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俗类纪录片的主观视角以中国节日影像志·胡集书会为例
目 录
前言 1
一、民俗类纪录片的发展历史梳理 1
二、主观视角创作方法介绍 2
三、主观镜头、主观视角、主位视角概念区分 2
四、实例分析运用主观视角进行创作的效用及问题 4
五、从实践角度分析主观视角创作的方法 5
(一)创作者作为现实时空的见证者 5
(二)创作者作为艺术时空的建构者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9
致谢 10
前 言
在民俗类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始终面临着客观记录和主观表达的协同问题,除了作为纪录片特点的客观性所要求的客观视角之外,本文旨在探讨主观视角对于民俗类纪录片创作的运用。本文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优秀的民俗类纪录片作品,通过理论加实例的方法,研究对比其他纪录片中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在创作中的应用,以丰富民俗类纪录片的创作方法。
一、民俗类纪录片的发展历史梳理
从横向的学科架构上讲,民俗学是苏联俄制的学科划分下的科目。与民俗学相近的学科是人类学,但把民俗学看做人类学的分支是不恰当的,人类学的研究是基于各民族的民俗学之上,其研究领域比民俗学要大。
而从纵向的时间发展上看,民俗学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创始人是格林兄弟。民俗一方面是民众,一方面是学问。最早的含义则是民众的学问。而中国民俗学则诞生于20世纪初。1911年清王朝的毁灭,白话文等运动使得新文化与旧文化分庭抗礼,民俗学代表着新文化,以区别于传统的八股文等语言形式。1922年,《歌谣周刊》创办,这标志着歌谣征集活动收获颇丰。此后,又有许多学者进行关于歌谣的研究,这可看作是中国民俗学的发端。
民俗学与人类学密切相关,把录音、摄影等技术作为手段应用于“田野调查”则使得影视人类学应运而生。民俗学与影像创作产生交集,则产生了民俗纪录片。纪录片本质是创作者进行客观记录,由创作者记录的事件,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成分。至于民俗纪录片,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记录,分析研究的时候都不能把民俗脱离其社会背景,当地经济状况,政策支持等客观因素。
放眼当今时代,中国越来越重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而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把录音、摄影等技术作为手段应用于“田野调查”则使得影视人类学应运而生。民俗学与影像创作产生交集,则产生了民俗纪录片。纪录片本质是创作者进行客观记录,由创作者记录的事件,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成分。至于民俗纪录片,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记录,分析研究的时候都不能把民俗脱离其社会背景,当地经济状况,政策支持等客观因素。
放眼当今时代,中国越来越重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而对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民俗类纪录片是其中一种保存和继承的方式。
二、主观视角创作方法介绍
“主观”是人的一种想法和精神,在实际研究中,观察者在观察周围事物时,被观察事物的规律和特点就带有观察者的个人色彩。
“视角”从空间意义上来说,是关于一个观察者、被观察对象以及观察方式的概念。但是,视角也出现在非空间领域,即在纪录片的创作中,观察者出于视角出发点不同,对于同一个客观事实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形成为不同的表达。
综合“主观”和“视角”,主观视角受到思想态度的支配,表达了观察者对一个事件的判断。从这个角度上看,涉及诸多方面,包括观察者的人生经历、世界观、认知程度、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等方面,它们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融入到了片子里面。
比起摩尔的《华氏911》《科伦拜尔的保龄》等强势的主观视角,民俗纪录片由于带有民俗和纪录片的双重基因,其主观视角在民俗纪录片中的应用也更加的客观公正,比起摩尔近似于情感宣泄似的表达,《胡集书会——江湖》则在主观视角下,尽可能的展示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出于对认知经验不够丰富的考量,创作团队前前后后多次前往胡集镇,跟当地的站长、负责胡集书会的工作人员和交流,和参加书会的艺人们相处,在进行主观视角创作的情况下,将内容体系搭建完整。
三、主观镜头、主观视角、主位视角概念区分
