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议程设置功能下的媒介事件(附件)【字数:10981】
摘 要本文阐述了“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与媒介事件的概念,研究了“议程设置”功能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改变与“媒介假事件”发生的原因、后果及现状,结合笔者在《现代快报》经历的“传媒假事件”实例---以大型天文陨石展等为代表,指出了媒介机构利用“议程设置”功能,违背新闻专业主义原则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通过制造“媒介假事件”谋取商业利润,剥夺消费者获取新闻与信息权利的行为。 本文由“传媒假事件”出发,引出当前媒体机构新闻专业主义原则衰退的问题,并围绕提出的该问题,尝试列出三点解决措施首先是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职业道德和专业规范;其次为加强受众媒介素养教育;最后则是加强受众媒介素养教育,以期重塑新闻专业主义,公正传媒“第四权力”。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Key words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1
1.3 研究方法及目标 3
第二章 传媒假事件 4
2.1 关于“媒介事件” 4
2.2 传媒假事件出现原因 4
2.3 传媒假事件现状 5
第三章 《现代快报》中“媒介假事件”实例 6
3.1 大型天文陨石展活动 6
3.2 “媒介假事件”造成的后果与影响 7
第四章 新闻专业主义的重塑 9
4.1 新闻专业主义的衰退 9
4.2 新闻专业主义的重塑 9
结束语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伴随着以个性化为特点的Web2.0技术的发展, 社会化媒体兴起,一定意义上消解了传媒“议程设置”的功能,拉斯韦尔提出的5个W即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大多有所消解。
首先,报道者和报道方式多元化,以往的媒介资源和报道权利皆垄断在媒体从业人员手中,人们获得的新闻与消息皆出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专业的传统媒介机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公民记者提供了发布新闻的渠道,微博、微信、贴吧等社交媒体成为了引爆新闻的舆论场,专业媒体机构的资源壁垒被打破,报道人员多元化也使得报道的信息更加的公正与客观。不同于以往的电话爆料,目前社交媒体可以独立完成一个新闻事件的“萌芽爆发反转解决沉淀”,更是可以反过来成为传统媒体的消息来源,近来众多事件如“天津爆炸”、“和颐酒店女生遇袭”“魏则西之死”、“山东毒疫苗”等等,都以社交媒体为第一源头,进而传统媒体深入调查,新老媒体互动配合共置议题。新媒体带来的改变不仅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使得手机现场直播成为可能,近来兴起的VR技术更是使观众在场感达到极致,观众虽不在场也可作为“目击者”存在。在丰富受众的三感之余,新媒体技术亦打破了时间限制,使得全天候不间断报道成为可能。如“天津爆炸案”中,人们很快便可以通过微博微信了解,而传统的媒体只能在隔日才能见到,且信息还不够完全正确,时间的延续往往也会造成新闻失真,新媒体便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
在这种大背景下,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的功能虽有所弱化但仍然强劲,传媒借力新媒体技术更进一步的放大了自身的“议程设置”功能。同时,人人拥有话语权的今天,注意力成为了最为稀缺的资源,拥有注意力者得天下,因而资本更愿投入金钱给传媒为自身进行造势。而本就具有经济属性的传媒方,出于追求资本的本能推动了媒介事件的频繁发生。
福柯的全景制敞式机制在新媒体环境下成为现实,传媒的壁垒被打破,垄断的资源优势也逐渐削弱,“二次售卖”的盈利机制已经愈发难以满足传媒的生存,于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传媒假事件”频繁的出现,侵犯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公正原则,以传媒最后的公信力进行垂死挣扎。因此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将从丹尼尔.布尔斯廷关于媒介事件的理解出发,结合在《现代快报》的一年实践经历,对传媒利用“议程设置”功能制造媒介假事件(以“大型天文陨石展”为代表)的原因、过程、后果分别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建议与措施,以期重塑新闻专业主义,唤醒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公正传媒的第四权力。
