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摘 要在网络技术不断进步、媒介融合不断加深的形势下,微博逐渐从社交平台转变成社会舆论的聚集场。其在传播模式和报道方式上的优势,逐步扩大公众知情权,打破了传统媒体长期以来对社会舆论引导的垄断地位,架起“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之间的桥梁。传统媒体逐渐认识并重视微博的作用,主动向新媒体转型,既利用微博弥补本身不足,并凭借微博的传播特点重回舆论引导的主导地位。对于在新媒体时代下,《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微博,在公共事件中引导舆论,本文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选题的来源及意义 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3 关于《人民日报》的研究 1
1.3.1 《人民日报》概况及现状 1
1.3.2 《人民日报》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概况 2
1.4 舆论引导理论综述 2
1.4.1 何为舆论及舆论引导 3
1.4.2 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3
1.5 党报及其官方微博舆论引导现状 4
1.5.1 公众话语权的扩张 4
1.5.2 官媒舆论引导面临的问题 4
第二章 党报微博提升舆论引导力的现实必要性 5
2.1由自身性质决定 5
2.2是新媒体时代的客观要求 5
第三章 《人民日报》官微在不同事件中的舆论引导 6
3.1 “昆明暴恐”事件 6
3.1.1 《人民日报》官微对该事件的报道分析 6
3.1.2 《人民日报》官微在此次事件中的微博转发量统计 6
3.2 “天津爆炸”事件 7
3.2.1 《人民日报》官微对该事件的报道分析 7
3.2.2 《人民日报》官微在此次事件中的微博转发量统计 7
3.3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事件 8
3.3.1 《人民日报》官微对该事件的报道分析 8
3.3.2 《人民日报》官微在此次事件中的微博转发量统计 8
第四章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舆论引导中的问题 9
4.1信息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混乱缺乏实证 9
4.2互动性太差 9
4.3对舆论热点反应滞后 10
4.4运营人员缺乏新闻素养和公关技巧 10
第五章 《人民日报》微博提高舆论引导力的策略 11
5.1 强化对党报微博引导功能的认识 11
5.2 党报微博要明确自身定位 11
5.3 提高党报微博的专业化运营水平 11
结束语 12
致 谢 13
参考文献 14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的来源及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也由新兴行业进入了高速成长期;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大众教育的广泛普及,使得人民群众的思想逐步开放;与此同时受到影响的就是传统主流媒体功能逐渐弱化,巨大的转变就发生在了传媒生态圈。在物质条件逐步提高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世界也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开放,建国以来的新闻话语体系逐步改变,主流媒体向自媒体的过渡也逐步明朗,社会大众也更多地参与进新闻的生产过程,新闻产业也慢慢由专业化变得大众化。自媒体逐渐崛起的同时,“人人是记者”、“围观改变中国”之类的口号开始提出并逐渐被大众所认同,公众对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和快速,使得他们也更愿意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社会舆论场中的关键因素,都有引导社会舆论甚至促使社会行动的潜力。
新媒体环境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达不及时、与受众互动性较差等缺点逐一放大,在经济和科技的大环境中,其生存就将面临严峻考验。“纸媒的出路”逐渐成为媒体业探讨的主要话题。面临生存挑战,一些传统媒体开始尝试与新媒体合作,通过新旧平台之间的彼此弥补、相互配合,从而引导舆论,但显效甚微;紧接着,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相继入驻新浪微博,探索传统媒体转型的道路。传统主流媒体开通微博,既树立党报权威,又能与受众紧密互动,有效引导舆论走向。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微博的蓬勃发展,其本身所具有的时效性、便捷性、互动性,使它逐渐成为新媒体的代表。在我国,对微博的研究,从理论层面到应用层面,从运营策略、传播特征、传播效果到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都有一定涉及,但对党报官方微博的研究还很少。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导向作用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容、发布规律和受众的反应进行分析,为日后传统媒体官方微博提高舆论引导力提供策略参考。
1.3关于《人民日报》的研究
1.3.1《人民日报》概况及现状
