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及对策(附件)【字数:14379】

摘 要中小企业在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一直以来资金问题限制了其生存和发展。多年以来,政府和各个机构组织都对这一难题做出了很多努力,有一定效果但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和调查报告,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展开论述和讨论。通过进行实证研究找出了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因素,主要基于企业的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另外本文还对一些难以量化的制约因素也做了归纳总结。最后针对制约的因素,本文从政策扶持、企业自身素质、融资机制、融资渠道、信用担保五个方面来给出建议,为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提供参考的建议和想法。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文献综述 1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2
第二章 中小企业融资的内涵及动因 4
2.1中小企业融资的一般概念 4
2.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现状 5
2.3中小企业融资的动因探索 7
2.4融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分析 8
第三章 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实证研究 10
3.1研究假设 10
3.2变量选择 11
3.3模型建立与数据处理 11
3.4实证结果分析 12
3.5其他制约因素分析 14
第四章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16
4.1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 16
4.2加强中小企业建设 13
4.3完善直接融资机制 16
4.4打通融资渠道 17
4.5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17
结束语 19
致 谢 20
参考文献 21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2016年国务院信息与工业化部发布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做出了计划。一直以来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面临供给侧改革的转型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期,更加需要通过发展中小企业,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肩负着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作用。相比大企业,中小企业往往经营成本较低,方式灵活多变,更加容易适应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它们的存在不仅避免垄断、有效促进市场竞争,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和商品质量。
然而,中小企业自身的体量较小,发展期间资金需求规模大,导致其在融资、筹资方面一度陷入困境,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产不多,使得其还款能力相对较弱,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考虑贷款时给予的额度一般较少。其次,中小企业要不断扩大规模发展起来,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甚至需要数倍于企业资产的资金。这就造成了融资过程中存在极大的供需不对等,中小企业在关键时刻无法获取资金,就很容易错过最佳发展时期,甚至走向衰落。
体量小带来的融资困难,是各个国家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的一个问题。我国金融体制尚不完善,缺乏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而当前的政策和金融理论体系也不能完全适用于全国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如何解决,仍然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难题。
1.1.2研究意义
本文将在学术界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当前出台的政策背景,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内涵和动因做出分析,进一步讨论出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制约因素,逐条研究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从理论角度,本文立足于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进行更加系统化的分析,挖掘出更加深入的结论,为国内外同类问题的研究做出贡献。从现实角度,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中小企业在融资中的制约因素,可以更加直观地发现问题所在,并从政府、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自身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切实帮助破除融资难的困境。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很多国家经济发展领先,国外学者很早就关注到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并展开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Ross(1977)在《贝尔经济学学刊》上发表论文提出了公司资本结构信号理论,Myers和Majluf(1984)在《财务经济学刊》提出资本结构的排序假说,他们共同搭建了不对称信息理论。Banerjeel(1994)提出了长期互动假说,认为由于地区之间沟通交流比较容易,信息不对称较少,中小金融机构更愿意与地方中小企业合作,为其提供服务;对比之下,大型金融机构不具备地域优势,为了降低信贷风险,他们更愿意与大型企业合作,提供融资服务,而不热衷于中小企业。Stieglitz和Weiss(1981)建立了中小企业融资分析模型,认为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因素是信贷配给的主要原因。他们假定在银行和借款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借款人对项目的了解更多,银行只能判断借款人的集体风险,若是银行基于其不充分的信息来增加利息,就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为了避免逆向选择的不良后果,只能实行信贷配给。
1.2.2国内研究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开始关注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开始基于国外研究成果展开探索吗;从2001年加入WTO以后,国内学者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越来越多,经过数年的积累,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清晰的研究框架。卢凯(2003)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分析》中重点讨论了融资中的结构性矛盾,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于金融管理体制的不适用,并提出要对国有商业银行展开制度创新来打破旧的管理体制。谷亚芹、李玉海(2006)在《探析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及解决对策》中基于企业内外部因素分析,从中小企业内部(企业规模、科技创新、经营管理和融资方式)、外部环境(银企之间的信贷关系、制度层面)两方面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卢亚娟、褚保金(2009)在《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影响因素分析》中研究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针对农村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贷款担保方式、建立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等政策建议。黄立新、叶冬艳(2012)在《中小企业融资解困方式创新研究》中提出了存在非流动资产时机构投资者的最优资产配置模型,其创新地求解了最高的财富效用期望增长率及对应的最优资产配置。
1.2.3小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65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