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的采访经验综述(附件)【字数:9825】
摘 要在中国各类新闻节目中我们都看到了记者光鲜亮丽的出镜及采访。而这些记者在电视机前向观众传播与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也向学者展示了他们的采访经验。本文以柴静作为代表性的名记者,分析其采访过程及采访经验。柴静从最初的电台主持人转变成一位言辞犀利的名记者,这让许多新闻关注者都对柴静刮目相看。成为央视新闻节目《新闻调查》记者之后,柴静瘦小却理性的形象,尖锐的问题提问与擅长观察的眼睛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是冒死进入非典第一现场采访记者,在自然灾害中如新疆地震、汶川地震及事故(小学生集体自杀、华南虎照片真假等)发生时,她都能在第一时间在现场追求真相并及时报道,经过她的调查、釆访、分析、总结,完成了无数的优秀新闻作品。代表作有《北京“非典”狙击战》、《杨柳坪的七日》、《双城的创伤》、《虎照疑云》等。本文以柴静的采访经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通过对柴静的电台主持经验、采访选题、采访方式,总结在采访中的柴静是如何解开这一道道新闻事实的,同时探讨新闻采访人员如何通过努力来完成出色的采访。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思路1
第二章 柴静的电台经验对她记者生涯中采访的影响2
2.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
2.2语意表达的艺术性2
第三章 柴静的采访选题的甄选以及缘由4
3.1新闻事实的揭露4
3.2自媒体的自由性4
第四章 采访中的柴静6
4.1采访是用来认识世界6
4.2柴静的采访提问技巧7
4.3非专业性知识的学习9
4.4做独立的思考9
结束语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绪论
1.1研究背景
在新闻事业中,记者往往充当的是提问者的角色,他们用自己的问题,去问出代表着各地人等想知道的答案,他们是新闻争相的追求人。柴静在新闻界中摸爬滚打了这么久,由一位主持人转型成一位记者,在无数次的采访中,柴静不断地进步、发展,并善于用一系列的采访方式去撬开受访人的心,让人们知道真相,了解事实。她的采访,不但在《新闻调查》这样的电视媒体平台上播放,在镜头面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们看到了沉着冷静的柴静,她也在自己的著作中写下了自己的采访生涯,学习过程。在《看见》里,我们又更深地了解到采访与她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新闻专业的我们,在实习中,总会发现在与人交流采访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紧张、尴尬的气氛,容易错过获取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的机会。于是带着对柴静采访风格的一些热爱以及学习的心理,所以我选择了综述及分析柴静的采访经验这一论文题目。希望在论文中对柴静的采访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时,也能学习到她优秀的采访方式与技巧,提升自己的新闻业务能力。
1.2研究思路
收集了柴静所参与的《新闻调查》、《面对面》、《穹顶之下》等采访视频,并进行观看,定期写看后感。看柴静的《看见》以及其他文字作品,对她个人思想进行了解和总结。阅读各方面的采访书籍和资料,如采访心理学等,便于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 柴静的电台经验对她记者生涯中采访的影响
2.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995年,柴静主持了《夜色温柔》这档电台节目。 这档节目给柴静奠定了许多关于媒体主持、采访等这一类的基础。
众所周知,电台的主持的工作也是一项与媒体,与新闻相靠边的工作。虽然她主持的也只是像《夜色温柔》这样的小档情感主持节目。但从她当时的想学的劲头和倔强的性子我们可以看出,她有着对媒体平台的热爱与兴趣。
1995年在长沙读大学的柴静给当时湖南电台文艺频道著名主持人尚能写信,信中称:“尚能也曾有梦,可否帮我成就梦想?”这句话成为她进入电台的“敲门砖”。正是有这样的兴趣和梦想,她才会拼命地努力地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2语意表达的艺术性