主观镜头是拍摄手法中的独特语言,表示片中人物、物体的“剧中人”的观点,与客观镜头相对,客观镜头它不是以“剧中人”的眼光来表现景物,而是直接模拟摄影师或观众的眼睛,从旁观者的角度纯粹客观地描述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镜头。纪录片中而偶尔的几个主观镜头可以让观众眼前一亮,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而在纪录片中常用的是客观镜头,以体现“旁观者”的感觉。在《胡集书会》中,在大街上采访来听书的观众和大街上竞技的说书艺人时,均采用客观镜头,目的就是要让观众以旁观者的态度,客观、冷静的看待人物所说的话,表达的观点,可以说是在纪录片中的“布莱希特”体系,即让你时时刻刻冷静、公正的看待问题。而摄影师在门外拍摄的艺人与工作人员争论的客观镜头也能反映最真实的状况,也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和好奇心;当石景芬在弹奏时出现失误时,镜头正合适宜的推了上去,这正是台下观众的眼睛,也是屏幕后的观众们关注的焦点,说书说了一辈子的老艺术家到底为什会失误?紧接着在下一个篇幅就对石景芬进行了采访,讲述了失误的原因,在无意中完成了从主观镜头到客观镜头的转换。
主观视角简而言之,就是以创作者的视角进行创作。需要注意的是,主观视角在纪录片中的应用要把握好“度”,过犹不及就会显得不够公正。主观视角体现在创作过程中,除了创作者要做到熟悉每个环节之外,还要注意不要过度进行主观干预和引导,比如说,在采访中就当下存在的问题,提问人们的看法,是可行的。直切要害的提问可以让观众迅速抓住重点,比如大街上对于肖雁群的采访,提问他关于民间艺人的说书艺术能否传承的看法和艺术消亡的原因,于观众而言,人物在镜头面前的反应一览无余,直接就把握了问题的核心。当然,仅凭对于一位艺人的采访,就说民间说书艺术传承困难是不全面的,所以除了采访艺人,还拍摄了艺人下乡送书的场景,以及意外的捕捉到了艺人们对于比赛结果进行讨论的镜头,综合多种因素多个环节来表达创作者主观视角的所感所见。而为了更深刻的表达主题,有时也可以用“情景再现”或是呈现书籍或文稿的形式,来加深叙述的可信度,但“情景再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达民俗和文化以及创作者的思想。“情景再现”也属于主观视角的应用,它表达的主观意图更为明显和强势,但只适用于当时的情形无法再用别的手段来展示或是“情景再现”是最好的展现手段时,比如早期的纪录片《北方纳努克》中,虽然爱斯基摩人早已放弃传统的捕猎工具,还是出现了以原始工具进行捕猎的片段,但受当时纪录片制作的时间和条件所限,这是向观众展示当时情况的最佳选择。所以,不难看出,虚构和虚假的区别就在于此,主要划分依据是是否根据事实还是根据创作者的主观臆断。前者是为了更好的让观众理解事实,后者则是创作者的自我表达。《胡集书会——江湖》里面,由于原来说书的景象已无从复原,所以采用了见证者讲述的方式,让居住在原址的村民和当地站长回到当初说书的地方,配合着富有沧桑感和年代感的土地和房屋进行讲述,再加上书上对于原来说书场景的描述,尽最大努力为广大观众还原当时的情景。
主观
前言 1
一、民俗类纪录片的发展历史梳理 1
二、主观视角创作方法介绍 2
三、主观镜头、主观视角、主位视角概念区分 2
四、实例分析运用主观视角进行创作的效用及问题 4
五、从实践角度分析主观视角创作的方法 5
(一)创作者作为现实时空的见证者 5
(二)创作者作为艺术时空的建构者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9
致谢 10
前 言
在民俗类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始终面临着客观记录和主观表达的协同问题,除了作为纪录片特点的客观性所要求的客观视角之外,本文旨在探讨主观视角对于民俗类纪录片创作的运用。本文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优秀的民俗类纪录片作品,通过理论加实例的方法,研究对比其他纪录片中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在创作中的应用,以丰富民俗类纪录片的创作方法。
一、民俗类纪录片的发展历史梳理
从横向的学科架构上讲,民俗学是苏联俄制的学科划分下的科目。与民俗学相近的学科是人类学,但把民俗学看做人类学的分支是不恰当的,人类学的研究是基于各民族的民俗学之上,其研究领域比民俗学要大。
而从纵向的时间发展上看,民俗学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创始人是格林兄弟。民俗一方面是民众,一方面是学问。最早的含义则是民众的学问。而中国民俗学则诞生于20世纪初。1911年清王朝的毁灭,白话文等运动使得新文化与旧文化分庭抗礼,民俗学代表着新文化,以区别于传统的八股文等语言形式。1922年,《歌谣周刊》创办,这标志着歌谣征集活动收获颇丰。此后,又有许多学者进行关于歌谣的研究,这可看作是中国民俗学的发端。
民俗学与人类学密切相关,把录音、摄影等技术作为手段应用于“田野调查”则使得影视人类学应运而生。民俗学与影像创作产生交集,则产生了民俗纪录片。纪录片本质是创作者进行客观记录,由创作者记录的事件,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成分。至于民俗纪录片,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记录,分析研究的时候都不能把民俗脱离其社会背景,当地经济状况,政策支持等客观因素。