1.2 文献综述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英文表述为“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在1972年的《舆论季刊》上提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即传媒以头版头条与独家报道的形式提示受众,最重要的是什么“事件”。传媒通过“想什么”而非“如何想”来影响受众的认知。
在关于“媒介事件”的论述中,有学者从戴扬和卡茨的“媒介事件”意义出发,将“媒介事件”与“媒介仪式”、“重大新闻事件”加以比较,认为“媒介事件”与“媒介仪式”既有关联又相互区别,并阐明“媒介事件”与“重大新闻事件”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事件。有学者则以电视音乐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为例,研究媒介事件的构建与传播,通过媒介事件的构成要素分析《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原因所在,并探讨该媒介事件构建的价值与局限。有学者认为在新媒介环境下,传统意义上的媒介事件概念需要进行必要的扬弃创新,并在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冲突实践型媒介事件”的新概念,对媒介事件的理论进行补充。
有学者认为“传媒假事件归根结底是新闻策划异化的一种产物”,新闻的基本要义是保持客观中立,而传媒假事件的关键是媒体的主观参与太重,甚至于自导自演的生产新闻,“可以视为是媒体指责的越位”,并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相关对策。有学者指出“媒体在策划“传媒假事件”的过程中,制造了一种社会真实;而在对事件进行报道时,则又提供了一种有利于本媒体利益的媒介真实”,“媒介假事件”不同于完全意义上的假新闻,不是凭空想象、捏造的,但属于“制造”的事实,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规律。然而也有学者提出“新闻策划是主观能动性在新闻业务上的体现”,并不认同将所有的新闻策划都归入“传媒假事件”之说,认可以多维视角看待新闻策划,因为“奉献读者、服务社会与“成就自我”之间非但不矛盾而且应该是一致的。”有学者则开宗明义的指出“传媒假事件由最初的隐性宣传或公关的需要,逐渐演变为赚取注意力的卖点和迎合市场的策略,服务于媒体急功近利的诉求”,带有“表演”性质的媒介假事件不仅混淆了现实与真实的界限,也加剧了社会的不信任。有学者以实例指出“媒介假事件”中消息来源与报道者的重合是传媒的角色错位,并提出传媒在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博弈中,“遵循职业规范,是最合理的选择。”有学者认为媒体通过滥用自身的资源与媒介权力,将私人空间过度地公开,侵犯了私人的领域,扰乱了媒体社会职能的正常运行致使“私人生活丧失了隐秘性”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Key words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1
1.3 研究方法及目标 3
第二章 传媒假事件 4
2.1 关于“媒介事件” 4
2.2 传媒假事件出现原因 4
2.3 传媒假事件现状 5
第三章 《现代快报》中“媒介假事件”实例 6
3.1 大型天文陨石展活动 6
3.2 “媒介假事件”造成的后果与影响 7
第四章 新闻专业主义的重塑 9
4.1 新闻专业主义的衰退 9
4.2 新闻专业主义的重塑 9
结束语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伴随着以个性化为特点的Web2.0技术的发展, 社会化媒体兴起,一定意义上消解了传媒“议程设置”的功能,拉斯韦尔提出的5个W即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大多有所消解。
首先,报道者和报道方式多元化,以往的媒介资源和报道权利皆垄断在媒体从业人员手中,人们获得的新闻与消息皆出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专业的传统媒介机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公民记者提供了发布新闻的渠道,微博、微信、贴吧等社交媒体成为了引爆新闻的舆论场,专业媒体机构的资源壁垒被打破,报道人员多元化也使得报道的信息更加的公正与客观。不同于以往的电话爆料,目前社交媒体可以独立完成一个新闻事件的“萌芽爆发反转解决沉淀”,更是可以反过来成为传统媒体的消息来源,近来众多事件如“天津爆炸”、“和颐酒店女生遇袭”“魏则西之死”、“山东毒疫苗”等等,都以社交媒体为第一源头,进而传统媒体深入调查,新老媒体互动配合共置议题。新媒体带来的改变不仅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使得手机现场直播成为可能,近来兴起的VR技术更是使观众在场感达到极致,观众虽不在场也可作为“目击者”存在。在丰富受众的三感之余,新媒体技术亦打破了时间限制,使得全天候不间断报道成为可能。如“天津爆炸案”中,人们很快便可以通过微博微信了解,而传统的媒体只能在隔日才能见到,且信息还不够完全正确,时间的延续往往也会造成新闻失真,新媒体便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