柴静以她丰富的知识和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去表现其语言水平能力。柴静的语言表现力水平的高,取决于能够运用合理语言的知识结构、辩证的思维方法、新颖的观念视角。这一切,都需要知识积累和文化修养,以及社会生活经验。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
电台所需要的主持风格,是靠声线的所带来的情绪去感染收听的观众。在这点上,柴静做到了。
只有美好、舒适的音色,才能在电台节目中抵触到听众心灵的最深处。听过她电台节目的大多知道,柴静的音色低沉、清冷,又婉转悦耳,这样的声音在深夜节目很容易触动听者的感情。她经常在《夜色温柔》这档夜间电台节目中为听众用低沉的语调来朗读听众的来信,与来电的年轻人一起谈论梦想,一起聊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点,一起回忆过去。许多大学生在柴静主持《夜色温柔》这档节目的时候,已经把柴静的声音作为入夜入眠的伴奏。因此,电台主持人的从业背景为柴静的采访奠定了“温婉动人”的特色基础。
女性电台主持人的选材角度也是较多偏向于曲折复杂的故事型、优美徜徉的散文型。柴静之所以选择在自己的节目中来读一些听众寄来的书信,是想能够与更多热爱电台的朋友与他们分享大家的故事。这样的选材,平易近人,从而也使得柴静在语言形态上更加亲近、活泼。不得不说,在电台的广播主持工作,让柴静学会了在与人交流时对声音的把握及语言态度上的控制。许多忠实粉丝在柴静后来进军新闻界,主持新闻节目如《东方时空》、《面对面》时,依旧追寻她的脚步,可见柴静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俘虏了一群迷弟迷妹们的心,说明她在电台主持的水平也算上等。
后来,柴静在新闻追求真相的路上,她所进行的采访语气也是略带低沉及关切。由此,这是她获得受访者的信赖凭证,她才能够打开采访的瓶颈。许多受访者在面对媒体的情况下,通常不愿也不易敞开心扉,甚至会说谎。这也是让新闻记者比较头疼的一件事。而在面对柴静的提问时,一些当事人还是选择了向柴静倾诉。这是因为,柴静的声音和言语态度特别温和,这为她的采访事实还挖出了细节,可见柴静的语言艺术表达对采访工作功不可没。
在《双城的创伤》节目中,柴静去釆访孤僻的孩子,来寻求孩子同伴自杀的真相时,孩子许久不说话,柴静并没有放弃,她看着孩子的眼睛,用像问候正在病中的朋友的口吻,温柔地向孩子提问,与她交谈,终于,孩子才愿意与她倾吐心扉,告诉她同伴们自杀的真正原因。
电台节目主持人与出镜记者不同,电台是靠声音来传播主持人的情绪以及表达的内容。而出镜记者可以在镜头前,通过一个眼神就能向观众传递信息。对此,电台主持人的角色更考验了柴静的语言形态能力。语意表达的艺术性对于电台节目主持人来说,是要通过对稿件主题的揣摩,把握每句话的表达涵义,再通过有层次、有基调、有声有色地传播开去,能够做到吐字规范、音色优美、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这并不是易事。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思路1
第二章 柴静的电台经验对她记者生涯中采访的影响2
2.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
2.2语意表达的艺术性2
第三章 柴静的采访选题的甄选以及缘由4
3.1新闻事实的揭露4
3.2自媒体的自由性4
第四章 采访中的柴静6
4.1采访是用来认识世界6
4.2柴静的采访提问技巧7
4.3非专业性知识的学习9
4.4做独立的思考9
结束语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绪论
1.1研究背景
在新闻事业中,记者往往充当的是提问者的角色,他们用自己的问题,去问出代表着各地人等想知道的答案,他们是新闻争相的追求人。柴静在新闻界中摸爬滚打了这么久,由一位主持人转型成一位记者,在无数次的采访中,柴静不断地进步、发展,并善于用一系列的采访方式去撬开受访人的心,让人们知道真相,了解事实。她的采访,不但在《新闻调查》这样的电视媒体平台上播放,在镜头面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们看到了沉着冷静的柴静,她也在自己的著作中写下了自己的采访生涯,学习过程。在《看见》里,我们又更深地了解到采访与她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新闻专业的我们,在实习中,总会发现在与人交流采访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紧张、尴尬的气氛,容易错过获取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的机会。于是带着对柴静采访风格的一些热爱以及学习的心理,所以我选择了综述及分析柴静的采访经验这一论文题目。希望在论文中对柴静的采访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时,也能学习到她优秀的采访方式与技巧,提升自己的新闻业务能力。