《人民日报》是国家机关报,在社会舆论的引导、党政政策的宣传、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有重大责任和义务,它作为党的舆论口舌,是人民和政党之间沟通的桥梁。作为党报的典型代表,《人民日报》始终坚持积极正面地宣传,传播主流的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在报道的主题、体裁、内容等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人民日报》积极加入媒体入驻新浪微博的潮流,探索传统媒体转型的道路。传统媒体在人才招纳和信息渠道上的拥有相关的资源,在信息获取、发布上有较大优势;而社会公众在面对大量信息时,由于主流媒体早先树立的品牌价值而比微博更具权威性,所以在获取信息时仍然倾向于主流媒体,因此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比其他自媒体更具优势。由于《人民日报》的性质和长期以来在公众心中树立的形象,它的转型往往比其他媒体更受到人们的关注。
1.3.2《人民日报》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概况
改革开放前,由于政策的束缚和思想的局限,当时的媒体对公共事件的报道都以宣传为主,并不强调事件的原因和细节,相对注重的是事件对受众的影响,甚至刻意模糊事实,歪曲细节,从而达到正面宣传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日报》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报道特点可以按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到2002年是第一阶段,这段时期由于政府在政策方面为突发事件的报道提供保障,所以“改革开放前‘报喜不报忧’、‘舆论一律’、‘以宣传为主’的报道模式得以改变”,但“这种转变的原因,更多是从政治影响、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并不是真正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和尊重。”在政策的保障下,新闻媒体在报道上有很大的进步,开始强调事件报道的公开性和及时性,但依然存在严重的制度束缚,经常忽视事实本身,注重的是报道的正面宣传作用,“报喜不报忧”的固有思维依然影响颇深。
2003到2007年,以“非典”疫情为典型的重大公共事件报道,是《人民日报》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的分水岭。疫情爆发初期,由于媒体对负面事件惯有的隐瞒、忽视的处理态度,导致了疫情的扩散和延误,对疫情的控制造成了阻碍,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由于报道上的偏差导致的严重后果,让政府和媒体不得不反思,在此事件之后的报道更强调信息的及时、透明、公开,对公民的知情权也更加重视,以往报道中对负面信息的回避和隐瞒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是我国新闻报道规范性建设的重要转折点。
2008年是我国突发性事件较多的一年,汶川地震、南方雪灾、三鹿奶粉事件等等,《人民日报》在对这些事件报道上,都在及时性和开放性都明显增强。更加有深度地、更全面地报道突发性公共事件,不仅能及时透明地向公众传播信息,更是有效引导舆论。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选题的来源及意义 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3 关于《人民日报》的研究 1
1.3.1 《人民日报》概况及现状 1
1.3.2 《人民日报》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概况 2
1.4 舆论引导理论综述 2
1.4.1 何为舆论及舆论引导 3
1.4.2 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3
1.5 党报及其官方微博舆论引导现状 4
1.5.1 公众话语权的扩张 4
1.5.2 官媒舆论引导面临的问题 4
第二章 党报微博提升舆论引导力的现实必要性 5
2.1由自身性质决定 5
2.2是新媒体时代的客观要求 5
第三章 《人民日报》官微在不同事件中的舆论引导 6
3.1 “昆明暴恐”事件 6
3.1.1 《人民日报》官微对该事件的报道分析 6
3.1.2 《人民日报》官微在此次事件中的微博转发量统计 6
3.2 “天津爆炸”事件 7
3.2.1 《人民日报》官微对该事件的报道分析 7
3.2.2 《人民日报》官微在此次事件中的微博转发量统计 7
3.3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事件 8
3.3.1 《人民日报》官微对该事件的报道分析 8
3.3.2 《人民日报》官微在此次事件中的微博转发量统计 8
第四章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舆论引导中的问题 9
4.1信息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混乱缺乏实证 9
4.2互动性太差 9
4.3对舆论热点反应滞后 10
4.4运营人员缺乏新闻素养和公关技巧 10
第五章 《人民日报》微博提高舆论引导力的策略 11
5.1 强化对党报微博引导功能的认识 11
5.2 党报微博要明确自身定位 11
5.3 提高党报微博的专业化运营水平 11
结束语 12
致 谢 13
