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辟谣方式与效果浅析(附件)【字数:9208】
摘 要当前网络环境下,网络谣言的散布与传播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对公民个体权利造成了损害,对政府正常的管理活动形成了挑战,对社会正常的秩序带来了影响。而微博与微信作为国内最大的两个社交平台,在网络谣言的过滤清理方面已经做得较为周到与完善,但现阶段网络谣言治理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只有从技术、管理、法律及教育等层面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网络谣言,实现网络社会的和谐。
目 录
第一章 网络谣言的现状与影响1
1.1网络谣言的现状1
1.2网络谣言的影响1
1.2.1加剧社会恐慌1
1.2.2引发社会信任危机1
1.3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2
1.3.1不易被证伪2
1.3.2产生于热点话题中2
1.3.3具有反复性2
1.3.4容易煽动大众恐慌、焦虑、不满等情绪3
1.3.5传播形式多样3
第二章 新媒体的辟谣方式与效果4
2.1微信官方辟谣平台4
2.1.1工作机制4
2.1.2谣言过滤器辟谣案例4
2.1.3工作成果4
2.1.4工作机制缺陷5
2.2微博辟谣平台5
2.2.1工作机制5
2.2.2工作成果5
2.1.3工作机制缺陷5
第三章 网络谣言的治理问题与对策7
3.1网络谣言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7
3.1.1法律机制约束不足7
3.1.2监测技术存在不足7
3.1.3防堵策略不适应时代7
3.1.4网民素质普遍欠缺7
3.2网络谣言治理问题的对策8
3.2.1完善法律,为执法提供依据8
3.2.2提升监测水平,为监管提供技术支持8
3.2.3发挥网络作用,直面问题8
3.2.4提升网民素质8
结束语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第一章 网络谣言的现状与影响
1.1网络谣言的现状
如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由于网络的简单化与便捷化,使得网络准入门槛较低,人们很容易就可以接触网络,随着网络的普及,我国已经有7.31亿网民。进入网络自媒体时代后,人们只需申请一个账号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等,能够自由地发表意见和观点。从理论上讲,每个人的声音都是被平等对待的、都会进入信息流通渠道,使得信息更加碎片化。由于网络资源共享便利,媒体权利也相应地开始减弱,那种非常受人信赖的媒体已经不复存在。从受众的角度来看,谣言和事实的力量是同样强大的,而现在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支持事实,彻底击溃谣言。这种时候,受众容易感到不安,为了减少不确定性,随大流是他们仅有的选择。不仅仅是可信赖的媒体权威的丧失,其他渠道的辟谣机制也同样不够健全。果壳网创立的 “谣言粉碎机”主题站从目前来讲是网络上做得较为成功的,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 受众面窄,以年轻人为主;其次,关注的主题以科技类、学术类谣言为主。在在庞大的网络中,仅仅依靠果壳网、微信、微博这些非官方组织来净化网络谣言是远远不够的,而相关部门并没有主动并且针对性地澄清网络谣言的措施。
1.2网络谣言的影响
1.2.1加剧社会恐慌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的出现,网络自媒体时代早已经到来,原先门户网站垄断信息的局面已经被彻底打破。而且网络与现实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以往称呼网络所用的“虚拟世界”已经不再准确。当人际交往变得过于容易,且不用再为自己所说负责,网上任何一人所说的谣言都可能引发社会恐慌。
在“723”甬温特大铁路事故发生后,一条“中国政府花两亿元赔偿外籍旅客”的谣言从微博用户@秦火火 处流传出来,只过了两个多小时,转发量就破万,网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瞬间被挑到了最高点,政府的善后处置也因此陷入被动。2016年7月,全国普降暴雨,多地更是汛情严重,有个别网民挑在这个防汛抗灾任务最艰巨的时候,开始在论坛、微博、微信上散布类似“政府决定放弃农村保城市”,“抗洪官兵饮食供应不足,只能啃沾泥的馒头”,“XX大堤决堤”等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引发了民众极大的不安和不满情绪。
1.2.2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与经济接轨的特殊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类似贫富两极分化、腐败、资源分配不平衡等问题很容易在网上成为热点,受到网友的大量评论转发。受到这些问题影响,一些人的内心会产生不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一部分别有用心的造谣者会充分利用这部分网民内心的弱点,编造并且散布谣言,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这类谣言从根本上破坏公众对政府、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信任,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影响群众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信心。2016年1月,一则“过去数年间,全国科研经费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于科技研发的,60%都用于开会、出差等。”的谣言在网上盛传。虽然中国科协及时澄清,但由于多地晚报和新浪网易等大型门户网站都参与了这条谣言的转发,辟谣效果并不理想。这则谣言的恶劣之处在于讲钻研学术的“学者”和“腐败”关联到一起,使人民群众对科研工作者这一群体的信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类谣言针对社会基本制度、道德以及公众人物,使人民群众对社会、政府乃至政治制度产生怀疑,对社会信任的危害不言而喻。
1.3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
1.3.1不易被证伪
