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的视觉隐喻研究(附件)
摘 要贾樟柯独特的视听语言风格为丰富电影视觉文化与符号表达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在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结合等方面做出的探索也为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独特的视角融入东方美学,以冷峻的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小人物的命运,还原生活的真实状态,对电影的大众化和民族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当前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创作和批评提供启发,同时也为中国电影走出国门,与世界对话提供了借鉴意义。而在贾樟柯的电影创作手法中,其风格化的视觉隐喻不仅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观影体验,增强电影叙事性的同时也为视觉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实践上的尝试。本文试从视觉隐喻的角度切入,重点关注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中视觉隐喻的使用,分析贾樟柯的视觉隐喻对于电影文本和电影叙事产生的效果,探究贾樟柯电影创作的独特魅力。
目 录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视觉隐喻与视觉文化 3
(一)理论背景与发展 3
(二)视觉隐喻的美学建构 3
三、作者化的视觉隐喻风格 4
(一)贾樟柯电影的创作风格 4
(二)风格化的视觉隐喻 5
四、贾樟柯视觉隐喻手法的启示 10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代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中,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其作者化的影像表达风格和风格化的叙事手法为中国电影创作开拓了崭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富有中国人文内涵的艺术电影与电影的商业性相结合做出了尝试。贾樟柯的电影创作擅长在现实的空间中运用内涵性的符号表达,并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浮沉和生活状况折射时代变迁。
如果说电影制作是编码的过程,电影欣赏与解析则是解码的过程,而解读贾樟柯电影创作中的视觉隐喻手法,对于深入了解创作者思想及影片表达内涵等具有相当程度的辅助意义。同时研究其独特的视觉隐喻风格也对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起着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贾樟柯是第六代导演乃至中国当代导演中相对特殊的存在,他的作品往往由于种种原因徘徊于正规院线电影之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但却是极富国际声誉的导演,他的作品并不是商业片,但他的知名度和作品的反响却又能为他的创作带来足够的物质支持。对于贾樟柯的电影创作,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着一定程度的研究和见解,从创作题材的选取,到电影手法的运用都有着大量的分析。在这之中也不乏对其电影创作中符号隐喻、镜头语言的研究,而事实上这些以视觉形式呈现的符号隐喻、镜头语言,也不可否认地与本文视觉隐喻的研究主题有着某些共通和交叉之处。
电影作为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第七艺术”,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而视觉隐喻也从美术领域延展到电影领域。在中国从中国早期动画电影及其“中国学派”的探索,以及诸多电影导演的创作实践,电影中视觉隐喻手法的运用已经成为带有强烈作者风格的标识,成为评论界和理论界研究影片和导演风格的重要突破点,同时也成为电影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独特切入点。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贾樟柯独特的视听语言风格为丰富电影视觉文化与符号表达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在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结合等方面做出的探索也为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独特的视角融入东方美学,以冷峻的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小人物的命运,还原生活的真实状态,对电影的大众化和民族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当前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创作和批评提供启发,同时也为中国电影走出国门,与世界对话提供了借鉴意义。而在贾樟柯的电影创作手法中,其风格化的视觉隐喻不仅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观影体验,增强电影叙事性的同时也为视觉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实践上的尝试。
