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1世纪称呼语(附件)【字数:10711】
摘 要在丰富多彩的21世纪,称呼语因具有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际功能,从而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它不仅仅代表着会面者之间的关系亲疏程度,也是普通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适的称呼语可以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不合适的称呼语往往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作用。本文将从称呼语的类型和各类称呼语的语用功能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探究当下社会关于称呼语的各种使用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出现并发展的原因。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称呼语的类型 2
1.1亲属间的称呼 2
1.1.1 直系亲属间的称呼语 2
1.1.2 旁系亲属间的称呼语 2
1.2爱人间的称呼 3
1.3朋友间的称呼 4
1.3.1 亲密朋友间的称呼语 4
1.3.2 普通朋友间的称呼语 5
1.4同事间的称呼 6
1.5陌生人间的称呼 6
1.6仇人间的称呼 7
1.6.1 由姓名构成的冒犯性称呼语 7
1.6.2 由侮辱性词语形成的称呼语 7
1.6.3 过度尊称性的称呼语 8
第二章 称呼语在各类场合中的使用方式 9
2.1严肃正式的场合 9
2.1.1 面向群体 9
2.1.2 面向个人 9
2.2轻松聚会的场合 10
2.3日常社交的场合 10
第三章 新型称呼语流行的原因 12
3.1新型称呼语自身的补缺性 12
3.2新型称呼语的趣味性 12
结束语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引 言
称呼语不仅仅是一种丰富的语言现象,也代表着当下的人际、社会、文化现象。虽然称呼语只是众多社会交际功能中的一个较小的组成部分,但是它的语用功能却是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七版)对“称呼”的解释是:“当面招呼或背后指称用的表示彼此关系或对方身份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王主任、李老师等。”目前,对汉语称呼语的研究当首推赵元任先生,他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出:“称呼语不仅是一个语法单位,而且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它强烈地反映出人的社会属性,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念,与整个社会的文化政治背景、传统习惯密切相关。”曹炜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称呼语定义为“它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时所使用的名称”, 本文也将在认可这一定义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影视作品、书籍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中所选语料的列举,来对当代社会中广泛使用到的称呼语加以综合概述。而称呼语的分类以及其在不同场合地使用方式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因此在没有弄清楚每种称呼语的使用方式时,就贸然地在社交场合进行使用就势必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称呼语的类型
1.1亲属间的称呼
直系亲属间的称呼语
自古以来,“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亲疏分明”这12字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称呼方式的基本原则。由于这种原则的代代发展,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便认为直系亲属相比较于旁系亲属而言更显亲近之意。直系亲属的产生是建立在直接的配偶关系上或者是彼此之间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上,例如“爷爷、奶奶、姥爷(外公)、姥姥(外婆)、爸爸、妈妈、老公、老婆、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等。
在日常生活中,年轻的人见到岁数较大的长者通常也会尊称一声“爷爷、奶奶”,这种情况的出现通常是想通过这种称呼语,以礼貌的方式传达出对长者敬重的态度。但是如果将这种情况放置国外便很难被接受,举一个例子: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初来乍到,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房东太太,见对方是一位老太太,于是出于表示尊重的意思便对房东太太亲切的称呼道“Grandma”,引得房东太太对中国留学生连连摆手,并表示宁愿他直接称呼自己的姓名,也不愿领受“奶奶”这一尊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在外国人看来,没有血缘关系就不能随便的使用“Grandma”或者“Grandpa”这样亲密的称呼。
由此可见,在中国礼节中,称呼年纪大的长者为“爷爷、奶奶”乃是表达亲近、友好、尊重之意的同时,也严格遵守了“长幼有序”这一自古沿袭至今的原则。中国人希望通过这种原则完美的将长者与幼者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甚至是所享有的权利在这种称呼语中充分展现出来。但是这种原则在国外并不能很好的表达出原本想要表达的尊重之意,所以在异国使用称呼语时因当对当地的习俗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之后再加以使用。
旁系亲属间的称呼语
旁系亲属的产生则建立在间接的血缘关系上,即非直系亲属,但是在血缘上与自己同出一源,如“姑母、姑父、伯伯、伯母、叔叔、叔母、哥哥、嫂子、姐姐、姐夫、弟弟、弟媳、妹妹、妹夫、堂兄弟、堂姐妹”等等。直系亲属与旁系亲属关系区分的比较明显,且旁系亲属间的关系比较错综复杂,各种称呼语在社会环境中运用的也比较多,因为在21世纪强调和谐社会,主张天下人民是一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与融洽,因此一些亲属称呼语会应用到家族成员以外的人身上。比如:年轻人见到父母亲的同事,为表亲近年龄比自己父母小的可统一称呼其为“叔叔、阿姨”,年龄比自己父母大的可统一称呼其为“伯伯、伯母”;见到同辈的年轻人,若是与自己相比年龄稍大者则统一称呼为“哥哥、姐姐”,年龄稍小者可统一称呼为“弟弟、妹妹”。
