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记者彭子冈新闻生涯研究(附件)【字数:10041】
摘 要本文以民国时期著名女记者彭子冈为研究对象,从彭子冈能在民国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崭露头角,成为优秀记者的原因、彭子冈不凡的人生经历、彭子冈的新闻报道研究三个方面研究女记者彭子冈与众不同的新闻人生。第一部分概述彭子冈的人生经历,从她小时候在写文章方面表现出来的天赋,然后加入报社,去到战场前线采访,结识人生伴侣徐盈到后来的晚年生活,向大家展示一个将毕生都献给新闻事业的新闻女记者。第二部分研究彭子冈的新闻报道。分为她报道的选题角度、进行新闻采访的特点、新闻作品的特色三方面,来突出彭子冈独特的新闻采访和写作风格。第三部分通过描述彭子冈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家庭成员组成情况以及彭子冈自身努力和性格使然,分析彭子冈能成为优秀新闻记者的原因。目的是想借研究民国著名女记者彭子冈的生平、新闻活动、新闻素养来给现如今的记者以启迪。
目 录
绪 论 1
第一章 彭子冈的人生经历 2
1.1 中学期间热衷投稿,结识徐盈 2
1.2 奔走北平,采访苏区 2
1.3 任《大公报》记者,光荣入党 2
1.4 建国后,用笔杆子呼吁和平 3
1.5 打为右派,仍笔耕不辍 3
第二章 彭子冈新闻采访研究 4
2.1新闻报道的选题角度 4
2.1.1反映普通民众生活报道 4
2.1.2有关知名人士的报道 4
2.1.3关于抗战将士的报道 4
2.2彭子冈采访报道的特征 5
2.2.1深入现场细致观察 5
2.2.2采访不轻言放弃 5
2.2.3奔走在新闻第一线 6
2.3彭子冈新闻作品的特色 6
2.3.1善用文学手法 6
2.3.2擅长人物描写 6
2.3.3白描手法陈述事实 7
第三章 彭子冈能成为优秀记者的原因 8
3.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8
3.2彭子冈的家庭成员影响 8
3.2.1彭子冈的父母 8
3.2.2彭子冈的弟弟 9
3.3彭子冈自身原因 9
3.3.1性格使然 9
3.3.2自身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力 9
结束语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绪 论
自从选了新闻专业开始,本人就立志成为一名女记者,哪里有突发事件,例如洪水、地震、大爆炸等等,哪里就会有我的身影。在电视上看到女记者站在摄像机前,身后是波涛汹涌的浪涛,她还从容不迫的播报新闻时,心底的敬畏感便油然而生。在新闻业流传这样一个定理:女记者采访最便利、最有成效,各种原因自不必细说。但是女记者不多,真正靠出色的文笔、辛苦的采访做出优秀新闻的女记者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更少之中,能够拥有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一身凛然正气、不惧采访条件艰苦,勇闯第一线的女记者更是稀有。民国女记者彭子冈就是其中一个。彭子冈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新闻事业,她有思想,不畏权贵,敢怒敢言,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哪里危险,哪里就有彭子冈采访的身影。她心系底层人民,不求任何回报为他们争取权益。她的新闻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她独特的采访风格和经历值得现代新闻人学习和借鉴。
彭子冈的人生经历
1.1 中学期间热衷投稿,结识徐盈
彭子冈刚烈的性格颇有北方人的气概。但其实她出生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苏州。自家是书香门第,父母亲的辛勤培养使彭子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江南才女。她在读小学时写了一篇作文在全县比赛中得了一等奖,校长赠其一把蒲扇。中学时期,因为爱好文学,便开始向各大出版社投稿。因其超越一般投稿人的天赋和能力,叶圣陶老先生将她作为重点对象栽培。
1933年她在苏州振华女中读高中,因为投稿关系,结识了徐盈。那时候徐盈在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系读书,一来二往两人通通信就熟络了起来,一起探讨人生,剖析社会问题。频繁的联系,增加了双方对彼此的了解。共同的志趣、理想和追求促使彭子冈和徐盈互生爱慕之情,建立恋爱关系。
