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政治婚姻周代贵族婚姻蠡测(附件)【字数:13920】
摘 要《诗经》里描绘的贵族婚姻,从视觉上带给了我们强烈的画面感,又可以让我们从理论上一窥周代的婚姻制度。今天我们虽然可以看到《仪礼》中的《士昏礼》,但是完全不能从中体会当事人的心境,而且其中语焉不详,概念笼统。而《诗经》作为一部诗歌总集,用诗人的眼睛来看世界,但是又在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下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贵族的婚姻状况,所以很有参考价值。本文将通过对《诗经》的文本分析来一窥周代贵族的婚姻制度。
目 录
导 言 1
第一章 何谓政治婚姻 2
一、周代贵族的择偶标准 2
二、周代政治婚姻的仪式 3
三、周代政治婚姻的内涵 4
第二章 政治婚姻的内容 6
一、周代政治婚姻中的人身关系 6
二、周代政治婚姻中的财产关系(权力关系) 7
三、周代政治婚姻中的情感关系 8
第三章 政治婚姻的实质 9
一、周代政治婚姻中的婚姻制度 9
二、周代政治婚姻中的婚姻禁忌 10
三、周代政治婚姻的原因与特点 12
结束语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导 言
前人对《诗经》已经有了充分的挖掘,不管是代表汉儒的《毛诗序》,还是代表宋儒的《诗集传》,抑或是代表清儒的《诗经原始》,又或者是今人的《风诗类钞》,都对其中的婚恋诗做过一定的研究。但是我个人认为婚诗是婚诗,恋诗是恋诗,两者不可混为一谈。为了防止自己的论点有失偏颇,不妨立下两个原则:一是“诗言志”,志的本义是记录,所以《诗经》描写的东西,我们可以看成是真实可靠的。二是“古今人情不远”,尽管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评判古人的逻辑,但是古代的人情世故我们也是可以推想出来的。近年来对《诗经》研究的著作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笔者希望通过对《诗经》文本的论述,探求古代贵族婚姻的形式与内容,对《诗经》研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清末民初,国际上东学渐醒,特别是英国人韦利将《诗经》重新分类,瑞典汉学家高本汉重新梳理注解,法国人葛兰言提出“宗教祭歌说”、日本人白川静的“文学内指性”研究给我们打开了外国人视角。其中葛兰言的论文《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和亲缘关系》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发表便引起学界轰动,以古代中国《诗经》时代的“媵”的婚姻制度为核心,可以说是政治婚姻研究的殿军之作。
后西学东渐,新方法一时涌入,特别是闻一多《风诗类钞》和后人整理形成《诗经讲义》,其中,《说鱼》、《诗经的性欲观》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婚恋诗的实质,称得上是将民俗学引入《诗经》研究的第一人,其理论支撑大抵是佛洛依德的“泛性论”。其弟子孙作云得随骥尾,也算是开拓了闻一多的研究视野。此后,高亨、程俊英、向熹等皆为一时之秀。
改革开放后,对《诗经》婚制、婚俗的研究占据了重要地位。祁贵生的《从诗经看西周的婚姻法律制度》,吴明燕的《从诗经看周代婚姻形态》,邓启华的《一种荒诞的婚制——从诗经看西周春秋诸侯媵婚》都是优秀之作,但涉及《诗经》政治婚姻研究的论文较少。
近年来,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和基因探测技术的发展,对商周之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流变探讨越来越激烈,因此也激起了研究各民族政治联姻研究的一波新高潮,本文无意采用这种新模式,只是立足文本,希望可以一窥周代政治婚姻的侧颜。
第一章 何谓政治婚姻
政治婚姻是为了维护一方或多方政治利益而结成的婚姻契约。从主体的角度来看政治婚姻,只要是政治人物的婚姻都是政治婚姻。因为不管当事人的本意如何,只要是政治人物,就一定会引发政治后果,这是他与生俱来的宿命。在周代,中国的政治是贵族政治,因此政治婚姻就可以等价于贵族婚姻。
一、周代贵族的择偶标准
择偶标准是婚姻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周代贵族的择偶标准可以用“窈窕淑女”来概括。《诗经》中的第一篇《关雎》就开宗明义地指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君子”一词在春秋之前基本上是指贵族,君子好逑是指君子的好配偶,简单地说就是贵妇。所以古人认为《关雎》的主旨是“后妃之德”,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具体的择偶标准,虽然是各不相同,但是在先秦的贵族眼中,大体不外乎三个方面。
