非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反之,则没有达到在筹资初期的目标,证明了企业筹资风险具有多样性。
王小方(2010)再对于企业风险的成因与识别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主要从筹资方式、筹资期限比重、筹资规模、筹资风险等方面进行。
李汝申(2014)认为,面对企业的筹资风险,除了树立风险意识,提高财务管理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还需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此外,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并提高企业的良好信誉度,确定最优资本结构都是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文献综述 1
1.3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筹资风险的现状 4
2.1企业的主要筹资方式 4
2.2不同类型企业的筹资方式 4
2.3不同类型企业的主要筹资风险现状 8
第三章 筹资风险的成因 10
3.1不同筹资方式引起的筹资风险 10
3.2负债期限不同引起的筹资风险 11
3.3筹资规模不同引起的筹资风险 12
3.4筹资成本不同引起的筹资风险 12
3.5筹资风险的外部因素 12
第四章 企业筹资风险的控制策略 15
4.1树立风险意识 15
4.2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15
4.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15
4.4确定最优资本结构 16
4.5解决利率的变化造成的筹资风险 16
小 结 18
致 谢 19
参考文献 20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当前世界市场经济逐渐发展,企业的筹资方式日益展现多样性。企业要想得到充足的资金来扶持企业积极平稳的发展,选择一个合适的筹资方式在优化企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筹资过程当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中筹资风险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筹资是指根据企业自身各方面的需要,通过向一系列手段或途经而获得资金的一种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促使企业更好的平稳积极发展。但是,我们都知道筹资必然会带来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险,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企业必须选出最优筹资结构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
(2)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它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无疑是市场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作为社会生产活动的生产者和流通者,承担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要责任。企业要想积极平稳的发展必然需要充足的资金来维持,反之,如果资金不足,企业则会很难支撑下去。企业想要顺利的进行生产活动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充足的资金为企业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如何获得资金成为了企业需要研究的话题,同时,如何避免企业筹资的风险也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筹资风险伴随着整个筹资过程往往难以避免,企业筹资管理效益的基本原则,是对筹资边际风险与筹资边际收益的衡量,利用最小的风险来得到最大的收益是企业所希望的。当今社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组织规模也随着时间日益扩大,对筹资的规划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提出了巨大考验。
1.2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企业筹资问题在金融管理学上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不仅国内的学者在对它精心研究,国外的学者们同样也不例外。他们将定量分析与定向分析相结合,通过研究企业的各项数据,对不同企业类型来进行深入研究。
Stieglitz和Weiss (1981)提出了企业融资有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因素,且分析阐述了其原因。他们认为在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模型中,从关于信息的来源方面来说,银行和企业展现了其不对称性。
Phillp.Strallan和Jamesp. Weston (1998)他们也提出了和上面两位学者相似的观点:他们提出企业规模不同,则在贷款方面的能力也不相同。比如大型企业在提供小额信贷方面就远远不及中小型企业,中小企业会更展现其优越性。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希望通过发展中小型企业这一途径来促进更好的发展。
Banerjee(1995)提出中小型企业在与银行的合作过程中会慢慢对彼此深入了解,则这样一来,长时间之后银行与企业在信息交换方面将慢慢呈现对称性的状态,使其能在未来更好的合作。但是大型的企业在这方面的优势要远远不及中小企业。因此,他认为建立地方性金融机构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筹资难的问题。
Shape(1990)认为中小企业在处于初创时期,高科技企业自身信息透明度低,企业本身就缺少贷款所需要的用来担保的抵押品,造成企业筹资困难。
Berger和Udell(2002)从关系融资的角度对关系型贷款进行了分析,且在一定基础上提出了关系型融资假说,它主要涉及的是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
(2)国内研究现状
治廖龙(2012)认为,企业筹资风险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改变。他提出了筹资预期工作无非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反之,则没有达到在筹资初期的目标,证明了企业筹资风险具有多样性。
王小方(2010)再对于企业风险的成因与识别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主要从筹资方式、筹资期限比重、筹资规模、筹资风险等方面进行。
李汝申(2014)认为,面对企业的筹资风险,除了树立风险意识,提高财务管理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还需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此外,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并提高企业的良好信誉度,确定最优资本结构都是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