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左传对古汉语中被动句的影响(附件)【字数:10333】
摘 要《左传》作为先秦典籍,其中含有很丰富的被动句语料。被动句经过了从无到有,从一到多,从意念被动句到语法被动句的流变。 《左传》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不仅对当时,甚至以后被动句的流变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左传》中的被动句概况、总体特征和界定的分析,引出对古汉语中被动句的分类及流变的探讨。在对被动句中意念被动句和语法被动句的区分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界定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很多时候不能只凭借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去界定这句话是否为被动句,如果在被动义很不明显的情况下,只有在联系上下文,并且了解语义的情况下,再考虑气是否为被动句。
目 录
第一章 《左传》中被动句的概况 1
1.1总体特征 1
1.2使用对象 2
1.3被动句的界定标准 3
1.4 判断被动句的方法 3
第二章 《左传》中被动句的分类 4
2.1意念被动句 4
2.1.1予夺类 5
2.1.2称谓类 5
2.1.3记载类 5
2.1.4伤害类 5
2.1.5帮助类 6
2.2语法被动句 6
2.2.1“见”字句 6
2.2.2“于”字句或“乎”字句 7
2.2.3“为”字句与“为所”结构 7
2.2.4“可”字句及条件句群 7
2.2.5“焉”字句 8
第三章 《左传》对后世被动句的影响 10
3.1《左传》开始出现了特殊的被动句标志 10
3.2《左传》改变了很多被动句词汇习惯 10
3.3《左传》见证了古汉语中语法被动句的出现 10
3.4《左传》中的被动标志词语开始虚化 11
结束语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第一章 《左传》中被动句的概况
1.1总体特征
《左传》中的被动句复杂多变,而且已经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法句式。从整体来看,其被动句存在着这三个特点:主宾语的不确定性、否定的被动句居多和语法被动句比例偏低。
1.1.1主宾语的不确定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左传》中的被动句形式多样,且数量较多。很多被动句中主语和宾语往往不会都出现,所以要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其是否为被动句。《左传齐晋鞌之战》中出现的“自今无有代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杀”就是典型的主语和宾语都没有的被动句。他的意思是: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可以代替他的国君受难的人,有一个在这里,还要被杀吗?虽然句中并未直接出现宾语和主语,但是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不能是“为谁杀戮”而是被谁杀戮,这儿的“为”就是语气助词,表被动。除此以外,在《左传》中的很多被动句中,尤其以“于”字句为主的被动句,我们都需要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确定其是否为被动句。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子,晋太子,而辱於秦,子之欲归,不亦宜乎?”
意思是:你是晋国的太子,却被秦国侮辱,你想回去,不也是应该的吗?这儿的“于”作用在于引出施事者,可以看成是普通的介词的一般作用,根据语意也可以理解成为被动语态。而在《左传成公二年》中“郤克伤於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虽然可以翻译为被箭所伤,但是这儿的“于”只是作为介词引出行为的工具,引进的宾语“箭”并不是动作的主动者,所以并不能单凭一个“于”就判定这是被动句。同样《左传昭公五年》中“城濮之役,晋无楚备,以败於邲。邲之役,楚无晋备,以败於鄢。”这儿的“于”只是引出行为的所在地,翻译为“在邲被打败”和“在鄢被打败”并不能表示被动义,必须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才可以判断。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左传》的被动句中,很多都可以既不出现动作的发出者,也可以不用出现动作的接受者,依旧可以被认为是被动句。“过而不悛,亡之本也”出自《左传襄公七年》,这里的“过”不是名词过错而是动词犯过错,悛是改正的意思,也是个动词,在这里逻辑上的施事者——人没有出现,而逻辑上的受事者,过错也没有出现,所以必须结合上下文和文化常识作出判断。
1.1.2否定被动句居多
在《左传》的被动句中,含否定义的被动句也不占少数。相对于一般的特殊句式,这种复杂的混合的句子确实对古人来说是一大突破。“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彻,警也。”这段话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译为:"即使诸侯相见,军队的守卫也不会被撤走。"这里的“彻“是通假字,同“撤”,意思是撤退。这种“不”加动词的形式在《左传》中并不是孤例。再看《左传宣公二年》的“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兖不废矣。”兖是礼服的意思,废一般翻译成丢弃,礼服只能被丢弃,这也是带有否定意味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的出现大多是为了预警,劝告,带有假设的成分,因为他们不希望被动句的负面意项发生。在同时期的著作中,这种情况是比较少的。大多数被动句都是肯定意义的。这一点《左传》可谓独树一帜。
1.1.3语法被动句比例偏低
另外,从被动句的形式来看,相对来说,先秦时期的被动句还是在萌芽阶段,人们并没有自主意识到被动句的结构问题,存在有语法形式的被动句大概是意念被动句的十之二三,所以意念被动句还是当时被动句中的主流。也就是说,被动句式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并没有从原来的意念被动句中独立出来,大多数被动句还是采用逻辑上的受事关系来表示。
1.2使用对象
在先秦时期,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当成被动句的主语的。所以想要了解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就要了解其适用对象,进而了解被动句的全貌。对于古人来说,一些常见的,较为抽象的或者难以表述的概念一般都可以用作被动句的主语。《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儿的意思是,最上等的事就是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其次就是立下军功,再有就是留下精品文学作品,(这些话)虽然经过很久,却不会被废弃。这里的“这些话”都是一些较为抽象的,不能说清楚的主语。