1.2 奔走北平,采访苏区
彭子冈在振华女中毕业后。孤身一人去北平考大学,并顺利考入中国大学英语专业。读书期间,子冈仍留心观察社会问题,发表反映北平社会的文章,在《女声》期刊上发表了很多作品。
因投稿关系,上海《妇女生活》聘请她担任采编工作,大学未毕业,她就回了上海工作。《妇女生活》主编沈兹久早有心愿反映苏区的情况。但是当时苏区江西瑞金白色恐怖严重,国民党军队围剿瑞金,想要去到前线获得新闻就必须要有过于常人的勇气。沈兹久是子冈的中学老师,他知道子冈身上有这股劲,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她。子冈果然不负重任,连续写了好几篇通讯,在当时名噪一时。
1.3 任《大公报》记者,光荣入党
1936年年底,徐盈在《大公报》工作。子冈彼时也在上海,两人喜结连理。“八一三”全民抗战开始,3个月后上海沦陷,大撤退前两人举办了结婚仪式,随后跟着《大公报》迁往汉口。
不久,子冈也成为《大公报》一员。徐盈憨厚诚恳,兢兢业业,文章详实细腻; 子冈刚劲洒脱,豪爽亲近。笔锋犀利又不乏情感流露。同年,子冈和徐盈经人介绍,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子冈多年的夙愿。
子冈虽然初步踏入新闻界,但她具有独特的新闻敏感,加上多年投稿经历,也写出了很多精彩的新闻作品。例如在《烟火中的汉阳》《武昌被炸区域之惨象》等作品中揭露敌人的无情轰炸。除了对敌方的残酷罪行进行披露,子冈也对抗日英雄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进行赞美,激励了无数战士打胜仗的士气。在一个北方式的小胡同、一个充满了北方乡音的小院子里,子冈访问了身材伟岸、足踏布鞋的张将军,张将军说了许多克敌制胜的技巧。
那时,《大公报》、彭子冈这两个名字已经享誉民国的街头巷尾。
1.4 建国后,用笔杆子呼吁和平
抗战胜利后,内战又起。子冈被调到北平,专门从事军调部采访。1946年1月10日
停战令下,子冈立即写了《和平颂》,她饱含深情的写出了北平人对和平的渴望,同时指出“停战令”只是政府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不久后,彭子冈通过《北平的春天》《烽火北平》告诉人们,和平并不易得。1949年人民共和国建成后,彭子冈先后在《进步日报》和《人民日报》任记者,向人们传递旧社会解放后社会方面方面的改革换面,也去到新疆等环境恶劣的地区深入采访,发表众多作品。同时,作为中国民主青年代表团出访苏联、东欧及印度国家,并出版《苏匈短简》一书。1951年彭子冈被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做编辑,离开了新闻报道的第一线。
目 录
绪 论 1
第一章 彭子冈的人生经历 2
1.1 中学期间热衷投稿,结识徐盈 2
1.2 奔走北平,采访苏区 2
1.3 任《大公报》记者,光荣入党 2
1.4 建国后,用笔杆子呼吁和平 3
1.5 打为右派,仍笔耕不辍 3
第二章 彭子冈新闻采访研究 4
2.1新闻报道的选题角度 4
2.1.1反映普通民众生活报道 4
2.1.2有关知名人士的报道 4
2.1.3关于抗战将士的报道 4
2.2彭子冈采访报道的特征 5
2.2.1深入现场细致观察 5
2.2.2采访不轻言放弃 5
2.2.3奔走在新闻第一线 6
2.3彭子冈新闻作品的特色 6
2.3.1善用文学手法 6
2.3.2擅长人物描写 6
2.3.3白描手法陈述事实 7
第三章 彭子冈能成为优秀记者的原因 8
3.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8
3.2彭子冈的家庭成员影响 8
3.2.1彭子冈的父母 8
3.2.2彭子冈的弟弟 9
3.3彭子冈自身原因 9
3.3.1性格使然 9
3.3.2自身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力 9
结束语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绪 论
