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阐述之梳篦【字数:5589】
摘 要 “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凭借其独到精妙的制作技艺成为制作梳篦的第一家。本片通过拍摄梳篦的由来、发展、用途、制作工序这几个方面,以展现这项独特的手工技艺。同时希望通过本片唤起大家关注民俗艺术的意识。
目 录
第一章 作品综合阐述1
1.1主要内容1
1.2拍摄原因1
1.3拍摄方式1
第二章 作品内容详解23
2.1梳篦的由来2
2.2梳篦的发展2
2.3梳篦的用途2
2.4梳篦的制作23
第三章 资料补充45
3.1篦箕巷4
3.2踩点感受45
第四章 注意事项5
4.1拍摄方面5
4.2后期方面5
结束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第一章 作品综合阐述
1.1主要内容
江南有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我所要拍摄的毕业作品正是这之中的常州一绝常州梳篦。通过拍摄主要想将梳篦的由来、发展、用途、制作工序这几个主要方面展现出来,以让更多人了解梳篦。
1.2拍摄原因
通过简单的查询我们就能知道常州篦梳其制作技艺形成于魏晋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常州梳篦制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制作规模也超过历代。可见常州梳篦的历史深厚。而到了近现代,常州梳篦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会和博览会,荣获10余项金、银质奖章。可见常州梳篦在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国人的喜爱,更得到了国外人的认可。另外在对外交往中,常州梳篦还常作为国礼。通过这样简单的了解,我们可以总结出常州梳篦已不仅仅是一项历史深厚的技艺,更是一项独具民族代表性的民俗艺术。(民俗艺术,是指民间形成的非实用的、可供人们当做文化欣赏的各种技艺。主要包括像说唱一类的口头文艺、舞蹈、民间音乐和戏剧,以及像绘画、雕塑和雕刻等多种造型艺术形式。)[1]民俗艺术作为民族的精神园田,总是让人流连忘返,梦绕情牵。它源于生活,取法自然,质朴通俗,睿智精妙,始终彰显着入世乐生的情怀和求索创造的精神。孙发成
所以梳篦是值得被欣赏和剖析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并且作为年轻的一代常州人有延续其传承性的义务。这也是我想拍摄梳篦的原因。
1.3拍摄方式
毕业作品的拍摄是采用纪录片的方式,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也就是说真实的记录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或是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就是纪录片本身存在的意义。它保留了发生过的、存在过的一切的印记。我们所记录下来的内容不管是大事小事,等我们回望过去时总不至于空无一物。当然这所有的前提是真实性。所以在前期准备中花了些功夫。由于前期准备涉及到的资料较多,所以这方面也会讲的相对详细些。前期准备最主要就是两方面的内容查资料和踩点。查资料这方面,主要涉及到梳篦的历史背景、拍摄内容和整个片子的思路所有我会相对重点来讲。上面讲到我主要想在作品中展现常州梳篦的由来、发展、用途、制作工序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姑且按这个顺序来逐一讲讲。
第二章 作品内容详解
2.1梳篦的由来
梳篦的由来。首先要理清梳和篦,梳子齿距疏松一些,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密,用来筚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长寄生虫,使人焕发容光。梳篦,总称为栉,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据说原始社会,不管男女老少,都是披头散发的,他们在游牧耕植的生息繁衍过程中,逐步开化,慢慢地对披盖在面庞上的乱发和胡子感到不适,于是用手指撩撩抹抹,所以人的手就是原始的“栉具”。直至如今,人们在交谈中,还经常把手说成是“五指梳”。因此可以说,梳篦的起源乃是先民们为了便于劳动和美化生活的需要,它一开始就兼有日用和装饰两种功能。另外关于篦箕的传说也与其相似。相传春秋时期,陈七子为吏,因罪入狱。因狱中生活条件极差,陈七子头上生满虱子,奇痒无比。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揍后,发现毛竹板裂成了一条条篦片。陈七子将其整理扎压后,用其清除头上的灰垢和虱子。这就是最初的篦箕。可以看到篦箕的衍生一开始也是为了日用。这两则传说都很充分的印证了上面提及的孙发成先生的话“民俗文化,它源于生活,取法自然,质朴通俗,睿智精妙。”