首先是身份高贵。既然是政治婚姻,政治身份就是最关键的要素,宗族关系以此为纽带展开。《卫风硕人》是描述齐国公主庄姜嫁给卫庄公的故事,诗中首先介绍庄姜的身份是“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她是齐侯齐庄公吕购的女儿,卫侯卫庄公的妻子,邢侯和谭公的小姨子,足见其身份高贵。除了谭国是子爵国家之外(谭公虽然称公,但实际上是子爵,且早已沦为齐国附庸),齐国、卫国和邢国都是侯爵,是很高的爵位。这正是贵族婚姻重视门当户对的体现。《周南关雎》中也谈到男子在“求之不得”之后通过音乐来寻求与女子的交往。所谓“琴瑟友之”就是实证。而“钟鼓乐之”则是想象两人结婚时的场景,因为钟鼓是国家重器,不能随便使用。这说明两点问题,一是两人的经济实力不低,可以购买钟鼓琴瑟等乐器;二是两人可以掌握乐器演奏的贵族技能,不然也谈不上“琴瑟友之”。《召南何彼襛矣》中的“平王之孙,齐侯之子”是周平王的孙子和齐侯女儿,《大雅韩奕》中的“韩侯取妻”,娶的就是“汾王之甥,厥父之子”,《大雅大明》中的“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也提到挚国次女太任嫁给周文王之父王季作嫔的事。如此频繁地强调结婚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是守礼有节。能够遵守礼法制度,才能带领宗族和国家走向富强,这就是所谓的“母仪天下”。《周南关雎》中采摘荇菜的行为一直颇受重视,有人认为荇菜是食物,采摘荇菜是意味着勤劳;有人认为荇菜不好吃,采摘荇菜表示忆苦,是不忘本;有人认为荇菜是祭祖用品,采摘荇菜是孝敬祖宗。但是无论如何,采荇的行为都是美好德行的象征,是遵守礼法规定的。《小雅车舝》中有“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的描述,就是说这位适婚少女德行高尚,吃饭的时候很安乐,一点也不厌烦。这才是贵妇应该有的德行与操守。它要求的是“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是“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最后是容貌端庄。姣好的容貌一直是古往今来的不懈追求,也是结婚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透过《诗经》我们甚至可以一窥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卫风硕人》中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描述,说庄姜的手就像柔软的笋,皮肤就像凝结的油脂,脖子就像天牛的幼虫一样(白皙),牙齿就像瓠瓜的籽一样(整齐),方正的额头,弯长的细眉,笑容灿烂,目光柔美。这是卫国人眼中的齐国美人。《鄘风君子偕老》中有“委委佗佗,如山如河”、“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就是说女子雍容华贵,举止落落大方,绣着野鸡毛的衣服花纹绚烂,头发浓密,眉清目秀,确实是名媛。如此看来,即使是政治婚姻,容颜美丽也是择偶标准之一。
目 录
导 言 1
第一章 何谓政治婚姻 2
一、周代贵族的择偶标准 2
二、周代政治婚姻的仪式 3
三、周代政治婚姻的内涵 4
第二章 政治婚姻的内容 6
一、周代政治婚姻中的人身关系 6
二、周代政治婚姻中的财产关系(权力关系) 7
三、周代政治婚姻中的情感关系 8
第三章 政治婚姻的实质 9
一、周代政治婚姻中的婚姻制度 9
二、周代政治婚姻中的婚姻禁忌 10
三、周代政治婚姻的原因与特点 12
结束语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导 言
前人对《诗经》已经有了充分的挖掘,不管是代表汉儒的《毛诗序》,还是代表宋儒的《诗集传》,抑或是代表清儒的《诗经原始》,又或者是今人的《风诗类钞》,都对其中的婚恋诗做过一定的研究。但是我个人认为婚诗是婚诗,恋诗是恋诗,两者不可混为一谈。为了防止自己的论点有失偏颇,不妨立下两个原则:一是“诗言志”,志的本义是记录,所以《诗经》描写的东西,我们可以看成是真实可靠的。二是“古今人情不远”,尽管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评判古人的逻辑,但是古代的人情世故我们也是可以推想出来的。近年来对《诗经》研究的著作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笔者希望通过对《诗经》文本的论述,探求古代贵族婚姻的形式与内容,对《诗经》研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清末民初,国际上东学渐醒,特别是英国人韦利将《诗经》重新分类,瑞典汉学家高本汉重新梳理注解,法国人葛兰言提出“宗教祭歌说”、日本人白川静的“文学内指性”研究给我们打开了外国人视角。其中葛兰言的论文《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和亲缘关系》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发表便引起学界轰动,以古代中国《诗经》时代的“媵”的婚姻制度为核心,可以说是政治婚姻研究的殿军之作。
