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娱乐化现象
浅析新闻泛娱乐化现象
指导教师 汤天明 摘 要当今社会新闻传播呈现出一种泛娱乐化现象,导致新闻的娱乐性被无限放大,而本质性的元素反而被忽视,在新闻中很少得到体现。此现象直接导致了媒体权威形象的削弱,大众的趣味也趋向低俗化,甚至影响的许多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社会的健康绿色发展很不利。对新闻泛娱乐化的整治需要社会各方的合力,媒体需要严于律己,准确把握新闻制作的本质内容,一心一意做有价值的新闻,新闻法同样需要不断完善,维护新闻中各方的权利不受侵犯。这样新闻泛娱乐化的趋势才会得到有效抑制,使新闻重回健康发展轨道。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新闻泛娱乐化现象1
1.1新闻泛娱乐化现象的表现1
第二章 对新闻泛娱乐化现象的分析2
2.1泛娱乐化满足了谁?2
2.2对新闻 “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分析 2
2.3新闻泛娱乐化带来的问题4
2.3.1媒体难保职业操守 4
2.3.2媒体丧失权威形象 5
2.3.3大众趣味趋向低俗 6
第三章 如何使新闻回归健康 7
3.1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坚持真实性原则7
3.2加强新闻法完善7
3.3媒体内部管理应当加强 8
3.4以人为本发扬人性真善美 9
结语 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第一章 什么是新闻泛娱乐化现象
1.1新闻泛娱乐化的表现
新闻泛娱乐化简单的来说即在成就一篇新闻时过多地偏重于新闻的娱乐性,忽视其本质性和社会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偏离新闻本质。一篇文章肯定是有它的主要报道点的,这个点就要靠新闻人去把握,规范的新闻应当是紧跟新闻本身价值,发挥公告、警醒等功能,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新闻泛娱乐化现象中,却存在着大幅偏离其本质,为迎合社会潮流与读者阅读兴趣,忽视报道点转而去研究“卖点”。
其二、对新闻中的娱乐性元素进行片面报道、放大报道。在一篇新闻诞生的同时,多少会伴随着一些娱乐性的因素,媒体从而追踪放大,扩展其娱乐性,加以深入挖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最后导致原本应受关注与关心的方面被渐渐忽略。
其三、对于硬新闻与软新闻的偏重发生变化。媒体在发布新闻时,减少了对具有严肃性与社会性的新闻的重视,而更加致力于发表一些具有故事性的的暴力、情色、奇闻等。对于硬新闻只做简单公告,对软新闻反而源源不断地输出后续报道。
第二章 对新闻泛娱乐化现象的分析
2.1泛娱乐化满足了谁?
首先,新闻是为大众感官需求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逐渐增强。人们不再满足于等待,等待新闻的“下发”。因为人们正渐渐参与到新闻的互动中,从而逐渐影响的新闻的传播,人们活在这个社会中,说到底就是为了自身的快乐。在过去新闻的定义仿佛就是字正腔圆,端坐其位的播报事件,或是报亭每天清晨更新的印刷纸张。但是近几十年,有了网络,人们通过电脑与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看新闻,并且可以选择性地去观看,在各大新闻门户网站还可以在新闻之后跟帖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人们开始占主动地位,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支配新闻传播的作用。
青少年张扬的个性促使他们更加关注一些潮流新元素,最突出的便是明星效应,青少年通过关注模仿明星来改变自己的穿着打扮、吃穿用度、以及言行举止。同时也通过八卦明星的私事来充实自己与同龄人之间的“谈资”。所以,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出许多明星消息,包括普通娱乐新闻和花边新闻。1996年,广州的《羊城晚报》成为第一个把文化新闻版面换成“娱乐新闻版”,在此版面上刊登明星照片,扩展升级报道明星的绯闻事件,挖掘不为人知的最新消息,以此满足读者的需求,此后,越来越多的媒体增加“娱乐版面”,这些版面大都充满醒目的图片,第一时间吸引住读者眼球。内容更加集中,无非是名人的私生活与故意炒作的事件,包括艳史秘闻等等。
除了明星新闻,如今还有许多危害性更加严重的新闻充斥着人们对生活。如情色,暴力,犯罪等等。这些层出不穷的“危品”在不知不觉中残害了青少年,使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悄无声息地发生了改变。
而对于中年人来说,除了时事政治外,他们同样还对社会民生,街道小事及其关注。因此,一些具有故事性,趣味性的事件被挖掘报道,民生新闻开始趋向于如电视剧般的剧情,媒体同样发挥了其八卦精神,对芸芸大众的个人生活展开报道,甚至忽视了事件本身的道德指向,转而去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比如常发生的幼儿拐骗案,我们只能在案件发生当天的首发报道中看出其主旨是“拐骗”,而之后我们看到的后续报道中,会发现犯人的私人生活都被挖掘出来,甚至其家人的种种事迹。让人们的关注点从”拐骗幼儿“专向了犯人其人。他的工作史、情史等等都将被人们知晓。最终淡出人们的视线,大批类似新闻将会层出不穷,由”硬“至”软“地被人们知晓再淡忘。