本文试从视觉隐喻的角度切入,重点关注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中视觉隐喻的使用,分析贾樟柯的视觉隐喻对于电影文本和电影叙事产生的效果,探究贾樟柯电影创作的独特魅力。
二、视觉隐喻与视觉文化
(一)理论背景与发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喻是不可缺少的谈到视觉隐喻,就不可避免的要涉及视觉文化,高燕曾在《视觉隐喻与世界的图像化——论当代视觉文化的思想根源》一文中指出:“视觉隐喻是一切视觉形象的心理机制和结构基础,其涵义、特征和运思理路直接影响与制约视觉文化的表征样态、学理特点以及美学风格。不了解视觉隐喻,就不能更好地研究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13年由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所提出的。一直以来,诸多学者对于视觉文化研究的争议,时至今日仍没有偃旗息鼓的意思。而由于文化观念和理论的差异,西方理论在中国本土的适应性方面也有待商榷。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影这一视觉媒介,无疑是最合适的视觉文化研究的样本,事实上,多数学者的视觉文化研究也常常是使用电影来进行分析与佐证的。
(二)视觉隐喻的美学建构
高燕在研究中认为:“视觉隐喻这一形式存在于一切使用视觉形象的人造媒介中,如绘画、雕塑、摄影、电影、录像、戏院和舞蹈等。一般来说,视觉隐喻至少应包含视觉形象、再现对象和内容( 视觉形象与再现对象对应的结果) 三个部分。而也正是因为所有的视觉形象都包含了形象和对象,所以它必然也包括隐喻内容。”
简单来说,类似于“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视觉隐喻的使用使得物体不再是单纯的表面形象,而是通过各种造型语言赋予其超越本身含义的多重蕴意。作为视觉媒介的电影,则不可避免地承担着一部分视觉隐喻的美学内涵,在电影的拍摄与设计过程中,许多创作者都或多或少的使用视觉隐喻,以起到传递某些不可言说的情愫的作用。而创作者的不断实践,也丰富发展着视觉隐喻的美学建构。
三、作者化的视觉隐喻风格
与其他第六代导演一样,贾樟柯的电影创作体现出强烈的作者风格,他对于电影的整体框架的建构和故事的银幕化叙述有着极强的驾驭能力,视觉隐喻是他在极少使用复杂蒙太奇的带有大量长镜头画面的电影中惯常使用的手法之一,在作品的持续创作中逐渐形成了带有他个人色彩的独特风格。
(一)贾樟柯电影的创作风格
分析贾樟柯的电影,研究其视觉隐喻,同样也要对解贾樟柯作者化的独特电影风格有所了解与认知,正是其电影风格影响着其视觉隐喻手法的运用,而从他大量使用的视觉隐喻手法中,其电影风格也得以显现与提炼。
1.纪实性的镜头语言
《三峡好人》中,韩三明的故事段落里随处可见的大片大片的废墟,主人公活动的区域也伴随着大量的废墟和废墟上正在拆迁的工人,这些镜头的设计和呈现都采取了纪实性的手法,画面的真实展现似乎是在无声地向观众诉说着什么,暗示和呼应着故事发生的时间与空间,以直观的视觉冲击使观众迅速获得心理定位。
目 录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视觉隐喻与视觉文化 3
(一)理论背景与发展 3
(二)视觉隐喻的美学建构 3
三、作者化的视觉隐喻风格 4
(一)贾樟柯电影的创作风格 4
(二)风格化的视觉隐喻 5
四、贾樟柯视觉隐喻手法的启示 10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代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中,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其作者化的影像表达风格和风格化的叙事手法为中国电影创作开拓了崭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富有中国人文内涵的艺术电影与电影的商业性相结合做出了尝试。贾樟柯的电影创作擅长在现实的空间中运用内涵性的符号表达,并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浮沉和生活状况折射时代变迁。
如果说电影制作是编码的过程,电影欣赏与解析则是解码的过程,而解读贾樟柯电影创作中的视觉隐喻手法,对于深入了解创作者思想及影片表达内涵等具有相当程度的辅助意义。同时研究其独特的视觉隐喻风格也对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起着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贾樟柯是第六代导演乃至中国当代导演中相对特殊的存在,他的作品往往由于种种原因徘徊于正规院线电影之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但却是极富国际声誉的导演,他的作品并不是商业片,但他的知名度和作品的反响却又能为他的创作带来足够的物质支持。对于贾樟柯的电影创作,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着一定程度的研究和见解,从创作题材的选取,到电影手法的运用都有着大量的分析。在这之中也不乏对其电影创作中符号隐喻、镜头语言的研究,而事实上这些以视觉形式呈现的符号隐喻、镜头语言,也不可否认地与本文视觉隐喻的研究主题有着某些共通和交叉之处。