在这种大背景下,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的功能虽有所弱化但仍然强劲,传媒借力新媒体技术更进一步的放大了自身的“议程设置”功能。同时,人人拥有话语权的今天,注意力成为了最为稀缺的资源,拥有注意力者得天下,因而资本更愿投入金钱给传媒为自身进行造势。而本就具有经济属性的传媒方,出于追求资本的本能推动了媒介事件的频繁发生。
福柯的全景制敞式机制在新媒体环境下成为现实,传媒的壁垒被打破,垄断的资源优势也逐渐削弱,“二次售卖”的盈利机制已经愈发难以满足传媒的生存,于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传媒假事件”频繁的出现,侵犯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公正原则,以传媒最后的公信力进行垂死挣扎。因此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将从丹尼尔.布尔斯廷关于媒介事件的理解出发,结合在《现代快报》的一年实践经历,对传媒利用“议程设置”功能制造媒介假事件(以“大型天文陨石展”为代表)的原因、过程、后果分别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建议与措施,以期重塑新闻专业主义,唤醒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公正传媒的第四权力。
1.2 文献综述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英文表述为“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在1972年的《舆论季刊》上提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即传媒以头版头条与独家报道的形式提示受众,最重要的是什么“事件”。传媒通过“想什么”而非“如何想”来影响受众的认知。
在关于“媒介事件”的论述中,有学者从戴扬和卡茨的“媒介事件”意义出发,将“媒介事件”与“媒介仪式”、“重大新闻事件”加以比较,认为“媒介事件”与“媒介仪式”既有关联又相互区别,并阐明“媒介事件”与“重大新闻事件”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事件。有学者则以电视音乐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为例,研究媒介事件的构建与传播,通过媒介事件的构成要素分析《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原因所在,并探讨该媒介事件构建的价值与局限。有学者认为在新媒介环境下,传统意义上的媒介事件概念需要进行必要的扬弃创新,并在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冲突实践型媒介事件”的新概念,对媒介事件的理论进行补充。
有学者认为“传媒假事件归根结底是新闻策划异化的一种产物”,新闻的基本要义是保持客观中立,而传媒假事件的关键是媒体的主观参与太重,甚至于自导自演的生产新闻,“可以视为是媒体指责的越位”,并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相关对策。有学者指出“媒体在策划“传媒假事件”的过程中,制造了一种社会真实;而在对事件进行报道时,则又提供了一种有利于本媒体利益的媒介真实”,“媒介假事件”不同于完全意义上的假新闻,不是凭空想象、捏造的,但属于“制造”的事实,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规律。然而也有学者提出“新闻策划是主观能动性在新闻业务上的体现”,并不认同将所有的新闻策划都归入“传媒假事件”之说,认可以多维视角看待新闻策划,因为“奉献读者、服务社会与“成就自我”之间非但不矛盾而且应该是一致的。”有学者则开宗明义的指出“传媒假事件由最初的隐性宣传或公关的需要,逐渐演变为赚取注意力的卖点和迎合市场的策略,服务于媒体急功近利的诉求”,带有“表演”性质的媒介假事件不仅混淆了现实与真实的界限,也加剧了社会的不信任。有学者以实例指出“媒介假事件”中消息来源与报道者的重合是传媒的角色错位,并提出传媒在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博弈中,“遵循职业规范,是最合理的选择。”有学者认为媒体通过滥用自身的资源与媒介权力,将私人空间过度地公开,侵犯了私人的领域,扰乱了媒体社会职能的正常运行致使“私人生活丧失了隐秘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