后西学东渐,新方法一时涌入,特别是闻一多《风诗类钞》和后人整理形成《诗经讲义》,其中,《说鱼》、《诗经的性欲观》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婚恋诗的实质,称得上是将民俗学引入《诗经》研究的第一人,其理论支撑大抵是佛洛依德的“泛性论”。其弟子孙作云得随骥尾,也算是开拓了闻一多的研究视野。此后,高亨、程俊英、向熹等皆为一时之秀。
改革开放后,对《诗经》婚制、婚俗的研究占据了重要地位。祁贵生的《从诗经看西周的婚姻法律制度》,吴明燕的《从诗经看周代婚姻形态》,邓启华的《一种荒诞的婚制——从诗经看西周春秋诸侯媵婚》都是优秀之作,但涉及《诗经》政治婚姻研究的论文较少。
近年来,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和基因探测技术的发展,对商周之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流变探讨越来越激烈,因此也激起了研究各民族政治联姻研究的一波新高潮,本文无意采用这种新模式,只是立足文本,希望可以一窥周代政治婚姻的侧颜。
第一章 何谓政治婚姻
政治婚姻是为了维护一方或多方政治利益而结成的婚姻契约。从主体的角度来看政治婚姻,只要是政治人物的婚姻都是政治婚姻。因为不管当事人的本意如何,只要是政治人物,就一定会引发政治后果,这是他与生俱来的宿命。在周代,中国的政治是贵族政治,因此政治婚姻就可以等价于贵族婚姻。
一、周代贵族的择偶标准
择偶标准是婚姻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周代贵族的择偶标准可以用“窈窕淑女”来概括。《诗经》中的第一篇《关雎》就开宗明义地指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君子”一词在春秋之前基本上是指贵族,君子好逑是指君子的好配偶,简单地说就是贵妇。所以古人认为《关雎》的主旨是“后妃之德”,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具体的择偶标准,虽然是各不相同,但是在先秦的贵族眼中,大体不外乎三个方面。
首先是身份高贵。既然是政治婚姻,政治身份就是最关键的要素,宗族关系以此为纽带展开。《卫风硕人》是描述齐国公主庄姜嫁给卫庄公的故事,诗中首先介绍庄姜的身份是“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她是齐侯齐庄公吕购的女儿,卫侯卫庄公的妻子,邢侯和谭公的小姨子,足见其身份高贵。除了谭国是子爵国家之外(谭公虽然称公,但实际上是子爵,且早已沦为齐国附庸),齐国、卫国和邢国都是侯爵,是很高的爵位。这正是贵族婚姻重视门当户对的体现。《周南关雎》中也谈到男子在“求之不得”之后通过音乐来寻求与女子的交往。所谓“琴瑟友之”就是实证。而“钟鼓乐之”则是想象两人结婚时的场景,因为钟鼓是国家重器,不能随便使用。这说明两点问题,一是两人的经济实力不低,可以购买钟鼓琴瑟等乐器;二是两人可以掌握乐器演奏的贵族技能,不然也谈不上“琴瑟友之”。《召南何彼襛矣》中的“平王之孙,齐侯之子”是周平王的孙子和齐侯女儿,《大雅韩奕》中的“韩侯取妻”,娶的就是“汾王之甥,厥父之子”,《大雅大明》中的“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也提到挚国次女太任嫁给周文王之父王季作嫔的事。如此频繁地强调结婚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是守礼有节。能够遵守礼法制度,才能带领宗族和国家走向富强,这就是所谓的“母仪天下”。《周南关雎》中采摘荇菜的行为一直颇受重视,有人认为荇菜是食物,采摘荇菜是意味着勤劳;有人认为荇菜不好吃,采摘荇菜表示忆苦,是不忘本;有人认为荇菜是祭祖用品,采摘荇菜是孝敬祖宗。但是无论如何,采荇的行为都是美好德行的象征,是遵守礼法规定的。《小雅车舝》中有“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的描述,就是说这位适婚少女德行高尚,吃饭的时候很安乐,一点也不厌烦。这才是贵妇应该有的德行与操守。它要求的是“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是“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最后是容貌端庄。姣好的容貌一直是古往今来的不懈追求,也是结婚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透过《诗经》我们甚至可以一窥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卫风硕人》中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描述,说庄姜的手就像柔软的笋,皮肤就像凝结的油脂,脖子就像天牛的幼虫一样(白皙),牙齿就像瓠瓜的籽一样(整齐),方正的额头,弯长的细眉,笑容灿烂,目光柔美。这是卫国人眼中的齐国美人。《鄘风君子偕老》中有“委委佗佗,如山如河”、“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就是说女子雍容华贵,举止落落大方,绣着野鸡毛的衣服花纹绚烂,头发浓密,眉清目秀,确实是名媛。如此看来,即使是政治婚姻,容颜美丽也是择偶标准之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