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鱼龙混杂,对于普通网民来说,大部分信息都难辨真假。网络谣言混杂在这些难辨真假的信息中间,经常会以新闻的形式出现,在谣言中部分内容超出普通网民知识储备的时候,人民会由于迷惑而选择相信这些看起来与新闻无异的信息,没办法去识破谣言。
目 录
第一章 网络谣言的现状与影响1
1.1网络谣言的现状1
1.2网络谣言的影响1
1.2.1加剧社会恐慌1
1.2.2引发社会信任危机1
1.3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2
1.3.1不易被证伪2
1.3.2产生于热点话题中2
1.3.3具有反复性2
1.3.4容易煽动大众恐慌、焦虑、不满等情绪3
1.3.5传播形式多样3
第二章 新媒体的辟谣方式与效果4
2.1微信官方辟谣平台4
2.1.1工作机制4
2.1.2谣言过滤器辟谣案例4
2.1.3工作成果4
2.1.4工作机制缺陷5
2.2微博辟谣平台5
2.2.1工作机制5
2.2.2工作成果5
2.1.3工作机制缺陷5
第三章 网络谣言的治理问题与对策7
3.1网络谣言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7
3.1.1法律机制约束不足7
3.1.2监测技术存在不足7
3.1.3防堵策略不适应时代7
3.1.4网民素质普遍欠缺7
3.2网络谣言治理问题的对策8
3.2.1完善法律,为执法提供依据8
3.2.2提升监测水平,为监管提供技术支持8
3.2.3发挥网络作用,直面问题8
3.2.4提升网民素质8
结束语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第一章 网络谣言的现状与影响
1.1网络谣言的现状
如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由于网络的简单化与便捷化,使得网络准入门槛较低,人们很容易就可以接触网络,随着网络的普及,我国已经有7.31亿网民。进入网络自媒体时代后,人们只需申请一个账号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等,能够自由地发表意见和观点。从理论上讲,每个人的声音都是被平等对待的、都会进入信息流通渠道,使得信息更加碎片化。由于网络资源共享便利,媒体权利也相应地开始减弱,那种非常受人信赖的媒体已经不复存在。从受众的角度来看,谣言和事实的力量是同样强大的,而现在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支持事实,彻底击溃谣言。这种时候,受众容易感到不安,为了减少不确定性,随大流是他们仅有的选择。不仅仅是可信赖的媒体权威的丧失,其他渠道的辟谣机制也同样不够健全。果壳网创立的 “谣言粉碎机”主题站从目前来讲是网络上做得较为成功的,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 受众面窄,以年轻人为主;其次,关注的主题以科技类、学术类谣言为主。在在庞大的网络中,仅仅依靠果壳网、微信、微博这些非官方组织来净化网络谣言是远远不够的,而相关部门并没有主动并且针对性地澄清网络谣言的措施。
1.2网络谣言的影响
1.2.1加剧社会恐慌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的出现,网络自媒体时代早已经到来,原先门户网站垄断信息的局面已经被彻底打破。而且网络与现实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以往称呼网络所用的“虚拟世界”已经不再准确。当人际交往变得过于容易,且不用再为自己所说负责,网上任何一人所说的谣言都可能引发社会恐慌。
在“723”甬温特大铁路事故发生后,一条“中国政府花两亿元赔偿外籍旅客”的谣言从微博用户@秦火火 处流传出来,只过了两个多小时,转发量就破万,网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瞬间被挑到了最高点,政府的善后处置也因此陷入被动。2016年7月,全国普降暴雨,多地更是汛情严重,有个别网民挑在这个防汛抗灾任务最艰巨的时候,开始在论坛、微博、微信上散布类似“政府决定放弃农村保城市”,“抗洪官兵饮食供应不足,只能啃沾泥的馒头”,“XX大堤决堤”等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引发了民众极大的不安和不满情绪。
1.2.2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与经济接轨的特殊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类似贫富两极分化、腐败、资源分配不平衡等问题很容易在网上成为热点,受到网友的大量评论转发。受到这些问题影响,一些人的内心会产生不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一部分别有用心的造谣者会充分利用这部分网民内心的弱点,编造并且散布谣言,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这类谣言从根本上破坏公众对政府、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信任,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影响群众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信心。2016年1月,一则“过去数年间,全国科研经费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于科技研发的,60%都用于开会、出差等。”的谣言在网上盛传。虽然中国科协及时澄清,但由于多地晚报和新浪网易等大型门户网站都参与了这条谣言的转发,辟谣效果并不理想。这则谣言的恶劣之处在于讲钻研学术的“学者”和“腐败”关联到一起,使人民群众对科研工作者这一群体的信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类谣言针对社会基本制度、道德以及公众人物,使人民群众对社会、政府乃至政治制度产生怀疑,对社会信任的危害不言而喻。
1.3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
1.3.1不易被证伪
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鱼龙混杂,对于普通网民来说,大部分信息都难辨真假。网络谣言混杂在这些难辨真假的信息中间,经常会以新闻的形式出现,在谣言中部分内容超出普通网民知识储备的时候,人民会由于迷惑而选择相信这些看起来与新闻无异的信息,没办法去识破谣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