2.2梳篦的发展
梳篦的发展。发展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梳篦发展成“宫梳名篦”乃至走出国。起初梳篦在封建统治时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因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对民间艺术百般贬低和压抑,所以梳篦起初只是底层劳动人民为谋生而制作的,后来随着制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梳篦的制作有了新的发展,得以送进宫廷。慈禧太后每日晨起也必命李莲英轮流用象牙梳、黄杨木梳梳头,而常州产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宫。常州梳篦因此享有“宫梳名篦”之称。
2.3梳篦的用途
梳篦的用途。将其作为日用与装饰已为大众所知。尤其唐宋女子与日本女子一度喜爱将其作为发饰。同时在古代,每每女子出嫁之时,母亲便会为期准备一对黄杨木梳,边为女儿梳发边念着不知从何时流传的梳头歌“月里婆娑树,天高难攀枝,手拿黄杨梳飞腾喜有时。”另外木梳还作为情人间寄托思念的信物,在影片《伊豆的舞女》相关片段中有所体现。
2.4梳篦的制作
梳篦的制作。这部分就要分开来讲,挑一些主要步骤、拍摄性强的步骤来讲。木梳的制作。一是选料,经过初选、切割、再次挑选,选出无病、无疤、质地完整结实的木材;二是打磨,这一步骤又称作磨面,去除木材表面的毛刺;三是开齿,根据木梳的造型选不同的模具用机器来玩成,过去这一步靠人工完成;四是人工梯方,这就进入了细加工的阶段,这其中要用到粗齿三角锉用于粗磨定型,细齿三角锉用于细磨,将齿尖又粗又钝的方形磨成又光又滑的圆形,这时普通的木梳便基本完成;五是打磨梳柄,根据木梳的形态在梳柄描绘出线条,用切割机械大概粗裁,线条外留出富余,打磨至木梳表面细腻光滑,没有任何毛刺即可;六是绘制涂案,分为毛笔彩绘与烙铁笔烙画。前者需要打底,通常由脸部开始,由上至下的绘画,后者是直接烙画,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这里就不细讲了;七是木梳上光,用清漆,放置24小时晾干,使颜色不易脱落。篦箕的制作。一是劈丝,选择合适的竹子劈成竹批;二是拗米,将竹批折成相同的宽度,将起始端与末端去掉;三是编楂,这是最复杂也最费工的一个步骤,将相同长度的竹批并列编排起来,为美观也会搭配不同颜色的竹批;四是胶合,在接洽处涂上白胶,两边扣上篦梁,篦梁根据贵贱分为木质、塑料盒象牙;五是斜凿,用刀具去掉固定竹批的竹条和棉线;六是汤口,即把方形齿尖打磨圆润;七是镶头,即修饰篦梁,打磨污垢;八是绘画,图案常采用传统的中国画为主题;九是刷一层清漆晾干。
目 录
第一章 作品综合阐述1
1.1主要内容1
1.2拍摄原因1
1.3拍摄方式1
第二章 作品内容详解23
2.1梳篦的由来2
2.2梳篦的发展2
2.3梳篦的用途2
2.4梳篦的制作23
第三章 资料补充45
3.1篦箕巷4
3.2踩点感受45
第四章 注意事项5
4.1拍摄方面5
4.2后期方面5
结束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第一章 作品综合阐述
1.1主要内容
江南有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我所要拍摄的毕业作品正是这之中的常州一绝常州梳篦。通过拍摄主要想将梳篦的由来、发展、用途、制作工序这几个主要方面展现出来,以让更多人了解梳篦。
1.2拍摄原因
通过简单的查询我们就能知道常州篦梳其制作技艺形成于魏晋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常州梳篦制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制作规模也超过历代。可见常州梳篦的历史深厚。而到了近现代,常州梳篦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会和博览会,荣获10余项金、银质奖章。可见常州梳篦在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国人的喜爱,更得到了国外人的认可。另外在对外交往中,常州梳篦还常作为国礼。通过这样简单的了解,我们可以总结出常州梳篦已不仅仅是一项历史深厚的技艺,更是一项独具民族代表性的民俗艺术。(民俗艺术,是指民间形成的非实用的、可供人们当做文化欣赏的各种技艺。主要包括像说唱一类的口头文艺、舞蹈、民间音乐和戏剧,以及像绘画、雕塑和雕刻等多种造型艺术形式。)[1]民俗艺术作为民族的精神园田,总是让人流连忘返,梦绕情牵。它源于生活,取法自然,质朴通俗,睿智精妙,始终彰显着入世乐生的情怀和求索创造的精神。孙发成
所以梳篦是值得被欣赏和剖析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并且作为年轻的一代常州人有延续其传承性的义务。这也是我想拍摄梳篦的原因。
1.3拍摄方式
