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简·爱中火的意象与女权主义(附件)【字数:14450】
摘 要希拉里?克林顿说过,人权就是妇女的权利,妇女的权利就是人权。不论何时何地,女权主义都饱受争议。夏洛蒂?勃朗特作为十九世纪的小说家,其小说《简·爱》不仅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轰动文坛,至今仍对追求男女彻底平等的一群人有着深远影响。这部作品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出19世纪英国女性追求真我以及女性地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着重阐释书中简·爱等女性人物的自我追求,通过“火”这个意象,反映出女性对爱情和人生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最后进一步分析探究简·爱的爱情观、婚姻观,力求对当代女性思想有所启迪和借鉴。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阐述《简·爱》中“火”的意象以及女权主义;第二部分写“火”作为意象的三种意味;第三部分则是论述《简·爱》的女权主义的现实意义。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女性在爱情、婚姻中遇到的问题,《简·爱》的女权主义观给予了很大的启发意义。
目 录
导 言 1
第一章 “火”的意象 3
第一节 《简爱》的“火” 3
第二节 女权主义与《简爱》 5
第二章“火”象征着什么? 7
第一节 不可或缺之火 7
第二节 自我解放之火 8
第三节 在火中涅槃而生的女权主义 10
第三章 简爱的女权主义对当代女性的启示 13
第一节 在爱情观方面给予的启示 13
第二节 如何对待婚姻 14
结束语 16
致 谢 17
参考文献 18
导 言
在公元19世纪,勃朗特三姐妹携手勃朗宁夫人一起站在那个时代英国女性的巅峰之地傲视群雄,其中夏洛蒂?勃朗特在31岁的时候写了《简爱》。夏洛蒂在1816年出生在英国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家中有六个孩子,夏洛蒂排第三。夏洛蒂曾在科文桥的修女学校就读了八个月,也曾在两个家庭担任过家庭教师。简爱的原型似乎就是夏洛蒂本人。《简爱》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影响力颇大,百余年来,简爱的形象是不朽的。小说中男女主人公诗歌般的抒情对话,对此后的文学界产生深远影响,其社会现实意义方面,尤其是妇女解放方面更值得深思。
对于《简爱》女权主义的研究有很多,比如李萍的《解读<简爱>中的女权主义》,张秀文的《从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权主义视角解读<简爱>》等,都以女权主义作为出发点,通过对简爱性格发展历程的阐释,对《简爱》中的女权主义因素进行分析。胡晖的《简爱的爱情和婚姻观及对现代女性的启示》也谈了简爱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还有简爱的性格对她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影响。而“火”作为整篇小说中出现最多的意象,前人研究的内容也很多,比如李蔚的《<简爱>中“火”的意象》认为火是“温暖之火”、“希望之火”,而这温暖与希望大多来自朋友间的友情跟炉火的温度;范晓迪的《解读<简爱>中“火”的意象》认为“火”象征着简爱的叛逆、独立和热情,是女权主义的发展史;于淑哲的《评析<简爱>中火的意象,解读简爱如火性格》认为“火”是孕育之火,孕育着简爱的本我;是迸发之火,是简爱长期压抑后迸发的反抗;郎芳的《?<简爱>?的主题意象?:月亮与火》认为火一方面,它是情欲之火,毁灭之火,另一方面,它也是涅槃之火,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涅槃重生;王文慧的《爱之路的象征:月亮与火——<简爱>中意象与爱情的宗教解读》认为“火”是理想的写照,是主人公爱情幸福和极乐的升华;吴雅萌的《<简爱>中的“火”意象》认为“火”是生命之火、爱情之火、愤怒之火、温暖之火;窦晶的《简析<简爱>中“冰”与“火”的意象》认为“火”是爱情之火,简爱和罗切斯特火一样的爱情,热烈沉醉。李蔚的《<简爱>中“火”的意象》认为火是“审判之火”,荡涤了世间的罪恶,起到净化的作用。同样的,虞又铭在其创作的《中西“火”意象的差异机及其分析》一文中也认为“火”在西方世界的著名作品中经常承担着使人们在精神上自我拯救,自我净化的任务,从而使得人类减少内心罪孽,突破自身桎梏,驶向幸福彼岸。夏洛蒂勃朗特不是单纯地就火写火,而是以火这一特殊自然物质,来表达一种女性生态意识。在这种写作方式下,读者不但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火的美丽之处,更关键的是能够深入领会文章所具有的内涵。因此,探究“火”这个意象在不同语言表达环境下的迥异效果有其重要意义。这既能够深入挖掘文章主旨,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妇女、女权的殷切关心。
