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青奥会报道特点探析
摘 要南京青年奥运会是一场国际性的大型赛事,而作为南京本地传统纸媒——《现代快报》,对其报道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现代快报》对南京青年奥运会的报道概况、报道特色、报道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入手,研究专栏的设计、新闻语言的表达风格、图片的运用等方面,对《现代快报》在南京青奥会报道上年轻多样的报道方式进行例举并探析,展现《现代快报》在对青奥会报道不仅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并且具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本文还从人文主义精神方面探析了《现代快报》在倾向性方面的特色,在版面设计上《现代快报》摆脱之前的简洁,使用青春活力的构图。本文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案例来论证《现代快报》对南京青奥会报道的特色。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1
1.1 青奥会研究的意义 1
1.2文献综述 1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现代快报》南京青奥会报道数据分析 3
2.1 样本采集与类目建构 3
2.1.1 样本界定 3
2.1.2 分析单位 3
2.1.3 报道特色栏目建构 3
2.2 数据分析 3
2.2.1 报道总量 3
2.2.2 报道专栏 4
2.2.3 新闻图片 4
2.2.4 消息来源 4
第三章 《现代快报》南京青奥会报道特色 6
3.1 新闻语言表达风格 6
3.2 专栏特色 6
3.3 报道形式特色 7
3.4 新闻图片特色 9
第四章 《现代快报》南京青奥会报道的风格特色 11
4.1 本土化风格 11
4.2 青春化风格 11
4.3 浓郁的人文精神 12
第五章 对《现代快报》南京青奥会报道的评析 14
5.1 《现代快报》南京青奥会报道的创新 14
5.2《现代快报》南京青奥会报道的瑕疵 14
5.2.1报道稿件的美中不足 14
5.2.2“金牌至上”原则的体现 15
结束语 16
致 谢 17
参考文献 1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第一章 绪 论
1.1 青奥会研究的意义
青奥会是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简称,青奥会成立于2007年,是一个以青年人为主体而举办的国际型赛事,是全球范围内青年人最高水平的综合体育赛事,每个参赛选手的年龄限制在14至18周岁,比赛项目大部分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相同,青奥会每四年一届,最长为12天。该运动的目的是聚集全世界具有天赋的青年运动员,以组织一项具有高度竞技水平的赛事。第一届于2010年在新加坡举办。2010年南京成功申请到第二届青奥会。并于2014年8月16日成功举办。《现代快报》从1999年10月12日创刊起,就创造过国内报业每天递增一万份的发行奇迹,被新闻界誉为中国报业的一匹黑马。目前,《现代快报》在南京地区的发行量超过40万份,是一份主打南京地区新闻的区域型报刊。因此,作为南京本地的媒体,报道好、传播好青奥会,对于成功举办青奥会,塑造南京形象、乃至国家形象均有重大意义。
此外,随着南京的经济和各方面实力的上升,南京将会举办越来越多的大型体育赛事,在南京青奥会之前,南京也举办了亚洲青年奥运会(简称亚青会),在亚青会的报道力度上是远不如青奥会的,所以作为对青奥会的报道,不论是新闻消息的写作的方式,还是图片的运用上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现代快报》都有着许多的经验,这也为以后赛事的报道起了借鉴作用。
1.2文献综述
青奥会是一项年轻的赛事,纸质媒体对其报道的篇目不多,所以对其报道的研究自然也就不多,研究《现代快报》在青奥会期间如何利用好东道主主场的优势来报道的;如何重现传统媒体的活力的;这都是我们在学习新闻学时应当关注的。中国已经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等多项大型体育竞技赛事,媒体对这些赛事的报道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大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数量不仅达到顶峰,而且报道都比较成熟,并且各大学者对北京奥运会报道的研究也达到一个高峰。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媒体在赛事报道上专业主义精神得到很大的提升。例如,《<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的比较——框架理论的视角》一文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民日报》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不再仅报道中国选手,也开始关注外国选手的赛况,彰显了中国媒体的国际化视角,同时树立了报道的理性基调,文中也提出了今后媒体需要改进的方面是要加大奥运会的深度报道等。
王芸在《<新民晚报>奥运报道研究——以19842008夏季奥运会为例》中指出,《新民晚报》作为上海地方媒体报道报道奥运会时,一本土化、贴近性为主要特色,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把报道的视线放到本地居民的生活中,得出“对于本地媒体来说本土化是很重要的”这一结论。