在中国的许多公共场合,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位年轻的小姑娘给搂着孩子挤地铁的家长让座,于是孩子的家长便逗着孩子跟让座的小姑娘道谢说道:“宝贝,快说谢谢阿姨”。这种情况下,若是让座的小姑娘年龄较轻,一般情况下则难以接受“阿姨”这一称呼语,感觉这一称呼将自己的年龄放大,显得自己不再年轻。但是,如若让座者年龄已在二三十岁往上,则对这一称呼语便较为接受。在这类情况多发的背景下,公园里问路的年轻人遇到在公园散步的年纪较大的长者时,想要上前问路,有时会便会选择称呼其为“叔叔、阿姨”,这种故意缩小辈分的方式其实也是在侧面表达被询问者还年轻之意,想通过传达这层含义拉近与被询问者的关系,营造一个融洽的沟通氛围,使其产生开心的心情来回答自己想要咨询的问题。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称呼语的类型 2
1.1亲属间的称呼 2
1.1.1 直系亲属间的称呼语 2
1.1.2 旁系亲属间的称呼语 2
1.2爱人间的称呼 3
1.3朋友间的称呼 4
1.3.1 亲密朋友间的称呼语 4
1.3.2 普通朋友间的称呼语 5
1.4同事间的称呼 6
1.5陌生人间的称呼 6
1.6仇人间的称呼 7
1.6.1 由姓名构成的冒犯性称呼语 7
1.6.2 由侮辱性词语形成的称呼语 7
1.6.3 过度尊称性的称呼语 8
第二章 称呼语在各类场合中的使用方式 9
2.1严肃正式的场合 9
2.1.1 面向群体 9
2.1.2 面向个人 9
2.2轻松聚会的场合 10
2.3日常社交的场合 10
第三章 新型称呼语流行的原因 12
3.1新型称呼语自身的补缺性 12
3.2新型称呼语的趣味性 12
结束语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引 言
称呼语不仅仅是一种丰富的语言现象,也代表着当下的人际、社会、文化现象。虽然称呼语只是众多社会交际功能中的一个较小的组成部分,但是它的语用功能却是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七版)对“称呼”的解释是:“当面招呼或背后指称用的表示彼此关系或对方身份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王主任、李老师等。”目前,对汉语称呼语的研究当首推赵元任先生,他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出:“称呼语不仅是一个语法单位,而且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它强烈地反映出人的社会属性,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念,与整个社会的文化政治背景、传统习惯密切相关。”曹炜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称呼语定义为“它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时所使用的名称”, 本文也将在认可这一定义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影视作品、书籍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中所选语料的列举,来对当代社会中广泛使用到的称呼语加以综合概述。而称呼语的分类以及其在不同场合地使用方式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因此在没有弄清楚每种称呼语的使用方式时,就贸然地在社交场合进行使用就势必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称呼语的类型
1.1亲属间的称呼
直系亲属间的称呼语
自古以来,“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亲疏分明”这12字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称呼方式的基本原则。由于这种原则的代代发展,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便认为直系亲属相比较于旁系亲属而言更显亲近之意。直系亲属的产生是建立在直接的配偶关系上或者是彼此之间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上,例如“爷爷、奶奶、姥爷(外公)、姥姥(外婆)、爸爸、妈妈、老公、老婆、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等。
在日常生活中,年轻的人见到岁数较大的长者通常也会尊称一声“爷爷、奶奶”,这种情况的出现通常是想通过这种称呼语,以礼貌的方式传达出对长者敬重的态度。但是如果将这种情况放置国外便很难被接受,举一个例子: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初来乍到,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房东太太,见对方是一位老太太,于是出于表示尊重的意思便对房东太太亲切的称呼道“Grandma”,引得房东太太对中国留学生连连摆手,并表示宁愿他直接称呼自己的姓名,也不愿领受“奶奶”这一尊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在外国人看来,没有血缘关系就不能随便的使用“Grandma”或者“Grandpa”这样亲密的称呼。
由此可见,在中国礼节中,称呼年纪大的长者为“爷爷、奶奶”乃是表达亲近、友好、尊重之意的同时,也严格遵守了“长幼有序”这一自古沿袭至今的原则。中国人希望通过这种原则完美的将长者与幼者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甚至是所享有的权利在这种称呼语中充分展现出来。但是这种原则在国外并不能很好的表达出原本想要表达的尊重之意,所以在异国使用称呼语时因当对当地的习俗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之后再加以使用。
旁系亲属间的称呼语
旁系亲属的产生则建立在间接的血缘关系上,即非直系亲属,但是在血缘上与自己同出一源,如“姑母、姑父、伯伯、伯母、叔叔、叔母、哥哥、嫂子、姐姐、姐夫、弟弟、弟媳、妹妹、妹夫、堂兄弟、堂姐妹”等等。直系亲属与旁系亲属关系区分的比较明显,且旁系亲属间的关系比较错综复杂,各种称呼语在社会环境中运用的也比较多,因为在21世纪强调和谐社会,主张天下人民是一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与融洽,因此一些亲属称呼语会应用到家族成员以外的人身上。比如:年轻人见到父母亲的同事,为表亲近年龄比自己父母小的可统一称呼其为“叔叔、阿姨”,年龄比自己父母大的可统一称呼其为“伯伯、伯母”;见到同辈的年轻人,若是与自己相比年龄稍大者则统一称呼为“哥哥、姐姐”,年龄稍小者可统一称呼为“弟弟、妹妹”。
在中国的许多公共场合,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位年轻的小姑娘给搂着孩子挤地铁的家长让座,于是孩子的家长便逗着孩子跟让座的小姑娘道谢说道:“宝贝,快说谢谢阿姨”。这种情况下,若是让座的小姑娘年龄较轻,一般情况下则难以接受“阿姨”这一称呼语,感觉这一称呼将自己的年龄放大,显得自己不再年轻。但是,如若让座者年龄已在二三十岁往上,则对这一称呼语便较为接受。在这类情况多发的背景下,公园里问路的年轻人遇到在公园散步的年纪较大的长者时,想要上前问路,有时会便会选择称呼其为“叔叔、阿姨”,这种故意缩小辈分的方式其实也是在侧面表达被询问者还年轻之意,想通过传达这层含义拉近与被询问者的关系,营造一个融洽的沟通氛围,使其产生开心的心情来回答自己想要咨询的问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