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教学研究(附件)【字数:9301】

摘 要本研究以鲁迅作品的语文教学价值为切入点来展开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教材分析法,对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新课标教材鲁迅作品的编选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发现鲁迅作品蕴含丰富的语文知识价值、思想价值和精神价值,是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绝佳材料;新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编选也取得很大进步,呈现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鲁迅作品的现实价值,力求实现文本解读的多元性等特点。然而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课堂教学僵化,教师素养欠缺,学生远离鲁迅现象等,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课堂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课堂的教学策略,加强对鲁迅作品的课外学习来拉近学生和鲁迅之间的距离。
目 录
绪论1
1.5选题背景1
1.2研究意义1
1.3研究思路和方法1
第二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概述3
2.1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编选情况3
2.2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价值3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学存在问题5
3.1课堂教学僵化5
3.2教师素养欠缺6
3.3学生远离鲁迅6
第四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学对策研究7
4.1转变课堂教学模式7
4.2转变教师课堂教学策略8
4.3加强对鲁迅作品的课外学习8
结束语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思想解放的先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无庸置疑。鲁迅成名之初,其作品《故乡》、《风波》、《社戏》等就开始被当时各个版本的国文教材和课外阅读文选收录。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版本初、高中语文教材共收录鲁迅作品四十余篇,数量居古今中外作家之首。近年来,在各种刊物和网站所举行的最有影响二十世纪作家、作品评选中,鲁迅及其作品常位居榜首。由此可见,鲁迅作品的阅读价值是经受了历史考验,也为当今读者所认同。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国人认识鲁迅的起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是国人理解鲁迅的主要渠道,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让学生走近鲁迅、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解鲁迅,从中汲取语文知识和精神养料的重任,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
1.2研究意义
鲁迅作品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学者们已经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历史演变、鲁迅作品的中学教学现状和对策方面做出了许多研究,但是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鲁迅作品教学价值、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编选、鲁迅作品的教学现状进行研究的还较少。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鲁迅作品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笔者在对比、总结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次将目光投向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从新课程角度,重估鲁迅作品教学价值,梳理新课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编选,反思鲁迅作品的教学现状并提出对策。这是新课程背景下鲁迅作品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教材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首先,本研究将以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沪教版四个版本新课标教材为例,对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编选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然后,本研究将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学生对教材选文的喜爱程度以及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困难所在;运用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教师教学鲁迅作品的情况进行了解,掌握教师阅读和理解鲁迅作品的情况、教师教学鲁迅作品时的内容选择和方法选择,并结合新课程理念对鲁迅作品初中教学现状进行总结和反思。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建议,提出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一些针对性对策。
第二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概述
2.1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编选情况
通过学习鲁迅作品使学生学会更好地作文,更好地做人,这是我们在卷帙浩繁中选择鲁迅的初衷,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因种种因素而有所偏离,但令人欣慰的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努力朝着这个方向迈进。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育逐步摆脱政治因素,开始了向文本、文学,向“人”自身的回归。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材编制的规范化、多样化、现代生活化、人文与科学统一、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并重等要求。在新课程理念和“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语文教材的编写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鲁迅作品的编选与解读也大为改观。 据统计,被新教材编选的鲁迅作品共 11 篇,其中人教版六册书共编选鲁迅作品 8 篇,是编选数量最多,也是编选比例最高的,其余版本维持在6篇左右,与人教版数量基本接近。从选篇内容上看,几个版本所选鲁迅作品高度重合,这意味着四个版本对鲁迅作品入选教材的价值意义认同是接近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社戏》、《故乡》等适合初中生学习的经典篇目基本都得到保留,这些作品建国前就频繁出现在教材中,建国后也从未离开过语文教材,又同时被新教材选入,其经典性与时代性毋庸置疑。新增的《鲁迅自传》等篇目也比较恰当,有助于广大师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同时除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几个版本不约而同的舍弃了战斗性较强的杂文,将更具文学性、趣味性与审美性的散文和小说选入教材,体现了新课标“教科书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要求。
2.2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学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也是通过语言的掌握进行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对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语文课程又具有鲜明的人文性,须通过文学熏陶和审美教育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精神品质和文化修养,以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因而入选教材的作品必须文质兼美,具备丰富的知识性和人文性,既能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供范本,也能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支撑。鲁迅作品的语文知识价值首先体现在文体上。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学巨匠,鲁迅的文学创作涵盖了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多种文体,且都有很高的建树。他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他的小说选材独到,主题深刻,创造了阿 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多个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在叙述角度和结构模式方面也多有创新。他开创了杂文这一自由灵活,极具批判性的文体,他创作的杂文包含了中国政治、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可谓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集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既有生动的叙述又饱含明朗纯真的情味。散文诗集《野草》则充满象征主义色彩,以其诗化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鲁迅。由此可见鲁迅在各种文体的创作中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学习鲁迅不同文体的作品,既可以增加学生对鲁迅创作风格的了解,也能使学生了解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不同之处,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3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