另外,在《左传》中很少会有人作为被动句的主语。一般都是一些经历了不好的事情的人才会出现在被动句的主语中。如《左传定公四年》中“初,司马臣阖庐,故耻为禽焉。”这里的主语就是人,是被擒了。一般以人为被动句的主语的时候,后面的动词常见的都是“笑”“忧”“弱”之类的,译为“被笑话”“被困扰”“被削弱”等。除此以外,大部分被动句的受事者都是自然界中除人以外的动植物。
总体来说,从一开始的动植物以及遭遇不幸的人,到后来普遍的适用对象,古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语适用对象是在慢慢扩大。
目 录
第一章 《左传》中被动句的概况 1
1.1总体特征 1
1.2使用对象 2
1.3被动句的界定标准 3
1.4 判断被动句的方法 3
第二章 《左传》中被动句的分类 4
2.1意念被动句 4
2.1.1予夺类 5
2.1.2称谓类 5
2.1.3记载类 5
2.1.4伤害类 5
2.1.5帮助类 6
2.2语法被动句 6
2.2.1“见”字句 6
2.2.2“于”字句或“乎”字句 7
2.2.3“为”字句与“为所”结构 7
2.2.4“可”字句及条件句群 7
2.2.5“焉”字句 8
第三章 《左传》对后世被动句的影响 10
3.1《左传》开始出现了特殊的被动句标志 10
3.2《左传》改变了很多被动句词汇习惯 10
3.3《左传》见证了古汉语中语法被动句的出现 10
3.4《左传》中的被动标志词语开始虚化 11
结束语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第一章 《左传》中被动句的概况
1.1总体特征
《左传》中的被动句复杂多变,而且已经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法句式。从整体来看,其被动句存在着这三个特点:主宾语的不确定性、否定的被动句居多和语法被动句比例偏低。
1.1.1主宾语的不确定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左传》中的被动句形式多样,且数量较多。很多被动句中主语和宾语往往不会都出现,所以要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其是否为被动句。《左传齐晋鞌之战》中出现的“自今无有代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杀”就是典型的主语和宾语都没有的被动句。他的意思是: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可以代替他的国君受难的人,有一个在这里,还要被杀吗?虽然句中并未直接出现宾语和主语,但是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不能是“为谁杀戮”而是被谁杀戮,这儿的“为”就是语气助词,表被动。除此以外,在《左传》中的很多被动句中,尤其以“于”字句为主的被动句,我们都需要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确定其是否为被动句。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子,晋太子,而辱於秦,子之欲归,不亦宜乎?”
意思是:你是晋国的太子,却被秦国侮辱,你想回去,不也是应该的吗?这儿的“于”作用在于引出施事者,可以看成是普通的介词的一般作用,根据语意也可以理解成为被动语态。而在《左传成公二年》中“郤克伤於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虽然可以翻译为被箭所伤,但是这儿的“于”只是作为介词引出行为的工具,引进的宾语“箭”并不是动作的主动者,所以并不能单凭一个“于”就判定这是被动句。同样《左传昭公五年》中“城濮之役,晋无楚备,以败於邲。邲之役,楚无晋备,以败於鄢。”这儿的“于”只是引出行为的所在地,翻译为“在邲被打败”和“在鄢被打败”并不能表示被动义,必须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才可以判断。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左传》的被动句中,很多都可以既不出现动作的发出者,也可以不用出现动作的接受者,依旧可以被认为是被动句。“过而不悛,亡之本也”出自《左传襄公七年》,这里的“过”不是名词过错而是动词犯过错,悛是改正的意思,也是个动词,在这里逻辑上的施事者——人没有出现,而逻辑上的受事者,过错也没有出现,所以必须结合上下文和文化常识作出判断。
1.1.2否定被动句居多
在《左传》的被动句中,含否定义的被动句也不占少数。相对于一般的特殊句式,这种复杂的混合的句子确实对古人来说是一大突破。“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彻,警也。”这段话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译为:"即使诸侯相见,军队的守卫也不会被撤走。"这里的“彻“是通假字,同“撤”,意思是撤退。这种“不”加动词的形式在《左传》中并不是孤例。再看《左传宣公二年》的“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兖不废矣。”兖是礼服的意思,废一般翻译成丢弃,礼服只能被丢弃,这也是带有否定意味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的出现大多是为了预警,劝告,带有假设的成分,因为他们不希望被动句的负面意项发生。在同时期的著作中,这种情况是比较少的。大多数被动句都是肯定意义的。这一点《左传》可谓独树一帜。
1.1.3语法被动句比例偏低
另外,从被动句的形式来看,相对来说,先秦时期的被动句还是在萌芽阶段,人们并没有自主意识到被动句的结构问题,存在有语法形式的被动句大概是意念被动句的十之二三,所以意念被动句还是当时被动句中的主流。也就是说,被动句式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并没有从原来的意念被动句中独立出来,大多数被动句还是采用逻辑上的受事关系来表示。
1.2使用对象
在先秦时期,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当成被动句的主语的。所以想要了解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就要了解其适用对象,进而了解被动句的全貌。对于古人来说,一些常见的,较为抽象的或者难以表述的概念一般都可以用作被动句的主语。《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儿的意思是,最上等的事就是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其次就是立下军功,再有就是留下精品文学作品,(这些话)虽然经过很久,却不会被废弃。这里的“这些话”都是一些较为抽象的,不能说清楚的主语。
另外,在《左传》中很少会有人作为被动句的主语。一般都是一些经历了不好的事情的人才会出现在被动句的主语中。如《左传定公四年》中“初,司马臣阖庐,故耻为禽焉。”这里的主语就是人,是被擒了。一般以人为被动句的主语的时候,后面的动词常见的都是“笑”“忧”“弱”之类的,译为“被笑话”“被困扰”“被削弱”等。除此以外,大部分被动句的受事者都是自然界中除人以外的动植物。
总体来说,从一开始的动植物以及遭遇不幸的人,到后来普遍的适用对象,古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语适用对象是在慢慢扩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