本篇论文将以“火”作为研究对象,并且不偏向于研究主人公简爱的女权主义,也会研究疯女人身上体现的女权主义,并从中获得对女权主义的看法,使当代女性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当代女性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依附男性,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存技能。如果你是一个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你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做一个独立自强的女人。
第一章 “火”的意象
中西方文学中,“火”作为意象的案例层出不穷。“火”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火”有许多不同的意象,存在于中西神话、典籍、诗歌和习语中。于中国的文学中,意象出现的意义大多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借物抒情,喻情于物。在西方的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同样也是用意象来承载自身思想感情。两相比较之下,我们发现中西方文学在意象的形成发展这一方面有其相像之处,即实践都先于理论产生。“两者在意象方面都注重运用意象将现实和想象连接起来,并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表达体系。”《简爱》整本书中大约有85次出现火炉,约12次提及炉边,约43处提及形象化的火,约10处提到实质的火,还有4次提到“地狱之火”。
第一节 《简爱》的“火”
西方古希腊神话里就记载有牺牲自己盗取火苗替人类驱逐黑暗的伟大神明——普罗米修斯。早在那时起,“火”的地位在人们眼里就很崇高,人需要“火”来完善自己的文明,“火”所代表的反抗专制主义以及斗争精神的寓意,就是普罗米修斯赋予的。而书中伯莎梅森正是继承了盗火者的反抗精神,一把大火烧出了简爱平等的爱情,维护了简爱的女权主义。“火”在西方世界的著名作品中经常承担着使人们在精神上自我拯救,自我净化的任务,从而使得人类减少内心的罪孽,突破自身的桎梏,驶向幸福的彼岸。正如弗莱所谈到的一个理念:“诗歌的意象选择往往是火优于水,形象地说,即前者位于人生命之上,后者位于生命之下。”这恰恰反映出“火”在西方文学中的崇高地位。
目 录
导 言 1
第一章 “火”的意象 3
第一节 《简爱》的“火” 3
第二节 女权主义与《简爱》 5
第二章“火”象征着什么? 7
第一节 不可或缺之火 7
第二节 自我解放之火 8
第三节 在火中涅槃而生的女权主义 10
第三章 简爱的女权主义对当代女性的启示 13
第一节 在爱情观方面给予的启示 13
第二节 如何对待婚姻 14
结束语 16
致 谢 17
参考文献 18
导 言
在公元19世纪,勃朗特三姐妹携手勃朗宁夫人一起站在那个时代英国女性的巅峰之地傲视群雄,其中夏洛蒂?勃朗特在31岁的时候写了《简爱》。夏洛蒂在1816年出生在英国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家中有六个孩子,夏洛蒂排第三。夏洛蒂曾在科文桥的修女学校就读了八个月,也曾在两个家庭担任过家庭教师。简爱的原型似乎就是夏洛蒂本人。《简爱》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影响力颇大,百余年来,简爱的形象是不朽的。小说中男女主人公诗歌般的抒情对话,对此后的文学界产生深远影响,其社会现实意义方面,尤其是妇女解放方面更值得深思。