然而新闻的泛娱乐化不仅仅满足了读者,同样满足了媒体。在这个数字媒体时代,市场经济日趋明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间接影响了我国新闻媒介体制的变动,新闻事业在其产生以来都是被定义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媒介的产业性质被社会接受,开始表现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信息产业两种特性。媒体想要在竞争中立足,收获更多利益,就必须深入了解市场,迎合市场了,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读者。这就使得许多媒体把新闻做的更加大众化,平民化,趣味化。从而达到既定的利益目标。
2.2对新闻“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分析
此前引起热议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实为一则假新闻。各大新闻媒体客户端争相转载,事实不禁让人有些错愕。
该事件起源于网络社区篱笆网一篇题为《有点想分手了。。。》的帖子。发帖人称,她不顾父母阻力来到江西农村男友家过年,看到了男友家的第一顿晚饭,决定分手回家。网帖首发时间为2月6日19时28分,发帖人“想说又说不出口”在网帖中写道:“楼主正宗上海人,88年,长相一般性,在外企做HR(注:人力资源管理)。爸爸国企已经退休,妈妈是学校老师,还有两年退休,家庭小康。谈了个朋友,有一年了,是外地的,人工作能力蛮强,卖相是我喜欢的那种,但是因为没有家底,估计近两年没法买房我也有点动摇了,尤其是今年,在男友的再三要求下,让我去他老家过年,我同意了。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这是今天到他家的第一顿晚饭。”发帖人晒出晚饭照片后跟帖称,“(我)下午到的,下了火车,转了一次车,还搭了类似拖拉机一样的车,颠得我晕车了,一看到这个饭菜我真的想吐了。比我想象的要差一百倍,我接受不了。现在肯定没法走,没交通工具了,我和他妹妹睡,明天一早我就走,已经和他说了,他说硬要走也不拦我,但是如果走了,就等于分手了,我说是的,然后他就出去了。”当天21时12分,发帖人称,“我已经打电话给爸爸了,他说让我堂哥开车来接我,估计六个小时能到。他(在)村上叫了辆私车,准备等下送我去市区,因为这边外地没来过的人来肯定找不到的。”
指导教师 汤天明 摘 要当今社会新闻传播呈现出一种泛娱乐化现象,导致新闻的娱乐性被无限放大,而本质性的元素反而被忽视,在新闻中很少得到体现。此现象直接导致了媒体权威形象的削弱,大众的趣味也趋向低俗化,甚至影响的许多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社会的健康绿色发展很不利。对新闻泛娱乐化的整治需要社会各方的合力,媒体需要严于律己,准确把握新闻制作的本质内容,一心一意做有价值的新闻,新闻法同样需要不断完善,维护新闻中各方的权利不受侵犯。这样新闻泛娱乐化的趋势才会得到有效抑制,使新闻重回健康发展轨道。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新闻泛娱乐化现象1
1.1新闻泛娱乐化现象的表现1
第二章 对新闻泛娱乐化现象的分析2
2.1泛娱乐化满足了谁?2
2.2对新闻 “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分析 2
2.3新闻泛娱乐化带来的问题4
2.3.1媒体难保职业操守 4
2.3.2媒体丧失权威形象 5
2.3.3大众趣味趋向低俗 6
第三章 如何使新闻回归健康 7
3.1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坚持真实性原则7
3.2加强新闻法完善7
3.3媒体内部管理应当加强 8
3.4以人为本发扬人性真善美 9
结语 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第一章 什么是新闻泛娱乐化现象
1.1新闻泛娱乐化的表现
新闻泛娱乐化简单的来说即在成就一篇新闻时过多地偏重于新闻的娱乐性,忽视其本质性和社会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偏离新闻本质。一篇文章肯定是有它的主要报道点的,这个点就要靠新闻人去把握,规范的新闻应当是紧跟新闻本身价值,发挥公告、警醒等功能,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新闻泛娱乐化现象中,却存在着大幅偏离其本质,为迎合社会潮流与读者阅读兴趣,忽视报道点转而去研究“卖点”。
其二、对新闻中的娱乐性元素进行片面报道、放大报道。在一篇新闻诞生的同时,多少会伴随着一些娱乐性的因素,媒体从而追踪放大,扩展其娱乐性,加以深入挖掘
,最后导致原本应受关注与关心的方面被渐渐忽略。
其三、对于硬新闻与软新闻的偏重发生变化。媒体在发布新闻时,减少了对具有严肃性与社会性的新闻的重视,而更加致力于发表一些具有故事性的的暴力、情色、奇闻等。对于硬新闻只做简单公告,对软新闻反而源源不断地输出后续报道。
第二章 对新闻泛娱乐化现象的分析
2.1泛娱乐化满足了谁?
