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的繁简之争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附件)【字数:12617】
摘 要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汉字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是始终顽强的维护着自己作为表意文字的个性,同时不断地为了适应被它记录的汉语而进行了内部的调整,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有着日益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体系。汉字的简化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因为汉字的简化,争议也随之而来。迄今为止,汉字的繁简之争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此本文将从汉字繁简之争的实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如何正确看待汉字繁简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三方面进行阐述,并从不同的角度剖析汉字繁简化的利弊。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汉字繁简之争的实质 2
1.1汉字简化的原因 2
1.2汉字繁简之争的主要观点 3
第二章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7
2.1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7
2.2汉字简化是文化传承的必然趋势 9
2.3正视汉字简化 9
第三章 正确看待汉字繁简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1
3.1汉字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11
3.2汉字繁简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 11
结语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引言
1909年,中华书局的创始人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建议整理汉字,主张简化,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1922年,国学大师钱玄同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被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划委员会通过。此案指出:“文字本是一种工具,工具应该以适用与否为优劣之标准。在这一时期由于我国的政治环境还不够稳定,社会过于动荡,所以相关的汉字简化研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而到了后期的新中国成立时期,千疮百孔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落后的文化教育成为国家复兴的重要环节。为了让中国多数文盲能够更快的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于是中国第一次真正的开始实施汉字简化政策。在中国真正的实行汉字简化之前,文字学家对于汉字简化的看法大都不成形,而在汉字真正简化之后,一大批文字学家对于汉字简化现象加以系统的阐述。?
当代诗人流沙河先生就在他的论著《正体字回家》中驳斥汉字简化的“无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蛮横”。在该论著中流沙河先生从音、形、意等方面剖析简化字的无理、荒诞与霸道,对四百五十多个常用简化字失据的解析,为我们阐述了恢复正体字的深厚文化理由。并且,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就曾在2009年的政治协商大会上提出,建议用10年时间逐批恢复繁体字,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上世纪的简化版汉字太过于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但是,于此相对的是周汝昌先生在他的文章《汉字繁简之思》中提到:人类文化现象,不拘是衣食住行,是思维感发,也必然是从简到繁,而绝不会是相反。语言文字,自然也不例外。郭沫若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中提到应该大力压缩通用汉字的数量,拟声词和外国的人名和地名可以用拼音写等等。除此之外,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丁启阵认为,在简化字通行近半个世纪的今天,简化字已经为大众所接受,在有了成熟的配套字库以及激光照排系统等的情况下,再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折腾,无疑是得不偿失。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更是明确的指出“对简体字提出责难,呼吁恢复繁体字,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同时,还有许多语言学家对于汉字的繁简化从自己的学术角度进行了论证。虽然他们的论点都有理有据,却也存在片面性,同时他们只就汉字繁简本身进行论证。?
时至今日,汉字的简化慢慢被人们所重视,汉字的形体变化给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的影响也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为此本人将从汉字繁简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影响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章 汉字繁简之争的实质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正是这种欲望推动着人类不断的活动与创造,而这活动与创造不外乎生产与生殖两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生殖已经不再局限于事物的获取和生命的延续,人类开始慢慢产生获取、传承知识的本能,于是文化的繁衍与延续变成了人类的欲望。文字正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一环,是一个民族是否进入文明阶段的衡量标志。自改革开放后,汉字简化在文学界掀起了一波波浪潮,有人支持汉字简化,也有人反对汉字简化。很多人都对汉字简化的利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汉字简化的“利”无外乎更有利于汉字的书写和传播,有利于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而汉字简化的“弊”更多是对汉字的字形结构的考虑,他们认为汉字简化后破坏了汉字原有的构型理据,使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但是他们并没有具体说明汉字繁简之争的实质是什么,也少有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解剖汉字繁简化的。所以本文将从汉字繁简化的实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等角度去研究汉字。同时通过对于汉字繁简化的过程的了解,我们可以一窥其利弊,了解汉字繁简之争的实质。
1.1汉字简化的原因
从汉字简化之初,人们对于汉字繁简化的争论就未停止过,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有人将汉字简化的原因忽视掉,一味地执着于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利弊。下面,我们就将探索一下汉字简化的原因。
1.1.1人类对工具的认知
人类对于任何一种工具的需求,首先都是它具有高效率的特点。所谓的高效率,即速度快和成本低。速度快就要求工具能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成本低则是在完成工作时,消耗少,省力气、省时间,当然也要会省财力。作为工具,只有符合这些条件才能被人类所接受。人们对文字也有同样的要求。我们在运用文字时既要求文字结构简单,笔画少,写起来快又省力;又要求文字在表达时能够更加简便,能够很好地分辨,不会混淆妨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所以作为书写工具的汉字,人们希望它越简单、易写易认越好,简化字也慢慢成为了人们心中较为合格的工具。
1.1.2历史遗留问题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汉字繁简之争的实质 2
1.1汉字简化的原因 2
1.2汉字繁简之争的主要观点 3
第二章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7
2.1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7
2.2汉字简化是文化传承的必然趋势 9
2.3正视汉字简化 9
第三章 正确看待汉字繁简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1
3.1汉字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11
3.2汉字繁简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 11
结语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引言
1909年,中华书局的创始人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建议整理汉字,主张简化,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1922年,国学大师钱玄同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被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划委员会通过。此案指出:“文字本是一种工具,工具应该以适用与否为优劣之标准。在这一时期由于我国的政治环境还不够稳定,社会过于动荡,所以相关的汉字简化研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而到了后期的新中国成立时期,千疮百孔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落后的文化教育成为国家复兴的重要环节。为了让中国多数文盲能够更快的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于是中国第一次真正的开始实施汉字简化政策。在中国真正的实行汉字简化之前,文字学家对于汉字简化的看法大都不成形,而在汉字真正简化之后,一大批文字学家对于汉字简化现象加以系统的阐述。?