1.2研究思路
收集了柴静所参与的《新闻调查》、《面对面》、《穹顶之下》等采访视频,并进行观看,定期写看后感。看柴静的《看见》以及其他文字作品,对她个人思想进行了解和总结。阅读各方面的采访书籍和资料,如采访心理学等,便于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 柴静的电台经验对她记者生涯中采访的影响
2.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995年,柴静主持了《夜色温柔》这档电台节目。 这档节目给柴静奠定了许多关于媒体主持、采访等这一类的基础。
众所周知,电台的主持的工作也是一项与媒体,与新闻相靠边的工作。虽然她主持的也只是像《夜色温柔》这样的小档情感主持节目。但从她当时的想学的劲头和倔强的性子我们可以看出,她有着对媒体平台的热爱与兴趣。
1995年在长沙读大学的柴静给当时湖南电台文艺频道著名主持人尚能写信,信中称:“尚能也曾有梦,可否帮我成就梦想?”这句话成为她进入电台的“敲门砖”。正是有这样的兴趣和梦想,她才会拼命地努力地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2语意表达的艺术性
柴静以她丰富的知识和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去表现其语言水平能力。柴静的语言表现力水平的高,取决于能够运用合理语言的知识结构、辩证的思维方法、新颖的观念视角。这一切,都需要知识积累和文化修养,以及社会生活经验。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
电台所需要的主持风格,是靠声线的所带来的情绪去感染收听的观众。在这点上,柴静做到了。
只有美好、舒适的音色,才能在电台节目中抵触到听众心灵的最深处。听过她电台节目的大多知道,柴静的音色低沉、清冷,又婉转悦耳,这样的声音在深夜节目很容易触动听者的感情。她经常在《夜色温柔》这档夜间电台节目中为听众用低沉的语调来朗读听众的来信,与来电的年轻人一起谈论梦想,一起聊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点,一起回忆过去。许多大学生在柴静主持《夜色温柔》这档节目的时候,已经把柴静的声音作为入夜入眠的伴奏。因此,电台主持人的从业背景为柴静的采访奠定了“温婉动人”的特色基础。
女性电台主持人的选材角度也是较多偏向于曲折复杂的故事型、优美徜徉的散文型。柴静之所以选择在自己的节目中来读一些听众寄来的书信,是想能够与更多热爱电台的朋友与他们分享大家的故事。这样的选材,平易近人,从而也使得柴静在语言形态上更加亲近、活泼。不得不说,在电台的广播主持工作,让柴静学会了在与人交流时对声音的把握及语言态度上的控制。许多忠实粉丝在柴静后来进军新闻界,主持新闻节目如《东方时空》、《面对面》时,依旧追寻她的脚步,可见柴静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俘虏了一群迷弟迷妹们的心,说明她在电台主持的水平也算上等。
后来,柴静在新闻追求真相的路上,她所进行的采访语气也是略带低沉及关切。由此,这是她获得受访者的信赖凭证,她才能够打开采访的瓶颈。许多受访者在面对媒体的情况下,通常不愿也不易敞开心扉,甚至会说谎。这也是让新闻记者比较头疼的一件事。而在面对柴静的提问时,一些当事人还是选择了向柴静倾诉。这是因为,柴静的声音和言语态度特别温和,这为她的采访事实还挖出了细节,可见柴静的语言艺术表达对采访工作功不可没。
在《双城的创伤》节目中,柴静去釆访孤僻的孩子,来寻求孩子同伴自杀的真相时,孩子许久不说话,柴静并没有放弃,她看着孩子的眼睛,用像问候正在病中的朋友的口吻,温柔地向孩子提问,与她交谈,终于,孩子才愿意与她倾吐心扉,告诉她同伴们自杀的真正原因。
电台节目主持人与出镜记者不同,电台是靠声音来传播主持人的情绪以及表达的内容。而出镜记者可以在镜头前,通过一个眼神就能向观众传递信息。对此,电台主持人的角色更考验了柴静的语言形态能力。语意表达的艺术性对于电台节目主持人来说,是要通过对稿件主题的揣摩,把握每句话的表达涵义,再通过有层次、有基调、有声有色地传播开去,能够做到吐字规范、音色优美、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这并不是易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