《框架分析南京青奥会筹备的纸媒报道——以南京本地报纸前期报道为例》一文中以《扬子晚报》和《南京日报》两家报纸在青奥会筹备期间的相关报道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在青奥会筹备期间的报道是多领域、全方位的,为青奥会期间报道的衔接做了良好的宣传。并且提出了由于受众面较小,所以在报道时应加强社会角色的责任感,挖掘探索前期准备阶段的新闻价值。
都市报与党报相比,在叙事、文风等方面有着更能吸引读者的优势,《<现代快报>南京青奥会报道叙事研究》一文中就从叙事内容、叙事形式、叙事策略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了《现代快报》南京青奥会报道的叙事技巧,另外也利用新闻事件中的人,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来凸显新闻报道的人情味,报道以与本地读者阅读风格相一致的叙事风格,通过这种叙事学来向人们传播青奥。
在当今时代发展中,图片作为媒介载体具有传播功能,是视觉传播媒介的一种,在新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14年南京青奥会图片传播研究》就以青奥会的图片为研究对象,从图片传播的机制、内容、效果等方面分析,认为体育赛事的图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表层来看是对体育赛事的报道,实则深层次来看,根据图片的不同选择蕴含着一些象征意味,也是运动员民族、国家形象的展现。
《青奥会和奥运会对大众传媒影响之比较》一文中从认为奥运会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可以从穿播方式和传播素材两大方面来看,促进了大众传媒的进一步发展。而青奥会作为新兴的比赛,大众传媒的竞争较小,所以报道时多采用年轻人的阅读风格,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为大众传媒体育赛事的报道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张矛矛在《新加坡青奥会新传媒集团报道分析》一文中指出,在2010年8月14日到26日期间,新加坡本地报纸《今日报》,在报道新加坡青奥会时紧扣“青”,与青奥会的理念一脉相承。并且运用大量的图片报道,开设专栏,通过深度报道,充分发挥纸质媒体独特优势。《今日报》在报道时,不仅注重本国的新闻,同时也具有国际视野。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目前,笔者发现,《现代快报》对青奥会的最早报道是2010年8月15日第A21版《首届青奥会 新加坡开幕》,对于第一届青奥会,《现代快报》报道并不多。这于《现代快报》的发行区域和发行定位有关。南京成功申请到青奥会举办城市后,《现代快报》于2010年2月12日,南京申奥成功第二天,在F12和F13版两个整版上刊登了《青奥 南京赢了5票 主办权落入怀抱》一文来分析介绍南京申奥成功的原因以及由于青奥4年后南京的变化,报道主要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在新闻中运用了4幅图片,重现申奥成功的喜悦。本文重点研究南京青奥会举办期间,即2014年8月16日至2014年8月28日共13期,《现代快报》的报道特色。研究方法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1
1.1 青奥会研究的意义 1
1.2文献综述 1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现代快报》南京青奥会报道数据分析 3
2.1 样本采集与类目建构 3
2.1.1 样本界定 3
2.1.2 分析单位 3
2.1.3 报道特色栏目建构 3
2.2 数据分析 3
2.2.1 报道总量 3
2.2.2 报道专栏 4
2.2.3 新闻图片 4
2.2.4 消息来源 4
第三章 《现代快报》南京青奥会报道特色 6
3.1 新闻语言表达风格 6
3.2 专栏特色 6
3.3 报道形式特色 7
3.4 新闻图片特色 9
第四章 《现代快报》南京青奥会报道的风格特色 11
4.1 本土化风格 11
4.2 青春化风格 11
4.3 浓郁的人文精神 12
第五章 对《现代快报》南京青奥会报道的评析 14
5.1 《现代快报》南京青奥会报道的创新 14
5.2《现代快报》南京青奥会报道的瑕疵 14
5.2.1报道稿件的美中不足 14
5.2.2“金牌至上”原则的体现 15
结束语 16
致 谢 17
参考文献 1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第一章 绪 论
1.1 青奥会研究的意义
青奥会是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简称,青奥会成立于2007年,是一个以青年人为主体而举办的国际型赛事,是全球范围内青年人最高水平的综合体育赛事,每个参赛选手的年龄限制在14至18周岁,比赛项目大部分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相同,青奥会每四年一届,最长为12天。该运动的目的是聚集全世界具有天赋的青年运动员,以组织一项具有高度竞技水平的赛事。第一届于2010年在新加坡举办。2010年南京成功申请到第二届青奥会。并于2014年8月16日成功举办。《现代快报》从1999年10月12日创刊起,就创造过国内报业每天递增一万份的发行奇迹,被新闻界誉为中国报业的一匹黑马。目前,《现代快报》在南京地区的发行量超过40万份,是一份主打南京地区新闻的区域型报刊。因此,作为南京本地的媒体,报道好、传播好青奥会,对于成功举办青奥会,塑造南京形象、乃至国家形象均有重大意义。