毕业作品的拍摄是采用纪录片的方式,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也就是说真实的记录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或是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就是纪录片本身存在的意义。它保留了发生过的、存在过的一切的印记。我们所记录下来的内容不管是大事小事,等我们回望过去时总不至于空无一物。当然这所有的前提是真实性。所以在前期准备中花了些功夫。由于前期准备涉及到的资料较多,所以这方面也会讲的相对详细些。前期准备最主要就是两方面的内容查资料和踩点。查资料这方面,主要涉及到梳篦的历史背景、拍摄内容和整个片子的思路所有我会相对重点来讲。上面讲到我主要想在作品中展现常州梳篦的由来、发展、用途、制作工序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姑且按这个顺序来逐一讲讲。
第二章 作品内容详解
2.1梳篦的由来
梳篦的由来。首先要理清梳和篦,梳子齿距疏松一些,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密,用来筚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长寄生虫,使人焕发容光。梳篦,总称为栉,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据说原始社会,不管男女老少,都是披头散发的,他们在游牧耕植的生息繁衍过程中,逐步开化,慢慢地对披盖在面庞上的乱发和胡子感到不适,于是用手指撩撩抹抹,所以人的手就是原始的“栉具”。直至如今,人们在交谈中,还经常把手说成是“五指梳”。因此可以说,梳篦的起源乃是先民们为了便于劳动和美化生活的需要,它一开始就兼有日用和装饰两种功能。另外关于篦箕的传说也与其相似。相传春秋时期,陈七子为吏,因罪入狱。因狱中生活条件极差,陈七子头上生满虱子,奇痒无比。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揍后,发现毛竹板裂成了一条条篦片。陈七子将其整理扎压后,用其清除头上的灰垢和虱子。这就是最初的篦箕。可以看到篦箕的衍生一开始也是为了日用。这两则传说都很充分的印证了上面提及的孙发成先生的话“民俗文化,它源于生活,取法自然,质朴通俗,睿智精妙。”
2.2梳篦的发展
梳篦的发展。发展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梳篦发展成“宫梳名篦”乃至走出国。起初梳篦在封建统治时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因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对民间艺术百般贬低和压抑,所以梳篦起初只是底层劳动人民为谋生而制作的,后来随着制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梳篦的制作有了新的发展,得以送进宫廷。慈禧太后每日晨起也必命李莲英轮流用象牙梳、黄杨木梳梳头,而常州产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宫。常州梳篦因此享有“宫梳名篦”之称。
2.3梳篦的用途
梳篦的用途。将其作为日用与装饰已为大众所知。尤其唐宋女子与日本女子一度喜爱将其作为发饰。同时在古代,每每女子出嫁之时,母亲便会为期准备一对黄杨木梳,边为女儿梳发边念着不知从何时流传的梳头歌“月里婆娑树,天高难攀枝,手拿黄杨梳飞腾喜有时。”另外木梳还作为情人间寄托思念的信物,在影片《伊豆的舞女》相关片段中有所体现。
2.4梳篦的制作
梳篦的制作。这部分就要分开来讲,挑一些主要步骤、拍摄性强的步骤来讲。木梳的制作。一是选料,经过初选、切割、再次挑选,选出无病、无疤、质地完整结实的木材;二是打磨,这一步骤又称作磨面,去除木材表面的毛刺;三是开齿,根据木梳的造型选不同的模具用机器来玩成,过去这一步靠人工完成;四是人工梯方,这就进入了细加工的阶段,这其中要用到粗齿三角锉用于粗磨定型,细齿三角锉用于细磨,将齿尖又粗又钝的方形磨成又光又滑的圆形,这时普通的木梳便基本完成;五是打磨梳柄,根据木梳的形态在梳柄描绘出线条,用切割机械大概粗裁,线条外留出富余,打磨至木梳表面细腻光滑,没有任何毛刺即可;六是绘制涂案,分为毛笔彩绘与烙铁笔烙画。前者需要打底,通常由脸部开始,由上至下的绘画,后者是直接烙画,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这里就不细讲了;七是木梳上光,用清漆,放置24小时晾干,使颜色不易脱落。篦箕的制作。一是劈丝,选择合适的竹子劈成竹批;二是拗米,将竹批折成相同的宽度,将起始端与末端去掉;三是编楂,这是最复杂也最费工的一个步骤,将相同长度的竹批并列编排起来,为美观也会搭配不同颜色的竹批;四是胶合,在接洽处涂上白胶,两边扣上篦梁,篦梁根据贵贱分为木质、塑料盒象牙;五是斜凿,用刀具去掉固定竹批的竹条和棉线;六是汤口,即把方形齿尖打磨圆润;七是镶头,即修饰篦梁,打磨污垢;八是绘画,图案常采用传统的中国画为主题;九是刷一层清漆晾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