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象席地而坐的符号学解读(附件)

摘 要2018年上映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在第55届台北金马影展中获得了最佳剧情片,这部时长长达230分钟的影片,打破了一般的电影模式,展现出与其它电影所不具有的特质,例如在人物交集的安排、镜头的运用等等方面。本文将运用符号学以及电影符号学对电影《大象席地而坐》的深层意蕴进行剖析,主要从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两大方面入手,仔细分析了其中的人物、场景、道具、镜头以及台词、音乐等符号细节,旨在通过对这些符号的研究,对电影《大象席地而坐》的整体结构、节奏以及深层意义进行把握。
目 录
一、 前言 4
(一) 研究背景 4
(二) 研究意义 4
(三) 研究方法 4
二、电影与符号学 5
(一) 符号学对电影理论的推动 5
(二) 电影符号学基本理论 5
三、《大象席地而坐》的文本符号 5
(一) 《大象席地而坐》的前身 5
(二) 电影的基本情节 6
四、《大象席地而坐》的电影符号系统解读 8
(一) 电影的符号类型 8
(二) 视觉符号系统 8
1.人物符号:青年、中年、老年 8
(1)青年——韦布、黄龄、于城 8
(2)中年——教导主任、王金女婿 9
(3)老年——王金 9
2.场景符号:家庭、学校、火车站 10
3.道具符号:台球杆、棒球棍 10
4.镜头符号:长镜头、虚焦镜头、特写镜头 11
(三)听觉符号系统 11
1.台词符号 11
2.音乐符号 12
(四)总“意指”——大象 12
五、 《大象席地而坐》电影符号系统的深层寓意 12
结 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前言
(一)研究背景
《大象席地而坐》是在2018年上映的一部影片,是胡波导演第一部长篇电影也是他最后一部影片。在这部长达230分钟的电影,以类似纪实的长镜头,在低调的影调中展现了一个华北小城里老中青三辈人的生活状态。片中人物矛盾各异,但在影片后半段均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个共同的动机而趋于一种和解的状态,其动机就是去满洲里看大象。大象对于在这里一边辛苦经营一边勉强生活的人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然而,却能够成为片中四个边缘人的救赎,显然,大象作为一个符号,再不仅仅是一个普遍意义的“能指”,而是一种全新的“所指”。影片中其他的符号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它们被赋予了一种独立的价值,独立于以往被赋予的任何意义,通过组合在此片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来阐释理想之境又或者人最终价值取向。研究分析《大象席地而坐》中“大象”以及其他被赋予意义的电影符号,以更好地了解这部影片。
《大象席地而坐》自第68届柏林电影节上映以后,吸引了众多目光,但是从目前中国知网的论文情况来看,尚未有对该影片的分析,因此还缺少系统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以符号学分析影片的论文在知网中有许多,他们一般通过分析影片中的具体符号来研究影片的符号系统,如论文《贾樟柯现实主义电影<站台>符号学分析》这一篇,它主要通过对空间符号、交通工具符号和音乐符号的研究来分析《站台》中的电影符号语言。而像《大象席地而坐》这种以长镜头为主,不注重情节的“诗电影”,国内出现的较少,对这类电影的研究也甚少。
以《大象席地而坐》为代表的文艺电影,具有不同于以往商业电影的特点,表现出电影的诗化,显示了诗电影的雏形。
(二)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大象席地而坐》可以扩宽符号学中的“意指作用”、“能指”和“所指”者三个紧密相联的概念以及符号学的研究领域,有利于相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研究《大象席地而坐》具有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大象席地而坐》是一部不同于商业电影的作品,它打破了观众的审美习惯,以电影符号的运用以及反情节化的展开为国内电影开阔了新的领域,研究其可为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借鉴意义,使中国电影更好地更快地走向世界。
(三)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是本文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通过查阅期刊、文书档案、书籍、报纸,互联网的收集和整理有关电影符号学及《大象席地而坐》的资料文献,确定自己的研究思路。其次还将采用文本研究法,通过对《大象席地而坐》这部电影的文本本身的内容,以及构成文本的符号来研究这部电影作为一个艺术符号的整体的特点,以及其人物、道具等符号所体现出来的个体的特点,并将对整个文本进行结构上的划分,从而更细致的解读电影。
二、电影与符号学
(一)符号学对电影理论的推动
符号学自19世纪末创说以来,在否定与论证中,其发展一共经历了四种模式[12]。第一种是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模式,这一模式以语言学为理论框架,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实际是语言符号学,这使得符号学难以扩展到其他的领域。七八十年代符号学开始摆脱语言学模式,出现了第二种模式,即皮尔斯模式,他提出了符号与意义之间有“根据性”、符号的复合三分法,这使得符号的解释可成为表意的起点,意义得以延伸。从这一模式开始,包括其后的卡西尔模式和巴赫金模式,符号学的发展表现出向各个学科融合的姿态。发展到今天,符号学作为当代文化研究的四大支柱理论之一,与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心理分析和现象学—存在主义—阐释学对当代文化研究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尤其和其他学派融合以及广泛应用于具体领域方面展现出极大的包容性,例如广告符号学、电影符号学等等。
“电影本质上是一种具体的艺术,是将具体事物变成符号(或表意系统)的艺术”[4],而符号学作为研究意义活动的学说,无疑是最适合阐释电影表意系统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70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