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储蓄行为的分析(附件)【字数:11784】

日期 2017年5月16日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居民储蓄的概念和所处的经济背景,结合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实际情况,从我国居民储蓄行为及结构分布着手,分析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和特点,居民储蓄存在高储蓄倾向,居民投资限制多、储蓄行为受社会保障影响、国民储蓄中企业政府占主导地位的现象。研究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以及目前居民储蓄行为存在的问题 ,像利率的变动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国民经济收入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制度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等。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居民由储蓄转向其他投资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创新刺激消费、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消费需求等对策和建议,调整和优化我国居民储蓄行为。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
1.2文献综述 1
1.3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第二章 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现状及特点 3
2.1居民储蓄的一般概念 3
2.2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 3
2.3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特点 4
2.4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实证分析江苏地区储蓄行为实证分析 6
第三章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因素及对经济的影响 8
3.1利率的变动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8
3.2国民经济收入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9
3.3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储蓄的影响 10
3.4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10
3.5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 11
3.6消费信贷制度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 11
第四章 我国居民储蓄存在的问题 12
4.1我国居民储蓄率过高 12
4.2投资理财比较单一 12
4.3居民收入分配不合理 12
第五章 优化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对策和建议 14
5.1鼓励居民由储蓄向投资转换 14
5.2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合理收入分配制度 14
5.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4
5.4通过创新刺激消费 1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5.5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投资与消费需求 15
结束语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的背景
居民储蓄是指居民个人将自己可以支配的部分收入或者外币存入银行或其他储蓄机构,以获取利息收入,进行储蓄行为。储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国民经济比重和结构的调整,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起到稳定市场促进消费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储蓄作为资金运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承担调节社会总需求的重担,并且能为未来不测事件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资金的运作,进而影响投资、经济增长及就业。在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储蓄率排行中,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现如今,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储蓄数额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人均储蓄数额最高的国家,居民人均储蓄已经超过3万。不仅如此,从储蓄率来看,中国也是全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当前我国居民储蓄率已超过半成以上,大幅度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除了这种高储蓄现象,我国还处于人口老龄化越发严重的背景下,养老模式制度存在漏洞尚不完善,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也影响着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
1.1.2选题意义
通过研究我国居民储蓄行为来分析居民储蓄所存在的问题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出平衡我国居民储蓄的建议及对策,增强资金的有效利用,完善储蓄投资结构,合理分配居民收入,缩小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
1.2文献综述
陈慧《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2015),提出,储蓄和消费之间的对立关系,能起到影响调节内需的作用,同时作为国民财富积累的源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资本存量,进而影响投资、经济增长及就业。
龚敏、杨艳《调整社保缴费率对城镇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影响分析》(2016)中,提出了社保缴费率的变化会改变居民的消费行为,从而影响居民的储蓄行为。通过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保障需求,分析调整社保缴费率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影响。
宋明月《不确定性、居民家庭储蓄与消费行为研究》(2016),研究我国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对消费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以及高储蓄现象对经济的作用。
周晓慧《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居民储蓄率研究——基于组群分析的视角》(2016)中提出人口老龄化这种社会现象对居民储蓄率和消费有影响。研究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对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李焰《关于利率与我国居民储蓄关系的探讨》(1999)通过提供我国1978年以来居民储蓄与利率关系数据,实证分析利率和居民储蓄率的关系,详细阐述了利率对我国居民储蓄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利率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储蓄变动效果。
刘巍、徐颖《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999)中,通过对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可支配收入与居民储蓄存款的关系,提出可支配收入对居民储蓄具有影响作用。
张目、杨梅《当前我国居民储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006),运用协整分析方法证明了我国居民储蓄与国民收入、储蓄存款利率、其他金融投资产品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而得出协整回归方程及误差修正模型。我国居民储蓄主要受国民收入影响,国民收入是储蓄的来源,居民储蓄对社会保障导向性较强。
王耀青、刘维奇《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2009),应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和模型的合理性,然后通过建立函数系数回归模型细致的刻画了影响储蓄的各个因素与储蓄额之间随着时间变化的动态关系。最后针对每个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杨生恒《我国居民储蓄现状及其结构分析》(2003)考察了中国居民储蓄现状、结构及其增长原因。提出由于人均储蓄水平还很低,居民储蓄分布也极不均衡,稳定居民预期、保持较高储蓄率仍然是必要的,一味地强调通过分流储蓄来刺激消费并不妥当.在未来收入、投资收益率和公共服务数量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的情况下,加快推进相关的体制改革才是适宜的政策选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33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