此外,随着南京的经济和各方面实力的上升,南京将会举办越来越多的大型体育赛事,在南京青奥会之前,南京也举办了亚洲青年奥运会(简称亚青会),在亚青会的报道力度上是远不如青奥会的,所以作为对青奥会的报道,不论是新闻消息的写作的方式,还是图片的运用上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现代快报》都有着许多的经验,这也为以后赛事的报道起了借鉴作用。
1.2文献综述
青奥会是一项年轻的赛事,纸质媒体对其报道的篇目不多,所以对其报道的研究自然也就不多,研究《现代快报》在青奥会期间如何利用好东道主主场的优势来报道的;如何重现传统媒体的活力的;这都是我们在学习新闻学时应当关注的。中国已经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等多项大型体育竞技赛事,媒体对这些赛事的报道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大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数量不仅达到顶峰,而且报道都比较成熟,并且各大学者对北京奥运会报道的研究也达到一个高峰。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媒体在赛事报道上专业主义精神得到很大的提升。例如,《<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的比较——框架理论的视角》一文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民日报》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不再仅报道中国选手,也开始关注外国选手的赛况,彰显了中国媒体的国际化视角,同时树立了报道的理性基调,文中也提出了今后媒体需要改进的方面是要加大奥运会的深度报道等。
王芸在《<新民晚报>奥运报道研究——以19842008夏季奥运会为例》中指出,《新民晚报》作为上海地方媒体报道报道奥运会时,一本土化、贴近性为主要特色,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把报道的视线放到本地居民的生活中,得出“对于本地媒体来说本土化是很重要的”这一结论。
《框架分析南京青奥会筹备的纸媒报道——以南京本地报纸前期报道为例》一文中以《扬子晚报》和《南京日报》两家报纸在青奥会筹备期间的相关报道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在青奥会筹备期间的报道是多领域、全方位的,为青奥会期间报道的衔接做了良好的宣传。并且提出了由于受众面较小,所以在报道时应加强社会角色的责任感,挖掘探索前期准备阶段的新闻价值。
都市报与党报相比,在叙事、文风等方面有着更能吸引读者的优势,《<现代快报>南京青奥会报道叙事研究》一文中就从叙事内容、叙事形式、叙事策略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了《现代快报》南京青奥会报道的叙事技巧,另外也利用新闻事件中的人,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来凸显新闻报道的人情味,报道以与本地读者阅读风格相一致的叙事风格,通过这种叙事学来向人们传播青奥。
在当今时代发展中,图片作为媒介载体具有传播功能,是视觉传播媒介的一种,在新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14年南京青奥会图片传播研究》就以青奥会的图片为研究对象,从图片传播的机制、内容、效果等方面分析,认为体育赛事的图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表层来看是对体育赛事的报道,实则深层次来看,根据图片的不同选择蕴含着一些象征意味,也是运动员民族、国家形象的展现。
《青奥会和奥运会对大众传媒影响之比较》一文中从认为奥运会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可以从穿播方式和传播素材两大方面来看,促进了大众传媒的进一步发展。而青奥会作为新兴的比赛,大众传媒的竞争较小,所以报道时多采用年轻人的阅读风格,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为大众传媒体育赛事的报道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张矛矛在《新加坡青奥会新传媒集团报道分析》一文中指出,在2010年8月14日到26日期间,新加坡本地报纸《今日报》,在报道新加坡青奥会时紧扣“青”,与青奥会的理念一脉相承。并且运用大量的图片报道,开设专栏,通过深度报道,充分发挥纸质媒体独特优势。《今日报》在报道时,不仅注重本国的新闻,同时也具有国际视野。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目前,笔者发现,《现代快报》对青奥会的最早报道是2010年8月15日第A21版《首届青奥会 新加坡开幕》,对于第一届青奥会,《现代快报》报道并不多。这于《现代快报》的发行区域和发行定位有关。南京成功申请到青奥会举办城市后,《现代快报》于2010年2月12日,南京申奥成功第二天,在F12和F13版两个整版上刊登了《青奥 南京赢了5票 主办权落入怀抱》一文来分析介绍南京申奥成功的原因以及由于青奥4年后南京的变化,报道主要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在新闻中运用了4幅图片,重现申奥成功的喜悦。本文重点研究南京青奥会举办期间,即2014年8月16日至2014年8月28日共13期,《现代快报》的报道特色。研究方法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