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傅园慧现象看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塑造
目 录
一、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二、 公众人物与公众形象塑造相关理论 2
(一) 公众人物和公众形象的相关概念 2
(二) 公众形象塑造应注意的问题 2
三、 傅园慧现象与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塑造 3
(一) 傅园慧现象 3
(二) 傅园慧现象出现的原因 4
(三) 傅园慧现象对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塑造的影响 5
四、 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的新变化 6
(一) 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的传统印象 6
(二) 里约奥运会后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的新变化 7
五、 运动员公众形象塑造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启发意义 8
(一) 推动中国体育体制产业化的改革 8
(二) 促进中国体育文化内涵的丰富 8
(三) 促进体育事业与媒体的融合 9
(四) 警惕过度商业化的负面影响 9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在这次里约奥运会期间,傅园慧因“魔性”的表情和耿直的语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她的“表情包”在自媒体平台上被人们大量转发和点赞,共青团官微也转发微博为傅园慧助力。傅园慧个人的微博粉丝数量更是在短短48小时之内从48万涨到了400多万。傅园慧的采访视频除了被人们截图作为“表情包”外,网上更是掀起了一股模仿傅园慧的热潮,各大明星和网民纷纷参与其中,傅园慧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运动员之一。更有网友评论说:“傅园慧成了中国体育界一众‘清流’中的‘泥石流’。”这个称呼体现了傅园慧更加接地气的一面,也体现出傅园慧与传统中国运动员相比更加与众不同的一面。
傅园慧除了成为国内媒体关注的焦点外,在外媒的新闻报道中也是频频出现,《华盛顿邮报》评价傅园慧为里约奥运会最可爱的运动员,BBC、《纽约时报》《每日邮报》和《赫芬顿邮报》等多个外媒也都对傅园慧进行了报道。
因傅园慧在当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这一现象级事件也改变了人们对中国运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个称呼体现了傅园慧更加接地气的一面,也体现出傅园慧与传统中国运动员相比更加与众不同的一面。
傅园慧除了成为国内媒体关注的焦点外,在外媒的新闻报道中也是频频出现,《华盛顿邮报》评价傅园慧为里约奥运会最可爱的运动员,BBC、《纽约时报》《每日邮报》和《赫芬顿邮报》等多个外媒也都对傅园慧进行了报道。
因傅园慧在当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这一现象级事件也改变了人们对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的认识,所以研究傅园慧现象是如何影响中国运动员的公众形象,可以为今后中国运动员的公众形象塑造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傅园慧现象成为里约奥运会期间最火热的现象级事件之一,不仅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很多学者也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现象。
有的学者从媒体心态的角度分析,比如马莉英的《从刘翔到傅园慧:媒体心态变迁分析》,主要认为媒体心态是民意在传媒界的投射,而在这两届奥运会期间,中国的媒体心态发生了很大改变。
有的学者从传播的角度分析,比如陈杏兰的《“传播+”的“洪荒之力”是怎样炼成的一一以傅园慧爆红现象为例》,具体分析了“传播+”带来的优势,以及“现象级传播”带来的聚合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其如何用于传媒工作。
有的学者从运动员形象塑造的角度分析,比如杨国清、苏文燕的《从傅园慧走红现象探析体育明星效应及形塑策略》,主要认为傅园慧现象除了为中国运动员形象带来积极影响外,也指出了过度商业化可能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动员形象塑造的策略。
除了直接研究傅园慧现象外,关于中国运动员形象塑造的问题也早有学者探究。比如:唐天奕的《新媒体时代下体育运动员形象的塑造》,就是从媒体角度分析运动员形象塑造的问题,认为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对运动员形象的塑造有独特的作用和影响,指出当今运动员应该积极主动的利用新媒体塑造个人形象。翁捷、刘康亮和兰春明的《新时期中国体育明星的媒体形象塑造》,通过研究刘翔和姚明这两个鲜明的形象,提出运动员管理体制转变、体育文化自觉、体育明星个人修养这三个建议,这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
这些学者的论文都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但本文与他们不同的一点在于将改革开放后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的变迁做了梳理,并将里约奥运会前后的中国运动员的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做了对比,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傅园慧现象对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塑造带来的影响和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存在哪些启发意义。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通过对傅园慧现象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今后应如何塑造中国运动员的公众形象,在此过程中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并进一步研究其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体制的改革、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实现、中国体育事业与媒体的融合以及中国体育文化进步的积极意义。
二、公众人物与公众形象塑造相关理论
(一)公众人物和公众形象的相关概念
公众人物:“公众人物是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为社会公众所熟悉或关注的人。”“公共关系学所说的‘公众’概念,是与具体组织之间存在着某种利益关系或利害关系的人群。”
公众形象:“所谓组织形象又称为公众形象或公关形象,它指的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相对稳定的地位和整体印象,具体表现为社会公众对组织机构或个人的全部看法、评价和整套要求及标准。”
形象塑造:“形象塑造是指人在自觉的形象意识指导下以公众利益为核心,借助传播所进行的一切的实践活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主体对形象的追求,二是主体以公众利益为核心的活动。
(二)公众形象塑造应注意的问题
重视媒体在公众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媒体是公众形象塑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公众通过媒体形成对公众人物
的认识和评价。
注重公众形象评价的三个方面
公众对某一组织或群体的评价有三个方面: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可度。在塑造公众形象时,只有做到三者和谐统一,才能树立起真正优秀的公众形象。
重视三个原则
公众优先原则、实事求是原则、灵活新奇原则。当公众利益和组织利益发生
冲突时,要以公众利益为重;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公众形象塑造;摆脱因循守旧的模式,朝着创新、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三、傅园慧现象与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塑造
