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中媒介逼视和舆论绑架现象的思考(附件)【字数:11813】
摘 要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网络成为最主要的信息发布与传播载体。网络媒体以其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独特的信息输出方式,深刻影响着舆论传播。在这种影响中,我们一方面惊喜于网络科技为信息获取带来的便利,同时,也惊恐于网络空间屡见不鲜的媒介逼视和舆论绑架现象。这种“逼视”与“绑架”极易导致网络信息传播效果的恶性突变。本文主要探讨网络传播语境下,媒介逼视与舆论绑架的主要成因及其规避策略,以推动网络文明建设,传递网络正能量。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缘起 1
1.2文献综述 1
1.2.1国内文献综述 1
1.2.2国外文献综述 2
1.3研究内容、难点及方法 2
1.3.1研究内容 2
1.3.2研究难点 2
1.3.3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主要成因:功能失调与角色错位 4
2.1对网络事件的高频报道 5
2.2新闻人物的隐私被公开 6
2.3网民非理性的“统一战线” 6
第三章 主要影响:个体窘迫与集体狂欢 8
3.1过度“搜索”引发个体窘迫 8
3.2媒体的集体狂欢 8
第四章 规避策略:据实观照与辩证评判 11
4.1恰如其分的公正报道 11
4.2客观真实的辩证评论 11
4.3恪守职责的媒体自律 13
结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速度的增快和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目前,网络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拥有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影响深度和内容透明度。但亦如硬币有着正反两面,快速传播的信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正如“媒介伦理”成为媒体人时下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据新京报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一年,全国主流媒体对私人领域的过度公开报道就高达30余起,媒介逼视已经成为牵动媒体业甚至社会的敏感神经。
1.2文献综述
1.2.1国内文献综述
在检索的参考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献中,除了有关新闻伦理方面的参考文献之外,还涉及到新闻业本身的资料,比如媒体形式的变革、新技术在新闻业的运用等。
陈力丹、王辰瑶的《“舆论绑架”与媒体逼视——论公共媒体对私人领域的僭越》就从新闻伦理的角度分析了媒介的属性,结合案例展开自己的观点,认为媒体绝不可以以任何借口对私人领域过度曝光。
胡泳所著《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则分析了时下舆论绑架的一些案例,他认为网络世界里的人和现实生活里的人具有一些差异。网络世界的人很可能和现实世界的人的性格差异巨大。此外,文章用了沉默的螺旋等相关理论,分析了公共表达与大多数个人意见的关系。作者认为个人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代价太低,网络可能是现实生活的一个发泄场所。
岳丹老师的《关于媒介逼视的新思考》从社会角度分析了媒介逼视。在当代大环境,媒体追求曝光度,追求流量,自然会迎合大众的口味,制造一些劲爆话题。例如姚贝娜事件,富人逼捐事件,都利用了社会大众的心里,博取关注。
孟威老师的《媒介伦理的道德论据》驳斥了那些打着正义旗号媒体的伪逻辑的一篇文章,从逻辑学等角度证明媒介的伪道德。
从典型性分析,丁锦昊是国内舆论绑架和媒介逼视“第一案”。可在当时,立法没有完善,网络媒体也才刚刚兴起,该案也对丁锦昊一家造成了巨大伤害。作者分析这个案例,探讨了舆论绑架和媒介逼视的负面影响。
1.2.2国外文献综述
本文主要使用了国外的传播学著作理论,包括:
菲利普帕特森、李威尔金斯的《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将理论和案例相结合,通过国外著名媒介伦理的案例分析媒体所应扮演的角色和定位,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
密尔的《论自由》则提出个体的自由与集体的自由的界限,主张就事论事,设立“自由的边界”。
1.3研究内容、难点及方法
1.3.1研究内容
媒介伦理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种视觉去审视。在重点把握社会、媒体、个人等维度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剖析中国媒介伦理建设问题的重点、难点、热点,提出完善机制,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研究提供参考。
1.3.2研究难点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也就是说有权力的人都可能存在滥用或者是使用不当。新闻自由被誉为“第四权力”,如何发挥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是本文的一大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就必须明白媒介伦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寻找规避手段。
1.3.3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研究将利用数字资源,查阅了CNKI(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收录的媒介伦理建设的相关文献共8946篇和部分文献计量学的期刊论文进行了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料保障和理论支撑。
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l7.0与Excel2007对200篇被引文献进行了数据处理与分析。
文献计量法: 文献计量法是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数量,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图书情报学分支学科。
第二章 主要成因:功能失调与角色错位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发生了质的改变。网络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拥有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影响深度和内容透明度。但亦如硬币有着正反两面,快速传播的信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正如“媒介伦理”成为媒体人时下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据新京报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一年,全国主流媒体对私人领域的过度公开报道就高达30余起,媒介逼视已经成为牵动媒体业甚至社会的敏感神经。
媒介逼视是指媒体对私人领域过度公开的报道行为。这种行为给被报道个体带来他们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同时也造成大众传媒的功能失调,是新闻媒体社会角色的错位。而道德绑架,用古人的话形容就是:严于待人。把较高的标准当成底线和义务,对未做到的人横加指责。比如每逢重大自然灾难发生,总有人乐于搞捐款排行榜,对捐款少或不捐款的明星、企业咒骂甚至上门围堵。而这两种现象越来越绑架着媒体——媒体希望成为流量的重要入口,希望在一众媒体中脱颖而出,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制造热点。所以每当涉及“国人素质”、“富豪捐款”、“官二代无法无天”这种自带点击量的话题出现,几乎就成了媒体的“狂欢节点”。为了吸引观众,媒体不断挑战拔低的“底线”,对自己的角色产生了错误的定位。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缘起 1