当代诗人流沙河先生就在他的论著《正体字回家》中驳斥汉字简化的“无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蛮横”。在该论著中流沙河先生从音、形、意等方面剖析简化字的无理、荒诞与霸道,对四百五十多个常用简化字失据的解析,为我们阐述了恢复正体字的深厚文化理由。并且,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就曾在2009年的政治协商大会上提出,建议用10年时间逐批恢复繁体字,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上世纪的简化版汉字太过于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但是,于此相对的是周汝昌先生在他的文章《汉字繁简之思》中提到:人类文化现象,不拘是衣食住行,是思维感发,也必然是从简到繁,而绝不会是相反。语言文字,自然也不例外。郭沫若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中提到应该大力压缩通用汉字的数量,拟声词和外国的人名和地名可以用拼音写等等。除此之外,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丁启阵认为,在简化字通行近半个世纪的今天,简化字已经为大众所接受,在有了成熟的配套字库以及激光照排系统等的情况下,再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折腾,无疑是得不偿失。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更是明确的指出“对简体字提出责难,呼吁恢复繁体字,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同时,还有许多语言学家对于汉字的繁简化从自己的学术角度进行了论证。虽然他们的论点都有理有据,却也存在片面性,同时他们只就汉字繁简本身进行论证。?
时至今日,汉字的简化慢慢被人们所重视,汉字的形体变化给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的影响也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为此本人将从汉字繁简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影响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章 汉字繁简之争的实质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正是这种欲望推动着人类不断的活动与创造,而这活动与创造不外乎生产与生殖两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生殖已经不再局限于事物的获取和生命的延续,人类开始慢慢产生获取、传承知识的本能,于是文化的繁衍与延续变成了人类的欲望。文字正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一环,是一个民族是否进入文明阶段的衡量标志。自改革开放后,汉字简化在文学界掀起了一波波浪潮,有人支持汉字简化,也有人反对汉字简化。很多人都对汉字简化的利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汉字简化的“利”无外乎更有利于汉字的书写和传播,有利于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而汉字简化的“弊”更多是对汉字的字形结构的考虑,他们认为汉字简化后破坏了汉字原有的构型理据,使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但是他们并没有具体说明汉字繁简之争的实质是什么,也少有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解剖汉字繁简化的。所以本文将从汉字繁简化的实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等角度去研究汉字。同时通过对于汉字繁简化的过程的了解,我们可以一窥其利弊,了解汉字繁简之争的实质。
1.1汉字简化的原因
从汉字简化之初,人们对于汉字繁简化的争论就未停止过,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有人将汉字简化的原因忽视掉,一味地执着于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利弊。下面,我们就将探索一下汉字简化的原因。
1.1.1人类对工具的认知
人类对于任何一种工具的需求,首先都是它具有高效率的特点。所谓的高效率,即速度快和成本低。速度快就要求工具能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成本低则是在完成工作时,消耗少,省力气、省时间,当然也要会省财力。作为工具,只有符合这些条件才能被人类所接受。人们对文字也有同样的要求。我们在运用文字时既要求文字结构简单,笔画少,写起来快又省力;又要求文字在表达时能够更加简便,能够很好地分辨,不会混淆妨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所以作为书写工具的汉字,人们希望它越简单、易写易认越好,简化字也慢慢成为了人们心中较为合格的工具。
1.1.2历史遗留问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