对于《简爱》女权主义的研究有很多,比如李萍的《解读<简爱>中的女权主义》,张秀文的《从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权主义视角解读<简爱>》等,都以女权主义作为出发点,通过对简爱性格发展历程的阐释,对《简爱》中的女权主义因素进行分析。胡晖的《简爱的爱情和婚姻观及对现代女性的启示》也谈了简爱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还有简爱的性格对她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影响。而“火”作为整篇小说中出现最多的意象,前人研究的内容也很多,比如李蔚的《<简爱>中“火”的意象》认为火是“温暖之火”、“希望之火”,而这温暖与希望大多来自朋友间的友情跟炉火的温度;范晓迪的《解读<简爱>中“火”的意象》认为“火”象征着简爱的叛逆、独立和热情,是女权主义的发展史;于淑哲的《评析<简爱>中火的意象,解读简爱如火性格》认为“火”是孕育之火,孕育着简爱的本我;是迸发之火,是简爱长期压抑后迸发的反抗;郎芳的《?<简爱>?的主题意象?:月亮与火》认为火一方面,它是情欲之火,毁灭之火,另一方面,它也是涅槃之火,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涅槃重生;王文慧的《爱之路的象征:月亮与火——<简爱>中意象与爱情的宗教解读》认为“火”是理想的写照,是主人公爱情幸福和极乐的升华;吴雅萌的《<简爱>中的“火”意象》认为“火”是生命之火、爱情之火、愤怒之火、温暖之火;窦晶的《简析<简爱>中“冰”与“火”的意象》认为“火”是爱情之火,简爱和罗切斯特火一样的爱情,热烈沉醉。李蔚的《<简爱>中“火”的意象》认为火是“审判之火”,荡涤了世间的罪恶,起到净化的作用。同样的,虞又铭在其创作的《中西“火”意象的差异机及其分析》一文中也认为“火”在西方世界的著名作品中经常承担着使人们在精神上自我拯救,自我净化的任务,从而使得人类减少内心罪孽,突破自身桎梏,驶向幸福彼岸。夏洛蒂勃朗特不是单纯地就火写火,而是以火这一特殊自然物质,来表达一种女性生态意识。在这种写作方式下,读者不但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火的美丽之处,更关键的是能够深入领会文章所具有的内涵。因此,探究“火”这个意象在不同语言表达环境下的迥异效果有其重要意义。这既能够深入挖掘文章主旨,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妇女、女权的殷切关心。
本篇论文将以“火”作为研究对象,并且不偏向于研究主人公简爱的女权主义,也会研究疯女人身上体现的女权主义,并从中获得对女权主义的看法,使当代女性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当代女性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依附男性,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存技能。如果你是一个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你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做一个独立自强的女人。
第一章 “火”的意象
中西方文学中,“火”作为意象的案例层出不穷。“火”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火”有许多不同的意象,存在于中西神话、典籍、诗歌和习语中。于中国的文学中,意象出现的意义大多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借物抒情,喻情于物。在西方的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同样也是用意象来承载自身思想感情。两相比较之下,我们发现中西方文学在意象的形成发展这一方面有其相像之处,即实践都先于理论产生。“两者在意象方面都注重运用意象将现实和想象连接起来,并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表达体系。”《简爱》整本书中大约有85次出现火炉,约12次提及炉边,约43处提及形象化的火,约10处提到实质的火,还有4次提到“地狱之火”。
第一节 《简爱》的“火”
西方古希腊神话里就记载有牺牲自己盗取火苗替人类驱逐黑暗的伟大神明——普罗米修斯。早在那时起,“火”的地位在人们眼里就很崇高,人需要“火”来完善自己的文明,“火”所代表的反抗专制主义以及斗争精神的寓意,就是普罗米修斯赋予的。而书中伯莎梅森正是继承了盗火者的反抗精神,一把大火烧出了简爱平等的爱情,维护了简爱的女权主义。“火”在西方世界的著名作品中经常承担着使人们在精神上自我拯救,自我净化的任务,从而使得人类减少内心的罪孽,突破自身的桎梏,驶向幸福的彼岸。正如弗莱所谈到的一个理念:“诗歌的意象选择往往是火优于水,形象地说,即前者位于人生命之上,后者位于生命之下。”这恰恰反映出“火”在西方文学中的崇高地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