自从选了新闻专业开始,本人就立志成为一名女记者,哪里有突发事件,例如洪水、地震、大爆炸等等,哪里就会有我的身影。在电视上看到女记者站在摄像机前,身后是波涛汹涌的浪涛,她还从容不迫的播报新闻时,心底的敬畏感便油然而生。在新闻业流传这样一个定理:女记者采访最便利、最有成效,各种原因自不必细说。但是女记者不多,真正靠出色的文笔、辛苦的采访做出优秀新闻的女记者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更少之中,能够拥有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一身凛然正气、不惧采访条件艰苦,勇闯第一线的女记者更是稀有。民国女记者彭子冈就是其中一个。彭子冈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新闻事业,她有思想,不畏权贵,敢怒敢言,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哪里危险,哪里就有彭子冈采访的身影。她心系底层人民,不求任何回报为他们争取权益。她的新闻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她独特的采访风格和经历值得现代新闻人学习和借鉴。
彭子冈的人生经历
1.1 中学期间热衷投稿,结识徐盈
彭子冈刚烈的性格颇有北方人的气概。但其实她出生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苏州。自家是书香门第,父母亲的辛勤培养使彭子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江南才女。她在读小学时写了一篇作文在全县比赛中得了一等奖,校长赠其一把蒲扇。中学时期,因为爱好文学,便开始向各大出版社投稿。因其超越一般投稿人的天赋和能力,叶圣陶老先生将她作为重点对象栽培。
1933年她在苏州振华女中读高中,因为投稿关系,结识了徐盈。那时候徐盈在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系读书,一来二往两人通通信就熟络了起来,一起探讨人生,剖析社会问题。频繁的联系,增加了双方对彼此的了解。共同的志趣、理想和追求促使彭子冈和徐盈互生爱慕之情,建立恋爱关系。
1.2 奔走北平,采访苏区
彭子冈在振华女中毕业后。孤身一人去北平考大学,并顺利考入中国大学英语专业。读书期间,子冈仍留心观察社会问题,发表反映北平社会的文章,在《女声》期刊上发表了很多作品。
因投稿关系,上海《妇女生活》聘请她担任采编工作,大学未毕业,她就回了上海工作。《妇女生活》主编沈兹久早有心愿反映苏区的情况。但是当时苏区江西瑞金白色恐怖严重,国民党军队围剿瑞金,想要去到前线获得新闻就必须要有过于常人的勇气。沈兹久是子冈的中学老师,他知道子冈身上有这股劲,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她。子冈果然不负重任,连续写了好几篇通讯,在当时名噪一时。
1.3 任《大公报》记者,光荣入党
1936年年底,徐盈在《大公报》工作。子冈彼时也在上海,两人喜结连理。“八一三”全民抗战开始,3个月后上海沦陷,大撤退前两人举办了结婚仪式,随后跟着《大公报》迁往汉口。
不久,子冈也成为《大公报》一员。徐盈憨厚诚恳,兢兢业业,文章详实细腻; 子冈刚劲洒脱,豪爽亲近。笔锋犀利又不乏情感流露。同年,子冈和徐盈经人介绍,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子冈多年的夙愿。
子冈虽然初步踏入新闻界,但她具有独特的新闻敏感,加上多年投稿经历,也写出了很多精彩的新闻作品。例如在《烟火中的汉阳》《武昌被炸区域之惨象》等作品中揭露敌人的无情轰炸。除了对敌方的残酷罪行进行披露,子冈也对抗日英雄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进行赞美,激励了无数战士打胜仗的士气。在一个北方式的小胡同、一个充满了北方乡音的小院子里,子冈访问了身材伟岸、足踏布鞋的张将军,张将军说了许多克敌制胜的技巧。
那时,《大公报》、彭子冈这两个名字已经享誉民国的街头巷尾。
1.4 建国后,用笔杆子呼吁和平
抗战胜利后,内战又起。子冈被调到北平,专门从事军调部采访。1946年1月10日
停战令下,子冈立即写了《和平颂》,她饱含深情的写出了北平人对和平的渴望,同时指出“停战令”只是政府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不久后,彭子冈通过《北平的春天》《烽火北平》告诉人们,和平并不易得。1949年人民共和国建成后,彭子冈先后在《进步日报》和《人民日报》任记者,向人们传递旧社会解放后社会方面方面的改革换面,也去到新疆等环境恶劣的地区深入采访,发表众多作品。同时,作为中国民主青年代表团出访苏联、东欧及印度国家,并出版《苏匈短简》一书。1951年彭子冈被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做编辑,离开了新闻报道的第一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