放眼当今时代,中国越来越重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而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把录音、摄影等技术作为手段应用于“田野调查”则使得影视人类学应运而生。民俗学与影像创作产生交集,则产生了民俗纪录片。纪录片本质是创作者进行客观记录,由创作者记录的事件,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成分。至于民俗纪录片,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记录,分析研究的时候都不能把民俗脱离其社会背景,当地经济状况,政策支持等客观因素。
放眼当今时代,中国越来越重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而对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民俗类纪录片是其中一种保存和继承的方式。
二、主观视角创作方法介绍
“主观”是人的一种想法和精神,在实际研究中,观察者在观察周围事物时,被观察事物的规律和特点就带有观察者的个人色彩。
“视角”从空间意义上来说,是关于一个观察者、被观察对象以及观察方式的概念。但是,视角也出现在非空间领域,即在纪录片的创作中,观察者出于视角出发点不同,对于同一个客观事实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形成为不同的表达。
综合“主观”和“视角”,主观视角受到思想态度的支配,表达了观察者对一个事件的判断。从这个角度上看,涉及诸多方面,包括观察者的人生经历、世界观、认知程度、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等方面,它们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融入到了片子里面。
比起摩尔的《华氏911》《科伦拜尔的保龄》等强势的主观视角,民俗纪录片由于带有民俗和纪录片的双重基因,其主观视角在民俗纪录片中的应用也更加的客观公正,比起摩尔近似于情感宣泄似的表达,《胡集书会——江湖》则在主观视角下,尽可能的展示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出于对认知经验不够丰富的考量,创作团队前前后后多次前往胡集镇,跟当地的站长、负责胡集书会的工作人员和交流,和参加书会的艺人们相处,在进行主观视角创作的情况下,将内容体系搭建完整。
三、主观镜头、主观视角、主位视角概念区分
主观镜头是拍摄手法中的独特语言,表示片中人物、物体的“剧中人”的观点,与客观镜头相对,客观镜头它不是以“剧中人”的眼光来表现景物,而是直接模拟摄影师或观众的眼睛,从旁观者的角度纯粹客观地描述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镜头。纪录片中而偶尔的几个主观镜头可以让观众眼前一亮,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而在纪录片中常用的是客观镜头,以体现“旁观者”的感觉。在《胡集书会》中,在大街上采访来听书的观众和大街上竞技的说书艺人时,均采用客观镜头,目的就是要让观众以旁观者的态度,客观、冷静的看待人物所说的话,表达的观点,可以说是在纪录片中的“布莱希特”体系,即让你时时刻刻冷静、公正的看待问题。而摄影师在门外拍摄的艺人与工作人员争论的客观镜头也能反映最真实的状况,也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和好奇心;当石景芬在弹奏时出现失误时,镜头正合适宜的推了上去,这正是台下观众的眼睛,也是屏幕后的观众们关注的焦点,说书说了一辈子的老艺术家到底为什会失误?紧接着在下一个篇幅就对石景芬进行了采访,讲述了失误的原因,在无意中完成了从主观镜头到客观镜头的转换。
主观视角简而言之,就是以创作者的视角进行创作。需要注意的是,主观视角在纪录片中的应用要把握好“度”,过犹不及就会显得不够公正。主观视角体现在创作过程中,除了创作者要做到熟悉每个环节之外,还要注意不要过度进行主观干预和引导,比如说,在采访中就当下存在的问题,提问人们的看法,是可行的。直切要害的提问可以让观众迅速抓住重点,比如大街上对于肖雁群的采访,提问他关于民间艺人的说书艺术能否传承的看法和艺术消亡的原因,于观众而言,人物在镜头面前的反应一览无余,直接就把握了问题的核心。当然,仅凭对于一位艺人的采访,就说民间说书艺术传承困难是不全面的,所以除了采访艺人,还拍摄了艺人下乡送书的场景,以及意外的捕捉到了艺人们对于比赛结果进行讨论的镜头,综合多种因素多个环节来表达创作者主观视角的所感所见。而为了更深刻的表达主题,有时也可以用“情景再现”或是呈现书籍或文稿的形式,来加深叙述的可信度,但“情景再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达民俗和文化以及创作者的思想。“情景再现”也属于主观视角的应用,它表达的主观意图更为明显和强势,但只适用于当时的情形无法再用别的手段来展示或是“情景再现”是最好的展现手段时,比如早期的纪录片《北方纳努克》中,虽然爱斯基摩人早已放弃传统的捕猎工具,还是出现了以原始工具进行捕猎的片段,但受当时纪录片制作的时间和条件所限,这是向观众展示当时情况的最佳选择。所以,不难看出,虚构和虚假的区别就在于此,主要划分依据是是否根据事实还是根据创作者的主观臆断。前者是为了更好的让观众理解事实,后者则是创作者的自我表达。《胡集书会——江湖》里面,由于原来说书的景象已无从复原,所以采用了见证者讲述的方式,让居住在原址的村民和当地站长回到当初说书的地方,配合着富有沧桑感和年代感的土地和房屋进行讲述,再加上书上对于原来说书场景的描述,尽最大努力为广大观众还原当时的情景。
主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