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论影片画面的表现意义影片朦的导演阐述(附件)【字数:8035】

摘 要 《朦》其实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片。主要反映当代社会中教育问题和父母对未成年成长的关注度。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往往都是充斥着荷尔蒙,迷惘、焦虑、叛逆、疯狂、焦点的心理状态。故事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的青春期男孩在缺乏亲情友情的情况下,变得孤僻沉默,他在生活中一直是个规规矩矩的老实小孩,而母亲离去之后的父亲对他很严厉,但关乎学习又是不闻不问,他常常酗酒晚归。男孩在后来认识个新朋友,新朋友带他尝试了很多未做过的事情,这让他感觉仿佛从苦闷的生活里突然找到了本真的自我和快乐,也慢慢将友谊演变成了自认为的“爱情”,这一切却又因为和父亲缺少沟通,演变成种种矛盾让父子关系僵到冰点,他甚至开始反抗,开始迷失,甚至开始逃离 小伙伴商量出逃,最后却被伙伴欺骗放了鸽子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朦》的创作思想
选题原因
表现内容
美学特征
《朦》的艺术风格
2.1题材认识
2.2主要形式
2.3表现手段
《朦》的表现手法
3.1叙事特点
3.2镜头语言
3.3色彩效果
《朦》的特征追求
4.1画面特征
4.2音乐作用
总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一章 《朦》的创作思想
1.1选题原因
1.1.1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教育
孩子的成长路上离不开家长的呵护陪伴,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是如何的重要。
该剧本讲述的故事是主人翁从小成长在亲情缺失的单亲家庭里,而父亲对孩子的关心只流于表面,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孩子内心,他们缺乏交流。孩子内心孤独,他需要陪伴和交心,而父亲的爱则像大多数父亲,是隐忍的,不善于表达的。这让孩子误以为父亲是不怎么关心他,让他从小缺乏亲情和安全感,才导致他性格的孤僻冷漠,和后面遇见的“交心”好友小顾
1.1.2个人性取向的认知态度
国内社会对于性的理解在男女两性,停留在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里,对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显示出了不理解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对之避而不谈,不认知不尊重不接纳。这种观念导致了对于其他感情的争议和歧视,使得他们不得不隐藏自己,根基于传统的教育,毕业设计通过课题的研究,揭示其他性取向人群的内心世界,哪怕是极少数的人在看到影片以后,希望能够以怜悯的态度去看待他们,予以他们起码的人格尊重,这就是此次选题的意义所在。
1.2表现内容
12.1 对于父爱认知的迷朦
影片中的男主角陈默,是个性格是沉默寡言缺少与父亲的沟通,只是与班上同学顾晓关系比较好,而父亲性格的暴躁来自于酗酒,更是不善于表达对儿子的爱。沉默和暴躁两种性格放在了一起,带来了性格上的冲突甚至极端,使得陈默对父爱认知产生迷朦。
1.2.2对于感情性向的迷朦(背景)
在这部影片的背景是2000年,陈默生活在单亲家庭,从小母亲早逝而缺憾,顾晓对于陈默就是依靠,上学和嬉戏带来了亲密的接触,比起与女孩子们的交往,这种爱情更显得简单直接,最后导致在感情上的错位,将本来的友情视其为亲情的组成部分。
1.2.3 对于选择产生的迷朦
在这部影片中陈默有两个选择:
首先,陈默对于选择顾晓不觉得有问题,在混沌之际选择了去寺庙,希望通过宗教寻求答案,其实这是孩子知识缺憾的认识,宗教对于同性的爱情是完全反对的。其次,陈默与小顾被发现之后商量逃走,而小顾迟迟没有按时来来,陈默对这样的感情失望,对于出走产生了不确定的心里,而这是现实生活的教训。
1.3美学特征
美学家鲍姆嘉通的观点:“美学是感性学,我只是将它的领域更明确地界定为以对象化情感为主体的精神世界。人的情感对象化即是审美。美是审美的基本形态,美的反面为丑,美与丑的不同组合,编织了美的其他各种形态,展示了审美的广阔天地。”——《当代美学原理》
本片本片以亲情具像化,将父亲与儿子的相处关系与我们自身以及众多普通观众的父母关系做对比,在一个传统美学里来说,他们是否具备孝、爱?父亲的生活状态是我们所接受的吗?父子关系的状态是否符合我们所期望的和睦家庭状态?那么性取向在我们社会传统是真善美还是丑陋大恶?在审美里我们哪些是欣然接受,而哪些又是嗤之以鼻被摒弃的?
在关系之外,直观的画面色彩基调、动静变化、环境状态,无一不是影响我们内心变化的元素,感观后舒服还是抑郁,是真善美?还是低俗不堪?这时候其实就是美与丑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依据了自己的社会环境,审美已具有自己的标准。
第二章 《朦》的艺术风格
2.1题材认识
《朦》其实可以说是一个青春社会问题的讨论,充斥着环境带来的迷惘、焦虑、叛逆、疯狂的状态。
第一点,“离异家庭”这个词代表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它的原型就生活里随处可见,表现在单亲家庭对孩子关心与教育的缺失,不倾听不理解导致了隔阂,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变得叛逆、孤僻、自卑,不及时会产生反社会人格倾向,也是得抑郁症现象的重要根源。
第二点,“性格焦虑” 因为陈默家庭原因,使他缺乏亲情关怀,他的自身性格较为安静沉默,他没有朋友,在学校也是特立独行,看似对父亲唯命是从,但心里其实是具有反叛心理的,从他偷偷打的小耳钉就可以透露出来。这种长期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的心理状态,让他在发生一系列故事后变得更加惶恐不安,迷茫焦虑又不知所措。
第三点,“叛逆后果” 叛逆的青春期给陈默蒙上更多不确定因素,消极情绪和厌学在后面表现明显,尤其是在与这个叛逆的朋友小丁认识之后,他在朋友的带领下,去尝试做了自己从未做过的事,释放自己积压多年的压抑情绪,这种不顾后果的放飞自我,自然会给他带来更为长远的苦恼,比如成绩下滑,父子关系紧张,未来规划模糊混乱,亲情友谊面临考验
《朦》的故事原型借鉴了英国《每日邮报》的一则新闻:在英国的很普遍的某个单亲家庭,父亲不接受同性恋的儿子,让父子关系走进冰点,彼此的误会越来越深,最后孩子离家出走。在十多年后父亲才收到了儿子的来信,儿子坦诚了对父亲的爱,但儿子早已离世十多年,父亲虽然想冰释前嫌但为时已晚
《朦》的问题显示在了我们身边的事情,我不想让很多中国少年走到尽头,只不过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悲剧,故事在撰写的过程中留有了余地,至亲至爱的关爱维系着每个人的成长的,让青少年在思想和身体发育的阶段少些朦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36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