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视角看韩国造星机制及存在问题以infinite为例(附件)【字数:13590】

摘 要韩国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历史和文化。随着现代大众传媒和新媒体的快续发展,韩国文化已悄然蔓延到中国。在大众传播的时代,控制着传媒环境的媒体掌握了大众媒介的传播渠道、占领了人们的大部分视线。在提到韩流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各种南韩明星,而韩国明星作为韩流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不断强烈影响亚洲及其他地区。以韩国明星作为重点探索韩国造星机制和发展十分重要。由于文化传播和大众审美上的相似性,韩国明星让中国大众能够更加容易的关注和接受。我国虽有众多娱乐公司但所制造出来的明星影响力却不及韩国,本文就通过传播学角度探究韩国明星制造手法以及优势并指出它的问题之处,并且希望能够为我国的明星发展和明星制造业的发展提出意见。
Key words:"Korean" spread;Starry technique;Create star problem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缘起 1
1.2文献综述 1
1.2.1国外综述 1
1.2.2国内综述 1
1.3研究内容、难点与方法 2
1.3.1研究内容 2
1.3.2研究难点 2
1.3.3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韩国造星机制概述 3
2.1 韩国选星的方式与类型 3
2.1.1 选取潜在明星的方式 3
2.1.2 潜在明星的类型 4
2.2 韩国明星的包装流程 4
2.2.1 明确定位 4
2.2.2 媒介传播 5
2.2.3 充实才能 5
第三章 韩国明星从无名到流行的传播策略 7
3.1 通过媒体增加人气 7
3.1.1 运用传统媒体宣传 7
3.1.2 运用新兴媒体宣传 7
3.2 扩大并巩固受众人群 7
3.2.1 参加各种打歌舞台 7
3.2.2 举办演唱会 8
3.2.3粉丝见面会 8
第四章 对韩国明星传播热度下降的思考 9
4.1 造星方式的问题 9
4.1.1 明星普遍低龄化 9
4.1.2 “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水线”型明星商品化 9
4.2 人气的不可持续性 9
4.2.1 传播者曝光率降低 9
4.2.2 受众群体目光转移 10
4.3 传播者自身的问题 10
4.3.1 公司转移培养对象 10
4.3.2 明星自身的原因 10
第五章 韩国造星机制对我国艺人培养的启示 12
5.1 形成自身特色造星机制 12
5.2 注重传播累积粉丝经济 12
5.3 丰富传播内容整体风格 12
5.4 善用传播媒介长期发展 13
结束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缘起
我对韩国明星造星手法的研究主要是源于自己对此有浓厚的兴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的流行歌曲、影视作品等向中国席卷而来,中国媒体将其称之为“韩流”。在韩语中,也有与汉语“韩流”两字对应的音译字汇,表达力极强的中国文字所创造的“韩流”一词,成了韩国人用来宣传本国文化的一个概念。“韩流”这个词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晓,而“韩流”文化也压倒了同时在中国的所有境外文化,毫无疑问的成为一种潮流,都在悄无声息的影响着中国民众生活,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又加上传播媒介的加速作用,韩流明星成为了韩国文化打入中国的主力军。大部分中国人认识韩国首先是从认识韩国明星开始的。甚至某些80、90后认为韩国明星就是韩国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对韩国造星机制手法的研究,了解其具体方法也是为我国明星制造的一种借鉴。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综述
科尔多瓦在《明星制的起源》一文中提到,许多有关明星现象的论著和绝大多数通俗文章都只以明星的个例为分析的基础。个人的超凡魅力、美、特异才能等品质以及幸运成了明星的决定因素。与此对立的观点则认为明星是被称作明星制的那样一个庞大机制的结果和产物。
萨姆瓦在《跨文化传播》中提到,感知是社会一文化因素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感知的相似性,使得同意文化内共享意义成为可能。在文化传播中,传播双方有相似的体验和共同的观念,这些都有效的促进文化传播的发展。信息源和接受者来自不同的文化,他们受到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影响,文化的认同感就成为文化传播中最大的障碍因素。中国与韩国的文化差异较小,因此交流的障碍和共同的意义空间就增大,这些让我国的观众可以更好的受到韩国明星的感染。
约翰费斯克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词典》中给出的明星定义是“由于在银幕与其他媒介上的公开表演而出名,并被视为各种文化群体之内与之间重要象征的个体。明星属于现代的、世俗的肖像,是公众从其舞台与银幕之上与之外的虚构外貌与表演中产生的种种理想与价值的化身”。从传统的明星职业范畴对明星加以界定,明星首先是一个表演者,这个表演者是存在于特定的媒体中的。
1.2.2国内综述
李世军和吴娴在《韩国文化的崛起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提到,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与韩国相比,我国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弱点是十分明显的。我国至今没有明晰的文化产业定义,市场经济体系尚未成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仍很薄弱。在我国,政府指导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职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文化市场方面的多头管理还比较严重。政府应当采取法律及行政的手段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在扩大市场准入、制定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培育市场体系、促进市场竞争、引导市场消费、优化市场环境等方面不断完善。
何新在《全球化语境下的“韩流”音乐》一文中提到,“韩流”音乐作为一种独有的文化样态席卷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其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文化内容与创作方式、国家在场与运行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强大的经济波和文化效应,这些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虽然后来由于其过分依靠包装且模仿过度,加之韩国对流行音乐投入减少和黑幕频现等不良状况的出现造成了“韩流”音乐的逐渐枯萎,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反思与借鉴,尤其是中国民族音乐应该通过对“韩流”现象的反思,积极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并最终走向世界。
蓝萃在《文化的冲突与认同——“韩流”背后的跨文化意蕴》一文中提到,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强调人本、重视和谐和尊重历史、文化的社会,人们的心理需求正在朝着传统靠拢。韩国在不断地根据时代的发展,把传统文化一点一点地累积起来,并不断调整坐标,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因为他们知道在世界化的时代,如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为依据,在面对世界化的时候就会缺乏信心,而且很容易让世界主流文化“吃”掉。我国的娱乐造星方式应该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我国文化的明星,包容他国的文化,借鉴和吸收精华,在我国强大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特色的流行文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7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