1.2文献综述 1
1.2.1国内文献综述 1
1.2.2国外文献综述 2
1.3研究内容、难点及方法 2
1.3.1研究内容 2
1.3.2研究难点 2
1.3.3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主要成因:功能失调与角色错位 4
2.1对网络事件的高频报道 5
2.2新闻人物的隐私被公开 6
2.3网民非理性的“统一战线” 6
第三章 主要影响:个体窘迫与集体狂欢 8
3.1过度“搜索”引发个体窘迫 8
3.2媒体的集体狂欢 8
第四章 规避策略:据实观照与辩证评判 11
4.1恰如其分的公正报道 11
4.2客观真实的辩证评论 11
4.3恪守职责的媒体自律 13
结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速度的增快和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目前,网络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拥有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影响深度和内容透明度。但亦如硬币有着正反两面,快速传播的信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正如“媒介伦理”成为媒体人时下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据新京报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一年,全国主流媒体对私人领域的过度公开报道就高达30余起,媒介逼视已经成为牵动媒体业甚至社会的敏感神经。
1.2文献综述
1.2.1国内文献综述
在检索的参考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献中,除了有关新闻伦理方面的参考文献之外,还涉及到新闻业本身的资料,比如媒体形式的变革、新技术在新闻业的运用等。
陈力丹、王辰瑶的《“舆论绑架”与媒体逼视——论公共媒体对私人领域的僭越》就从新闻伦理的角度分析了媒介的属性,结合案例展开自己的观点,认为媒体绝不可以以任何借口对私人领域过度曝光。
胡泳所著《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则分析了时下舆论绑架的一些案例,他认为网络世界里的人和现实生活里的人具有一些差异。网络世界的人很可能和现实世界的人的性格差异巨大。此外,文章用了沉默的螺旋等相关理论,分析了公共表达与大多数个人意见的关系。作者认为个人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代价太低,网络可能是现实生活的一个发泄场所。
岳丹老师的《关于媒介逼视的新思考》从社会角度分析了媒介逼视。在当代大环境,媒体追求曝光度,追求流量,自然会迎合大众的口味,制造一些劲爆话题。例如姚贝娜事件,富人逼捐事件,都利用了社会大众的心里,博取关注。
孟威老师的《媒介伦理的道德论据》驳斥了那些打着正义旗号媒体的伪逻辑的一篇文章,从逻辑学等角度证明媒介的伪道德。
从典型性分析,丁锦昊是国内舆论绑架和媒介逼视“第一案”。可在当时,立法没有完善,网络媒体也才刚刚兴起,该案也对丁锦昊一家造成了巨大伤害。作者分析这个案例,探讨了舆论绑架和媒介逼视的负面影响。
1.2.2国外文献综述
本文主要使用了国外的传播学著作理论,包括:
菲利普帕特森、李威尔金斯的《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将理论和案例相结合,通过国外著名媒介伦理的案例分析媒体所应扮演的角色和定位,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
密尔的《论自由》则提出个体的自由与集体的自由的界限,主张就事论事,设立“自由的边界”。
1.3研究内容、难点及方法
1.3.1研究内容
媒介伦理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种视觉去审视。在重点把握社会、媒体、个人等维度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剖析中国媒介伦理建设问题的重点、难点、热点,提出完善机制,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研究提供参考。
1.3.2研究难点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也就是说有权力的人都可能存在滥用或者是使用不当。新闻自由被誉为“第四权力”,如何发挥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是本文的一大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就必须明白媒介伦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寻找规避手段。
1.3.3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研究将利用数字资源,查阅了CNKI(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收录的媒介伦理建设的相关文献共8946篇和部分文献计量学的期刊论文进行了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料保障和理论支撑。
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l7.0与Excel2007对200篇被引文献进行了数据处理与分析。
文献计量法: 文献计量法是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数量,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图书情报学分支学科。
第二章 主要成因:功能失调与角色错位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发生了质的改变。网络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拥有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影响深度和内容透明度。但亦如硬币有着正反两面,快速传播的信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正如“媒介伦理”成为媒体人时下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据新京报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一年,全国主流媒体对私人领域的过度公开报道就高达30余起,媒介逼视已经成为牵动媒体业甚至社会的敏感神经。
媒介逼视是指媒体对私人领域过度公开的报道行为。这种行为给被报道个体带来他们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同时也造成大众传媒的功能失调,是新闻媒体社会角色的错位。而道德绑架,用古人的话形容就是:严于待人。把较高的标准当成底线和义务,对未做到的人横加指责。比如每逢重大自然灾难发生,总有人乐于搞捐款排行榜,对捐款少或不捐款的明星、企业咒骂甚至上门围堵。而这两种现象越来越绑架着媒体——媒体希望成为流量的重要入口,希望在一众媒体中脱颖而出,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制造热点。所以每当涉及“国人素质”、“富豪捐款”、“官二代无法无天”这种自带点击量的话题出现,几乎就成了媒体的“狂欢节点”。为了吸引观众,媒体不断挑战拔低的“底线”,对自己的角色产生了错误的定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