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期对剧情片主题的深化作用影片浮萍的剪辑阐述(附件)【字数:6809】

摘 要本文主要是讨论后期制作对主题的深化作用,以及在影片《浮萍》在后期创作中是如何深化影片主题的。在影视作品中,要想突出表现影片的主题一方面是依靠好的故事情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后期来深化表现主题,后期的制作不仅可以引导观众对于一部影片的理解,更会对观众情绪与理解起到重要作用,这就是当今影视作品制作的重要思考。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浮萍》的创作思想 2
1.1选题原因2
1.2表现内容2
1.3美学特征2
第二章 后期制作在《浮萍》的具体运用 3
第三章 音效在《浮萍》的具体应用 5
第四章 色调在《浮萍》的具体应用色 6
结论 7
结束语 8
致谢 9
参考文献10
附录11
前 言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后期的制作如何对电影的主题起到积极的深化作用,情感类的电影有什么样的剪辑方法能够使主题更加直观的表现出来,并通过什么样的表现形式能够引导观众对影片的理解。
当后期制作将音乐,音响,色调等技术手段合理的结合运用,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分别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这既可以丰富人物造型给观众留下深刻体验,也可以形成对比突出人物矛盾。无论如何,后期的制作都可以影响整个故事的表现形式,从而引导观众,让观众产生不同的理解,从而实现后期在创作过程中的责任。 《浮萍》的创作思想
1.1选题原因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小的意外会影响孩子的心情,而有些意外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这些意外中,其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矛盾。家庭矛盾的阴影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阴影,在与社会接触时也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甚至有的因为爱的缺失造成心理扭曲,严重的会步入违法犯罪的道路。本片是关于家庭以外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剪辑的风格要选择缓慢而含蓄,这样的影片基调会给与观众思考,让社会了解这些孩子的内心,呼吁大家去关心这些孩子,给予孩子们充分的爱,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1.2表现内容
本片的故事是一位生活在拥有家庭矛盾的小孩,渴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和睦相处,但是终究母亲还是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开了,小孩单纯的以为只要有钱就能让妈妈回家,开始了捡拾到废品去为家庭分担经济困难,被感动了的父亲决定外出努力工作,并找到和带回孩子的妈妈。孩子就每天到车站等待父亲和母亲,甚至逃学去车站盼望着父母的归来,老师发现后找到了孩子的奶奶,孩子兴奋的以为爸爸妈妈要回家了,结果父母回到家后还是在争吵,孩子依旧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爱。
1.3美学特征
该影片的选题来自于现实社会,是以社会真实现象为基础的,我们准备以纪实有手法来体现故事,用真实来打动观众,用实际生活表现自然美。作为剪辑当然首先是要注重影片的真实感,真实的镜头是整个影片的生命;流畅的表现手法会给观众以深刻思考,从内涵上讲只有真实朴素的美,内在的美才是长久永恒的美。影片的素材显而易见是丰富的,而在选取的准确性方面,最为剪辑必须找到观众最爱看的,和能够升华主题的镜头,并且有序特技的连接在一起,才是我们这次创作的真正目标。
后期制作在《浮萍》的具体运用
著名的苏联导演列夫.库里肖夫就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面无表情的男人特写分别和一个小女孩,一个死去的人,一碗汤的镜头链接到一起,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就分别感觉到男人表现出来愉悦,悲伤和饥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后期的运用对一个影片的内涵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镜头之间的相互组合顺序可以造就完全不同的情感表达,让观众有不同的观影感受,只有做好后期工作认真思考才能让观众感受到理想的观影效果。
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像二数之积——这一事实,以前是正确的,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它之所以更像二数之积而不是二数之和,就在于对排列的结果在质上(如果愿意用数学术语,那就是在“次元”上)永远有别于各个单独的组成因素。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妇人——这是一个画面,妇人身上的丧服——这也是一个画面;这两个画面都是可以用实物表现出来的。而由这两个画面的对列所产生的‘寡妇’,则已经不是用实物所能表现出来的东西了,而是一种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在影片的开头,母亲在慢慢的行走,孩子在飞快的跑,两种不同的画面交叉在一起,这就让观众感受到是孩子在追逐母亲。而且采用倒叙的手法可以吸引观众,让观众产生为什么这个孩子要去追母亲的想法,引起观众的好奇心,让观众有继续观看的欲望。
后期制作直接影响到整体故事的讲述形式,引导观众对影片的认知,比如说,一辆汽车在路上飞速行驶,下一个镜头如果是绿灯,那么观众的感受是这个人遵守交通规则,如果下面的镜头是红灯,那么观众对该段的认识就是这个人违反交通规则闯红灯,就会对开车的人产生负面影响,此时如果再衔接一个身受重伤的人在车里,那么观众又会改变看法,觉得这个人是为了救人才闯红灯的,此时刻不容缓,所以说后期的制作直接能够改变故事的讲述方式进而影响到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也同样指出:“上一个镜头一经连接,原来潜在于各个镜头里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便像电火花似的发射出来。”
对于《浮萍》的剪辑我有几点点想法:首先,我们题材表现的主体是孩子,每个孩子都会嫌成长太慢,都爱幻想未来,都有活泼的另一面;选择用缓慢镜头和较为活泼的音响来表现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全篇的基本调子。而从父母的角度来说,父母都有一种俯看孩子的姿态,都存在着生活的压力,较快的镜头和紧张的音响是体现反差的重要元素。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也同样指出:“上一个镜头一经连接,原来潜在于各个镜头里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便像电火花似的发射出来。”
其次,以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整个故事,如何在家庭中看似快乐的生活,找到这个社会环境带来的问题,需要运用不同的色调来表现社会结构,用鲜亮的颜色来表现积极的态度,用较为昏暗的颜色表现消极的态度,就能够有效的表现影片的矛盾,通过视觉效果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更层次的深化影片的主题。
任何作品都有主题的表现要求,作为本片的编辑更需要研究内容,这不光剧本的立意要高,通过不同的调色,不同的声音,不同的音乐手段,是编辑必须承担的创作责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39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