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操形象的历史演变(附件)【字数:9037】

摘 要 曹操的艺术形象自东汉末年至今都一直存在着争议,他的才学和相关手段无疑是那个时代拔尖的,其诗歌与行事风格更是被后世的文人政客学习模仿。但同时他的负面材料也使他被人诟病。这种矛盾性,使得很多人对曹操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在不同人的眼里曹操都是不一样的。本文主要围绕《世说新语》、《资治通鉴》、《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的描写来探究曹操形象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演变。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三国志》——起源 3
第二章 《世说新语》——抒贬曹之思 4
2.1贬曹之实及影响 4
2.2贬曹之因 5
第三章 《资治通鉴》——扬尊曹之想 6
3.1尊曹之实与影响 6
3.2尊曹之因 7
第四章 《三国演义》——合前人之言,成自家之语 9
4.1继承与发展 9
4.2改变之因 10
结语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引言
《易中天品三国》一文中,易中天教授通过研究曹操的人格来看待曹操的人物形象,并且通过例证法认为历史上的曹操如果真如史书上描写的话就如人格分裂、精神错乱的人一样。连正常生活都无法实现,又如何完成霸业呢?所以易中天教授认为史书上所记载的曹操具有很严重的悖论。而受其启发,本文将其分为两种形象,一种是正史中记载的“历史形象”,另一种是文学作品中的“文艺形象”,本文所选取的书籍恰好与之不谋而合。
曹操虽然作为东汉末年时期贡献最大,才情最高的人,但是其受各时代各人的评价却不尽相同。虽然《三国志》中曹操的形象被褒扬到了极致,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成的《魏书》中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却将曹操的负面可谓刻画到极致。而同时期的《世说新语》一书由于其文言志人小说集,虽然书中有些言论是采取自民间传闻等,不尽符合史实,但是仍旧有很多取材自前人的著书,故而本文将之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典型来探讨。编者刘义庆在书中记述了很多的故事都具备贬曹的雏形,并且这些故事也同时影响到后世的著作。造成贬曹思想的雏形的形成与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社会情况是分不开关系的。
时间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转到北宋时期,成书于该时期的《资治通鉴》却一反《世说新语》中的基调,对曹操的形象描写的不可谓不高。司马光在书中总评其:“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 将曹操雄主,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等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司马光所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正史,与《世说新语》在体材上就有不同,但是因为其曹操形象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三国志》中的形象,且北宋时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距甚远,两宋时期的曹操形象的变化也更能讨论其历史形象的演变,所以本文选取《资治通鉴》作为对比的材料。
最后来到明清时期,所选取的《三国演义》是一本演义类小说,与之前两本书可以说是大相径庭,如果说前两本书是为了供上层读书人的阅读书籍,那么《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下层读书人的产物了。其诚如章学诚所说虽七分实,三分假,还刻画出了后世称之为“奸绝”的曹操的形象,但是有关曹操的褒贬事件却都存在于书中,不相伯仲,实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我们可以说作者罗贯中于书中表现其拥刘贬曹的思想,但我们也能感受到其不一样的色彩,这里的曹操是敢爱敢恨,有缺点也有优点。罗贯中吸收了前人的思想,炮制出自己的东西,而曹操形象也因《三国演义》的盛行,争议性持续发酵并一直延续至今,最终化为一种文化符号。
三本书因为其体材,受众,时代性等等差异,实则不能作为完美的对比来阐述的,但是这三本书或多或少都承接《三国志》中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同源。故将这三本书进行对比讨论,并且本文只能从浅显的角度来探究曹操形象的历史演变。虽不能完美,但也尽可能做到对曹操在不同历史时期形象演变的探究。
第一章 《三国志》——起源
《三国志》成书于西晋时期,距离三国时期最近,并且编者陈寿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严格秉承着史学家的道德品质,没有在书中加入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故该书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对公正严谨的,其精简干练的叙述方式,将三国时期所发生的事件简明扼要的表述出来,可以说后来书写三国时期的书籍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陈寿不偏不倚的叙述。而裴松之为《三国志》中曹操作评“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可以说是对曹操的形象做到了完美的评价,但仅仅因为曹操的逝世,曹魏的正统地位被颠覆,创立曹魏政权的曹操被丑化,而陈寿也因此受到了批判。这不得不说是种讽刺。
即使是贬曹的《世说新语》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这种叙述方式,当然《世说新语》没有那么的正统性,但是作为接连《三国志》后最近的一本书,可以说该书从故事方面对比了《三国志》,沿袭了《三国志》。而《资治通鉴》一书在后文就已提到其主格调与《三国志》相符合,编者司马光更是极其推崇陈寿的《三国志》,非常敬佩曹操。最后的《三国演义》实则脱胎于《三国志》,可以说是其演义版,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所以《三国志》说是一切的起源,是后世关于曹操形象演变的起源。
陈寿的《三国志》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在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取材精审,具有极高的信史价值。
第二章 《世说新语》——抒贬曹之思
2.1贬曹之实及其影响
纵观现存的《世说新语》全书,编者刘义庆在书中共编入有关曹操的故事一十七则。其中具有褒扬之义的只有两则,仅仅在《言语.8》、《夙惠.2》中对曹操的正面形象作出了描写,《言语.8》中的惭愧、《夙惠.2》中的人情味的确是真实存在的。但这并不能说《世说新语》是在赞扬曹操,相反书中明贬曹操的篇目多达七则,其中《假谲》刻画了五则,《忿狷》与《惑溺》各占一则,所刻画的曹操虽然其所做之事有一定的正面性,但仍旧刻画出曹操的好色、多疑、欺骗、市井无赖等形象。曹操反面形象自此已颇具雏形,明贬曹操之实已跃然于纸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15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