参考文献 14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的来源及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也由新兴行业进入了高速成长期;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大众教育的广泛普及,使得人民群众的思想逐步开放;与此同时受到影响的就是传统主流媒体功能逐渐弱化,巨大的转变就发生在了传媒生态圈。在物质条件逐步提高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世界也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开放,建国以来的新闻话语体系逐步改变,主流媒体向自媒体的过渡也逐步明朗,社会大众也更多地参与进新闻的生产过程,新闻产业也慢慢由专业化变得大众化。自媒体逐渐崛起的同时,“人人是记者”、“围观改变中国”之类的口号开始提出并逐渐被大众所认同,公众对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和快速,使得他们也更愿意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社会舆论场中的关键因素,都有引导社会舆论甚至促使社会行动的潜力。
新媒体环境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达不及时、与受众互动性较差等缺点逐一放大,在经济和科技的大环境中,其生存就将面临严峻考验。“纸媒的出路”逐渐成为媒体业探讨的主要话题。面临生存挑战,一些传统媒体开始尝试与新媒体合作,通过新旧平台之间的彼此弥补、相互配合,从而引导舆论,但显效甚微;紧接着,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相继入驻新浪微博,探索传统媒体转型的道路。传统主流媒体开通微博,既树立党报权威,又能与受众紧密互动,有效引导舆论走向。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微博的蓬勃发展,其本身所具有的时效性、便捷性、互动性,使它逐渐成为新媒体的代表。在我国,对微博的研究,从理论层面到应用层面,从运营策略、传播特征、传播效果到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都有一定涉及,但对党报官方微博的研究还很少。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导向作用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容、发布规律和受众的反应进行分析,为日后传统媒体官方微博提高舆论引导力提供策略参考。
1.3关于《人民日报》的研究
1.3.1《人民日报》概况及现状
《人民日报》是国家机关报,在社会舆论的引导、党政政策的宣传、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有重大责任和义务,它作为党的舆论口舌,是人民和政党之间沟通的桥梁。作为党报的典型代表,《人民日报》始终坚持积极正面地宣传,传播主流的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在报道的主题、体裁、内容等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人民日报》积极加入媒体入驻新浪微博的潮流,探索传统媒体转型的道路。传统媒体在人才招纳和信息渠道上的拥有相关的资源,在信息获取、发布上有较大优势;而社会公众在面对大量信息时,由于主流媒体早先树立的品牌价值而比微博更具权威性,所以在获取信息时仍然倾向于主流媒体,因此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比其他自媒体更具优势。由于《人民日报》的性质和长期以来在公众心中树立的形象,它的转型往往比其他媒体更受到人们的关注。
1.3.2《人民日报》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概况
改革开放前,由于政策的束缚和思想的局限,当时的媒体对公共事件的报道都以宣传为主,并不强调事件的原因和细节,相对注重的是事件对受众的影响,甚至刻意模糊事实,歪曲细节,从而达到正面宣传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日报》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报道特点可以按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到2002年是第一阶段,这段时期由于政府在政策方面为突发事件的报道提供保障,所以“改革开放前‘报喜不报忧’、‘舆论一律’、‘以宣传为主’的报道模式得以改变”,但“这种转变的原因,更多是从政治影响、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并不是真正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和尊重。”在政策的保障下,新闻媒体在报道上有很大的进步,开始强调事件报道的公开性和及时性,但依然存在严重的制度束缚,经常忽视事实本身,注重的是报道的正面宣传作用,“报喜不报忧”的固有思维依然影响颇深。
2003到2007年,以“非典”疫情为典型的重大公共事件报道,是《人民日报》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的分水岭。疫情爆发初期,由于媒体对负面事件惯有的隐瞒、忽视的处理态度,导致了疫情的扩散和延误,对疫情的控制造成了阻碍,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由于报道上的偏差导致的严重后果,让政府和媒体不得不反思,在此事件之后的报道更强调信息的及时、透明、公开,对公民的知情权也更加重视,以往报道中对负面信息的回避和隐瞒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是我国新闻报道规范性建设的重要转折点。
2008年是我国突发性事件较多的一年,汶川地震、南方雪灾、三鹿奶粉事件等等,《人民日报》在对这些事件报道上,都在及时性和开放性都明显增强。更加有深度地、更全面地报道突发性公共事件,不仅能及时透明地向公众传播信息,更是有效引导舆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