电影作为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第七艺术”,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而视觉隐喻也从美术领域延展到电影领域。在中国从中国早期动画电影及其“中国学派”的探索,以及诸多电影导演的创作实践,电影中视觉隐喻手法的运用已经成为带有强烈作者风格的标识,成为评论界和理论界研究影片和导演风格的重要突破点,同时也成为电影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独特切入点。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贾樟柯独特的视听语言风格为丰富电影视觉文化与符号表达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在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结合等方面做出的探索也为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独特的视角融入东方美学,以冷峻的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小人物的命运,还原生活的真实状态,对电影的大众化和民族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当前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创作和批评提供启发,同时也为中国电影走出国门,与世界对话提供了借鉴意义。而在贾樟柯的电影创作手法中,其风格化的视觉隐喻不仅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观影体验,增强电影叙事性的同时也为视觉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实践上的尝试。
本文试从视觉隐喻的角度切入,重点关注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中视觉隐喻的使用,分析贾樟柯的视觉隐喻对于电影文本和电影叙事产生的效果,探究贾樟柯电影创作的独特魅力。
二、视觉隐喻与视觉文化
(一)理论背景与发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喻是不可缺少的谈到视觉隐喻,就不可避免的要涉及视觉文化,高燕曾在《视觉隐喻与世界的图像化——论当代视觉文化的思想根源》一文中指出:“视觉隐喻是一切视觉形象的心理机制和结构基础,其涵义、特征和运思理路直接影响与制约视觉文化的表征样态、学理特点以及美学风格。不了解视觉隐喻,就不能更好地研究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13年由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所提出的。一直以来,诸多学者对于视觉文化研究的争议,时至今日仍没有偃旗息鼓的意思。而由于文化观念和理论的差异,西方理论在中国本土的适应性方面也有待商榷。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影这一视觉媒介,无疑是最合适的视觉文化研究的样本,事实上,多数学者的视觉文化研究也常常是使用电影来进行分析与佐证的。
(二)视觉隐喻的美学建构
高燕在研究中认为:“视觉隐喻这一形式存在于一切使用视觉形象的人造媒介中,如绘画、雕塑、摄影、电影、录像、戏院和舞蹈等。一般来说,视觉隐喻至少应包含视觉形象、再现对象和内容( 视觉形象与再现对象对应的结果) 三个部分。而也正是因为所有的视觉形象都包含了形象和对象,所以它必然也包括隐喻内容。”
简单来说,类似于“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视觉隐喻的使用使得物体不再是单纯的表面形象,而是通过各种造型语言赋予其超越本身含义的多重蕴意。作为视觉媒介的电影,则不可避免地承担着一部分视觉隐喻的美学内涵,在电影的拍摄与设计过程中,许多创作者都或多或少的使用视觉隐喻,以起到传递某些不可言说的情愫的作用。而创作者的不断实践,也丰富发展着视觉隐喻的美学建构。
三、作者化的视觉隐喻风格
与其他第六代导演一样,贾樟柯的电影创作体现出强烈的作者风格,他对于电影的整体框架的建构和故事的银幕化叙述有着极强的驾驭能力,视觉隐喻是他在极少使用复杂蒙太奇的带有大量长镜头画面的电影中惯常使用的手法之一,在作品的持续创作中逐渐形成了带有他个人色彩的独特风格。
(一)贾樟柯电影的创作风格
分析贾樟柯的电影,研究其视觉隐喻,同样也要对解贾樟柯作者化的独特电影风格有所了解与认知,正是其电影风格影响着其视觉隐喻手法的运用,而从他大量使用的视觉隐喻手法中,其电影风格也得以显现与提炼。
1.纪实性的镜头语言
《三峡好人》中,韩三明的故事段落里随处可见的大片大片的废墟,主人公活动的区域也伴随着大量的废墟和废墟上正在拆迁的工人,这些镜头的设计和呈现都采取了纪实性的手法,画面的真实展现似乎是在无声地向观众诉说着什么,暗示和呼应着故事发生的时间与空间,以直观的视觉冲击使观众迅速获得心理定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