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纪录片的故事性和真实性的关系以苦旅为例(附件)【字数:6871】

摘 要自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开始,纪录片开始被大家知晓。但是大家对这部片子褒贬不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内容的真实性。纪录片一直被称为非虚构的影片,可自从弗拉哈迪之后,人们知道了一个新的名词“相对真实”即在真实环境下的虚构。如果说真实是它的灵魂,那么叙事方式和解说则是他的心脏和血液。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的方式和技巧不仅是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处理的过程,更是通过这一过程来表达创作者对生活的感知和认识的过程。电影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纪录片就是讲述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它的故事是依靠解说词串联的。而叙事方式则代表了故事的走向。
Key words:Story; Authenticity; Commentary; narrative 目 录
第一章 《苦旅》的特点 1
1.1 《苦旅》的故事性 1
1.2 《苦旅》的真实性 2
1.3 《苦旅》的叙事 2
第二章 《苦旅》的创作风格 3
2.1 题材的选定 3
2.2 主要形式 3
2.3 表现手段 3
2.4 艺术创作的风格 4
第三章 《苦旅》的创作过程 5
3.1 主题的选定 5
3.2 拍摄流程的确定 5
3.3 解说词的创作 5
3.4解说词的配音 6
第四章 《苦旅》的现实意义 7
总结 8
结束语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参考影片 11
附录 12 《苦旅》的特点
1.1《苦旅》的故事性
纪录片也是一种讲故事的形式。首先纪录片作为电影的一个分支本身就具有故事性;其次观众对故事的需求从摇篮里就开始了,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历史主要是通过故事传承的,而不是文献,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故事犹如拉家常一样让人感到亲切,而文献如流水账一样让人觉得枯燥。纪录片导演杜海滨表示:“纪录片不是新闻片或者秘密途径流通的地下电影,如今电影纪录片的发展完全超乎了想象。纪录片也要有观影的快感,也要能引起观众的好奇心。”所谓的好奇心,在剧情片里来讲就是设置矛盾冲突,但是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纪录片里真实生活中有时候不会很巧形成矛盾冲突,这时候就需要后期剪辑或者通过加解说词的方式,使得某两种情况形成对比。在确保真实性的基础上使用剧情片的剪辑完成故事,这才是纪录片该学习的,也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这样有了故事的纪录片才会更加具有观赏性。
《苦旅》的故事来源于身边人的故事,他们夫妻俩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打工,就像很多北漂的人一样,受尽了世间的冷暖,但是他们没有放弃,时间总是会优待努力的人,经过几年的奋斗,他们从默默无闻,到现在行业内小有名气,从之前四五个人住的筒子楼到现在有了自己的房子。这是一段成长史是一段值得大家借鉴的奋斗史。为了把这一段故事完整的展现出来,片子中分了两个部分,苦和乐。苦又分为:练习苦、住宿苦、项目危险、和父母相聚时间少等4个部分;乐主要就是他们现在生活的安逸。
1.2《苦旅》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纪录片感染力的酿造基础,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自摄像机发明以来,它的镜头所对准的无非是两个世界的两种题材:想象的/虚构的以及现实的/非虚构的。”纪录片之所以成为纪录片,他与其他类型的电影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真实性。
但自从《北方的纳努克》播放以来,人们对真实就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他以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为主要拍摄对象,导演为了力求真实让他们一家回到了几十年前的生活环境中,尽管他们现在穿着的是从英国进口的衣服,在用收音机了解皮毛的行情,但导演把这些统统都清除到了镜头之外。纳努克一家的冰屋却是节目组专门为拍摄建造的、特大的电影冰屋,又如他们一家睡觉时在室外刺骨严寒的阳光下拍摄的。但是他给观众带来的人情味却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纪录片中并不是讲究全部真实,因为镜头是冷冰冰的不会有情感的,但是人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因此,在纪录片中基于事实基础上的“伪造”要比完全真实更震撼。
在本片中,我们所采用的的也是相对真实,即在真实的环境中,保证故事是真实的前提下对于拍摄的内容采用一些艺术的手法加以创作,首先,在了解故事的前提下,发掘出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然后选取需要的部分进行拍摄;其次通过剪辑将故事顺序重组,将原本零碎的片段组重新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1.3《苦旅》的叙事
叙事是一种很常见的表达手法,一种把故事呈现给观众的能动过程。包括叙事视角、叙事方式等。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观察和讲述故事的切入角度,包含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不同的是前者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后者带有中立性,更加还原事实。影片《最后的棒棒》中的叙事基本是由摄影师看到并拍摄的客观视角,然后再穿插老何、老甘等人的个人经历,将主观与客观视角结合起来,丰富故事,饱满人物形象。因此《苦旅》这部影片也会采用两者结合的方法,既有主观视角即毕师傅介绍自己的生活,以及对未来对孩子的展望,通过这些,来展现人物心理;同时还有客观视角,即我们眼中的毕师傅,来客观表现人物性格和生活,致力于丰满人物形象。
第二章 《苦旅》的创作风格
2.1 题材的选定
古话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所以所有的创作都必须以生活为蓝本,这样你所展现的故事才会吸引人。纪录片《最后的棒棒》拍摄者叫何苦,是一名退役的军人,他从小就看过棒棒的故事,也亲眼见证过棒棒的兴起和衰落,在现在这个科技日益发展的时代。机器大工业逐渐取代了人工,所以棒棒这个行业日益衰落,但是他认为“棒棒们自立自强,吃苦耐劳,靠自己的劳力挣钱吃饭,踏踏实实追梦,这样的‘棒棒精神’不能消失。所以他自己决定转行当棒棒,用自己的亲身实践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棒棒的生活历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支撑着山城兴起的行业。因为他的亲身实践,所以他拍出来的这部纪录片虽然缺少专业的拍摄、电影知识但是却很真实,意外的很能打动人心。《苦旅》中的主人公,毕师傅夫妻俩也是平凡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他们的演出,了解了他们的故事,像很多人一样,他们也是很小就出来闯生活,出过国,走过弯路,过过七八人住在一起的生活,也想过放弃,可是最后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想把他们的故事用镜头展现出来。之所以写平凡的人,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是这个世界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悄悄的来悄悄的走,但是正是这些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往往都隐藏着直击人心的感动。就像影片《无人知晓》里面一样,四个小孩除了最大的儿子明,其他的孩子从出生到死亡都不会有人知道。他们并没有户口,悄悄的出生,悄悄的死去,悄悄的埋葬,仿佛从没来过这世界。导演就是讲述了一群小人物的故事,但是看完这个影片你却能感受到压抑,绝对的压抑,虽说人物平凡但是感触却不平凡。只有纪录片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挖掘深意,找出隐藏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39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