首先,新闻是为大众感官需求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逐渐增强。人们不再满足于等待,等待新闻的“下发”。因为人们正渐渐参与到新闻的互动中,从而逐渐影响的新闻的传播,人们活在这个社会中,说到底就是为了自身的快乐。在过去新闻的定义仿佛就是字正腔圆,端坐其位的播报事件,或是报亭每天清晨更新的印刷纸张。但是近几十年,有了网络,人们通过电脑与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看新闻,并且可以选择性地去观看,在各大新闻门户网站还可以在新闻之后跟帖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人们开始占主动地位,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支配新闻传播的作用。
青少年张扬的个性促使他们更加关注一些潮流新元素,最突出的便是明星效应,青少年通过关注模仿明星来改变自己的穿着打扮、吃穿用度、以及言行举止。同时也通过八卦明星的私事来充实自己与同龄人之间的“谈资”。所以,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出许多明星消息,包括普通娱乐新闻和花边新闻。1996年,广州的《羊城晚报》成为第一个把文化新闻版面换成“娱乐新闻版”,在此版面上刊登明星照片,扩展升级报道明星的绯闻事件,挖掘不为人知的最新消息,以此满足读者的需求,此后,越来越多的媒体增加“娱乐版面”,这些版面大都充满醒目的图片,第一时间吸引住读者眼球。内容更加集中,无非是名人的私生活与故意炒作的事件,包括艳史秘闻等等。
除了明星新闻,如今还有许多危害性更加严重的新闻充斥着人们对生活。如情色,暴力,犯罪等等。这些层出不穷的“危品”在不知不觉中残害了青少年,使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悄无声息地发生了改变。
而对于中年人来说,除了时事政治外,他们同样还对社会民生,街道小事及其关注。因此,一些具有故事性,趣味性的事件被挖掘报道,民生新闻开始趋向于如电视剧般的剧情,媒体同样发挥了其八卦精神,对芸芸大众的个人生活展开报道,甚至忽视了事件本身的道德指向,转而去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比如常发生的幼儿拐骗案,我们只能在案件发生当天的首发报道中看出其主旨是“拐骗”,而之后我们看到的后续报道中,会发现犯人的私人生活都被挖掘出来,甚至其家人的种种事迹。让人们的关注点从”拐骗幼儿“专向了犯人其人。他的工作史、情史等等都将被人们知晓。最终淡出人们的视线,大批类似新闻将会层出不穷,由”硬“至”软“地被人们知晓再淡忘。
然而新闻的泛娱乐化不仅仅满足了读者,同样满足了媒体。在这个数字媒体时代,市场经济日趋明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间接影响了我国新闻媒介体制的变动,新闻事业在其产生以来都是被定义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媒介的产业性质被社会接受,开始表现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信息产业两种特性。媒体想要在竞争中立足,收获更多利益,就必须深入了解市场,迎合市场了,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读者。这就使得许多媒体把新闻做的更加大众化,平民化,趣味化。从而达到既定的利益目标。
2.2对新闻“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分析
此前引起热议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实为一则假新闻。各大新闻媒体客户端争相转载,事实不禁让人有些错愕。
该事件起源于网络社区篱笆网一篇题为《有点想分手了。。。》的帖子。发帖人称,她不顾父母阻力来到江西农村男友家过年,看到了男友家的第一顿晚饭,决定分手回家。网帖首发时间为2月6日19时28分,发帖人“想说又说不出口”在网帖中写道:“楼主正宗上海人,88年,长相一般性,在外企做HR(注:人力资源管理)。爸爸国企已经退休,妈妈是学校老师,还有两年退休,家庭小康。谈了个朋友,有一年了,是外地的,人工作能力蛮强,卖相是我喜欢的那种,但是因为没有家底,估计近两年没法买房我也有点动摇了,尤其是今年,在男友的再三要求下,让我去他老家过年,我同意了。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这是今天到他家的第一顿晚饭。”发帖人晒出晚饭照片后跟帖称,“(我)下午到的,下了火车,转了一次车,还搭了类似拖拉机一样的车,颠得我晕车了,一看到这个饭菜我真的想吐了。比我想象的要差一百倍,我接受不了。现在肯定没法走,没交通工具了,我和他妹妹睡,明天一早我就走,已经和他说了,他说硬要走也不拦我,但是如果走了,就等于分手了,我说是的,然后他就出去了。”当天21时12分,发帖人称,“我已经打电话给爸爸了,他说让我堂哥开车来接我,估计六个小时能到。他(在)村上叫了辆私车,准备等下送我去市区,因为这边外地没来过的人来肯定找不到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