里约奥运会火了一批运动员
一、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二、 公众人物与公众形象塑造相关理论 2
(一) 公众人物和公众形象的相关概念 2
(二) 公众形象塑造应注意的问题 2
三、 傅园慧现象与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塑造 3
(一) 傅园慧现象 3
(二) 傅园慧现象出现的原因 4
(三) 傅园慧现象对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塑造的影响 5
四、 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的新变化 6
(一) 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的传统印象 6
(二) 里约奥运会后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的新变化 7
五、 运动员公众形象塑造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启发意义 8
(一) 推动中国体育体制产业化的改革 8
(二) 促进中国体育文化内涵的丰富 8
(三) 促进体育事业与媒体的融合 9
(四) 警惕过度商业化的负面影响 9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在这次里约奥运会期间,傅园慧因“魔性”的表情和耿直的语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她的“表情包”在自媒体平台上被人们大量转发和点赞,共青团官微也转发微博为傅园慧助力。傅园慧个人的微博粉丝数量更是在短短48小时之内从48万涨到了400多万。傅园慧的采访视频除了被人们截图作为“表情包”外,网上更是掀起了一股模仿傅园慧的热潮,各大明星和网民纷纷参与其中,傅园慧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运动员之一。更有网友评论说:“傅园慧成了中国体育界一众‘清流’中的‘泥石流’。”这个称呼体现了傅园慧更加接地气的一面,也体现出傅园慧与传统中国运动员相比更加与众不同的一面。
傅园慧除了成为国内媒体关注的焦点外,在外媒的新闻报道中也是频频出现,《华盛顿邮报》评价傅园慧为里约奥运会最可爱的运动员,BBC、《纽约时报》《每日邮报》和《赫芬顿邮报》等多个外媒也都对傅园慧进行了报道。
因傅园慧在当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这一现象级事件也改变了人们对中国运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个称呼体现了傅园慧更加接地气的一面,也体现出傅园慧与传统中国运动员相比更加与众不同的一面。
傅园慧除了成为国内媒体关注的焦点外,在外媒的新闻报道中也是频频出现,《华盛顿邮报》评价傅园慧为里约奥运会最可爱的运动员,BBC、《纽约时报》《每日邮报》和《赫芬顿邮报》等多个外媒也都对傅园慧进行了报道。
因傅园慧在当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这一现象级事件也改变了人们对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的认识,所以研究傅园慧现象是如何影响中国运动员的公众形象,可以为今后中国运动员的公众形象塑造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傅园慧现象成为里约奥运会期间最火热的现象级事件之一,不仅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很多学者也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现象。
有的学者从媒体心态的角度分析,比如马莉英的《从刘翔到傅园慧:媒体心态变迁分析》,主要认为媒体心态是民意在传媒界的投射,而在这两届奥运会期间,中国的媒体心态发生了很大改变。
有的学者从传播的角度分析,比如陈杏兰的《“传播+”的“洪荒之力”是怎样炼成的一一以傅园慧爆红现象为例》,具体分析了“传播+”带来的优势,以及“现象级传播”带来的聚合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其如何用于传媒工作。
有的学者从运动员形象塑造的角度分析,比如杨国清、苏文燕的《从傅园慧走红现象探析体育明星效应及形塑策略》,主要认为傅园慧现象除了为中国运动员形象带来积极影响外,也指出了过度商业化可能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动员形象塑造的策略。
除了直接研究傅园慧现象外,关于中国运动员形象塑造的问题也早有学者探究。比如:唐天奕的《新媒体时代下体育运动员形象的塑造》,就是从媒体角度分析运动员形象塑造的问题,认为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对运动员形象的塑造有独特的作用和影响,指出当今运动员应该积极主动的利用新媒体塑造个人形象。翁捷、刘康亮和兰春明的《新时期中国体育明星的媒体形象塑造》,通过研究刘翔和姚明这两个鲜明的形象,提出运动员管理体制转变、体育文化自觉、体育明星个人修养这三个建议,这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
这些学者的论文都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但本文与他们不同的一点在于将改革开放后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的变迁做了梳理,并将里约奥运会前后的中国运动员的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做了对比,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傅园慧现象对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塑造带来的影响和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存在哪些启发意义。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通过对傅园慧现象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今后应如何塑造中国运动员的公众形象,在此过程中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并进一步研究其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体制的改革、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实现、中国体育事业与媒体的融合以及中国体育文化进步的积极意义。
二、公众人物与公众形象塑造相关理论
(一)公众人物和公众形象的相关概念
公众人物:“公众人物是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为社会公众所熟悉或关注的人。”“公共关系学所说的‘公众’概念,是与具体组织之间存在着某种利益关系或利害关系的人群。”
公众形象:“所谓组织形象又称为公众形象或公关形象,它指的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相对稳定的地位和整体印象,具体表现为社会公众对组织机构或个人的全部看法、评价和整套要求及标准。”
形象塑造:“形象塑造是指人在自觉的形象意识指导下以公众利益为核心,借助传播所进行的一切的实践活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主体对形象的追求,二是主体以公众利益为核心的活动。
(二)公众形象塑造应注意的问题
重视媒体在公众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媒体是公众形象塑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公众通过媒体形成对公众人物
的认识和评价。
注重公众形象评价的三个方面
公众对某一组织或群体的评价有三个方面: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可度。在塑造公众形象时,只有做到三者和谐统一,才能树立起真正优秀的公众形象。
重视三个原则
公众优先原则、实事求是原则、灵活新奇原则。当公众利益和组织利益发生
冲突时,要以公众利益为重;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公众形象塑造;摆脱因循守旧的模式,朝着创新、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三、傅园慧现象与中国运动员公众形象塑造
里约奥运会火了一批运动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