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丰城电厂事故新媒体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附件)【字数:9300】

摘 要2016年11月24日早上7点多,江西宜春丰城发电厂三期在建项目冷却塔施工平台发生坍塌,造成74人遇难和2人受伤的特别重大责任事故。此次事故中出现如此大的死亡人数使广大人民群众哗然,引起了舆论的浪潮。我国各家媒体也争相报道此次事故,本文从新媒体中的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新媒体在报道此次灾难事故时除了及时地报道事故,有条理、冷静地分析事故之外,还应是否考虑到受众的内心体验,让受众体会到生命在事故中的真实情况,是否对事故中的弱势群体和受害者家属予以悉心的关注来彰显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等问题进行探讨。人文关怀的核心价值即对人的价值和人性的肯定。而媒体在报道灾难事故时不仅仅是及时准确无误的向受众传递、提供信息,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忽视灾难事件中的受害者及其亲属的生存状态,有时候不顾忌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对他们的心理将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和压迫。现下的中国社会,随着传播媒体技术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思想也都在不断变化。因受众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早已不满足于被媒体牵着鼻子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可以凭借自己的爱好和情感倾向选择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所以新闻报道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更加的突出。但是由于媒体之间互相抢夺受众,对报道过于追求新闻卖点而造成的人文关怀缺失也是对受害群众不可避免的伤害。所以新闻媒体不应该只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而要从人文关怀和促进新闻事业自身的发展为出发点,重新拾回科学、理性的人文关怀。
目 录
绪论2
人文关怀与灾难新闻报道3
2.1 人文关怀3
2.1.1 人文关怀的涵义3
2.1.2 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对象4
2.2 灾难新闻4
2.2.1 灾难新闻的定义5
2.2.2 新闻报道中注重人文关怀的原因5
第三章 江西丰城电厂事故中报道形式中的人文关怀 6
3.1 新闻采访中的人文关怀 6
3.2 新闻写作语言的人文关怀 7
第四章 江西丰城电厂事故报道内容及视角中的人文关怀9
4.1 及时发布信息,知情权是基础10
4.2 关怀灾难中的人11
结语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参考文献13
第一章 绪 论
体现人文关怀是灾难新闻报道的内在要求。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和肯定人的价值,对人的生活状况的关注、是人类对解放和自由的追求。而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指新闻媒体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人性需求的满足。
江西丰城电厂事故发生后,我国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采用多媒体的报道方式,对此次灾难事故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透明式报道。这次报道不仅使全国人民了解了灾情,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对灾难本体的报道。在报道中做到了重视灾难事件本体的报道、尊重了人的主体性、关注死难者和幸存者、关注救灾者和受众、关怀人的精神存在和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凸显了人性的真善美。
本文针对灾难新闻报道原则和人文关怀的表现,以解释灾难报道与人文关怀的基本涵义开始,从采访报道中、写作语言上、报道内容与视角上这几个方面,阐述新媒体在此次事故报道中呈现出的人文关怀。再从新媒体中人文关怀的实际呈现和各种表现分析新媒体在体现人文关怀精神时的遇到的一些阻碍,根据这些再提出一些个人认为可行的解决之道。大致介绍了一下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作为媒体理应把人文关怀放在首要位置,在采访、写作、策划、评论、视角上都应该贯彻人文关怀的精神。当然,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自我素养的提升也是必然的,让他们增强法律意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明确自身在灾难报道中的角色,希望对解决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冲突有所帮助。
第二章 人文关怀与灾难新闻报道
2.1 人文关怀
2.1.1 人文关怀的定义
人文关怀,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虽然经过了几个世纪的不断变化,但它的核心内容仍然是对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我价值和意义的肯定,包涵了对人的生存情况和他们经历的不幸遭遇的关注以及他们对自由和解放人类天性的追求。“人文关怀”在早期的文艺复兴中只代表“世俗教育”的含义。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不断发展,诞生了自由主义的思想。从这一时期开始,自由主义的倡导者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赞扬人的天性和天赋,支持个性解放,以人为主体,主张人的意志自由和平等,主张人的全面解放。传统的中国文化对人文的定义是相对于天文而言的,它是指人在参天地赞化育的过程中制定出的一套定义人的行为活动的准则。《周易》中说道“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人文关怀”一词并不是中国固有的名词,而是从外国学术界中引用过来的词语。它是当代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关注而忽视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怀所做的补充而提出来的。因此,人文主义关怀也被誉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
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科学、人文的发展。“人文”一词变成专指文史哲这一类思想学科。人文主义的定义与内涵随着时代、地域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其本质始终坚持不变。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无论弱者还是强者。
人文关怀的具体概念当代文化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但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与关怀人,这些属于人文关怀的核心思想是毋庸置疑的。阿伦布洛克作为20世纪研究西方人文主义的专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没有人能成功地作出别人也满意的定义”。更何况,人文关怀的时间跨度巨大,每个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也意味着它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对人文关怀的涵义都有不同的补充和解读。
当前对人文关怀的界定因学术角度的不同而有多种提法,主要包括以下几
种界定: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朱维铮教授提出:“时人追踪的人文关怀精神的
内涵其实就是西方的人文主义。‘人文’与‘神文’相对,在文艺复兴时期提出,它反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人
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了稳定,那就是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
也有从哲学和伦理学的角度来定义人文关怀的。该定义人为所谓的人文关怀,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从哲学层面来说的,那就是指对人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遇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在这个层面上的人文关怀是与科学理性相对的一个概念。第二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的,主要是指对个体的人的主体性及存在方式的关怀,对人的本性、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发展、人的自由等各个方面的唤醒、保护和推崇;对人的理智与情感、意志需要、理性与非理性等各个方面的全面理解和尊重。当然人文关怀的对象并不仅是人还有与人有联系的自然界动物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31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