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中造成洛丽塔悲剧的原因(附件)【字数:11983】

摘 要《洛丽塔》一书问世后,便引起世界的轰动,评论界对其评价偏向两极化。对于书中的女主人公洛丽塔的评价,更是单一宽泛,往往将其化为那个时代的追求物质享受的美国少女典型。其实我们更要从她性格缺陷与社会背景来分析这个悲剧人物形象。通过对她童年时期缺乏父爱、少年时期的道德觉醒以及对于教育制度的探究,从而充实而全面的分析洛丽塔的人物形象,进而分析出造成其命运悲剧的深刻原因。
目 录
导言1
第一章 从社会环境探寻洛丽塔的命运悲剧3
第一节 汽车旅馆的兴起.3
1、喧闹的汽车旅馆3
2、汽车旅馆中所展现的命运悲剧3
第二节 教育制度的僵化4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风尚6
第二章 从家庭教育探寻洛丽塔的命运悲剧8
第一节 母亲形象——黑兹夫人的不负责任8
第二节 父爱的缺乏以及洛丽塔对于父亲形象的渴望9
第三章 从洛丽塔心理性格缺陷探寻她的命运悲剧11
第一节 对物质欲望的追求11
第二节 对两性关系的迷惘12
结束语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导 言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亚历山大罗夫曾这样评价纳博科夫:“纳博科夫的艺术世界是建立在超验领域的直觉基础上的,体现为一个遥远的哲学意识层面的彼岸世界。”
自《洛丽塔》出版以来,学界一直褒贬不一,但都认为洛丽塔是那个时代美国女孩的典型象征,因此相关的研究论文也很多。尤其是对洛丽塔悲剧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侧重点各有不同。
有些论文强调指出洛丽塔所面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环境是洛丽塔堕落的直接原因。朱毅和晋刚的《教育的尴尬——试究《洛丽塔》悲剧性结局背后的深层原因》认为“这所中学是属于那种‘不教姑娘们好好拼单词,只 教她们好好散发香味儿’的那种学校”;孙远用和黄朝喜的《从《洛丽塔》的悲剧看未成年人的性教育》说道:“本来就缺乏正确引导的洛丽塔,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长期的压抑与学校这种放纵的氛围中更加扭曲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而诱惑她的亨伯特则也是出生于缺乏性教育的单身家庭;而李军胜的《从电影《洛丽塔》看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则认为这是美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泛滥的结果。
有些论文将洛丽塔的悲剧归咎于亨伯特、奎尔蒂、以及她平庸的“以为她从上层社会逃出来只是为了去纽约刷盘子”的丈夫。姜敏琴在《试析洛丽塔的悲剧命运“魔圈”》中分析说亨伯特“进一步从心理上和生理上再次将她推进无尽的深渊,亲手扼杀了洛丽塔的青春,成为洛丽塔悲剧的直接元凶”; 赵洪星和郭清杨在《“着魔猎人”充满欲望的流亡》一文中将亨伯特和奎尔蒂的生活称之为“两个猎人欲望与嫉妒的流亡”奎尔第是洛丽塔的二次堕落。刘畅《洛丽塔的文学伦理解读》认为她抵抗住了亨伯特提出的金钱诱惑, 选择和自己穷苦的丈夫共同生活,但她的悲剧依旧不可避免。但是,是他们诱惑了洛丽塔还是洛丽塔诱惑了他们始终是个模糊的问题。
有些论文侧重分析洛丽塔所处时代的社会根源使得洛丽塔走向黑暗成为必然。约瑟芬韩丁在《实验小说》一文中指出:“纳博科夫利用亨伯特这个人物对某种美国式的淫欲进行了讽刺”; 王青松在《回归现实主义—《洛丽塔》的一种解读》中一针见血的指出纳博科夫批判的是由这个社会培育起来的庸俗气息和流行的大众消费文化;李洋的《狂欢化语境下的《洛丽塔》探究》认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的社会现状及其背后折射出的狂欢特性是洛丽塔悲剧形成的关键。这些解读虽然不符合作者本人的意图,但是往往能从一个侧面分析出悲剧的社会根源。
有些论文尝试分析洛丽塔自身的性格弱点,得出洛丽塔悲剧是自我毁灭的结论。马璐的《美丽蝴蝶“洛丽塔”的困顿与选择》的结论是“洛丽塔的选择是充满个性色彩的。选择无法避免,犹如痛苦无法避免”;在《魔杖下的欲望——《洛丽塔》欲望情结分析》中,贾少英强调“她的恋父弑母情结源自于其强烈的叛逆逃离情结,并受到其支配”;江金波则在《“本我”的悲剧》中主要认为人的“自我”必须遵循社会大众的行为和道德规范,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而洛丽塔和亨伯特都没有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
后人解读洛丽塔,往往将其悲剧性的原因归结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以及教育制度上,但是大多都忽略了洛丽塔的心理性格缺陷。造成洛心理性格缺陷的罪魁祸首是以上三个大原因,本文将综合论述,着重探究洛丽塔的心理性格缺陷给她带来的毁灭性悲剧。
第一章 从社会环境探寻洛丽塔的命运悲剧
第一节 汽车旅馆的兴起
1、喧闹浮华的汽车旅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美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高峰期
书中经常提到汽车这一意象,这种新兴的汽车旅馆业是肮脏粗俗的象征。汽车不仅仅是那些有钱人炫耀的资本,也是疯狂的年轻人自我放纵的地方。亨伯特和洛丽塔就经常住在这样的旅馆里。
英国文学评论家马库斯坎利夫指出,《洛丽塔》“是一本充满惊人机智和活力的小说。写美国社会中的粗俗面,谁也比不上纳博科夫”。比如说,汽车旅馆的肮脏与荒谬。纳博科夫对于汽车旅馆是十分熟悉的,他曾在1940年与家人一起移居美国,那个时代是汽车旅馆最兴盛的时间。再加上,纳博科夫居无定所,一直随着工作的变迁而改变住所,同时,他喜欢研究蝴蝶,经常自己驾车游历美国的各个大洲,所以,汽车旅馆就成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汽车旅馆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当人们自驾游时,简便的汽车旅馆就成了旅途中休息的最佳场所。汽车旅馆一般建立在公路两旁,为驾车出行的旅客提供食宿,设有车棚、车库或停车场。20世纪中叶美国的新兴服务行业汽车旅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是迅猛发展。但是所有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弊端日益明显。包括汽车数量的无限增长、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拥堵、车价的攀比都成了冲击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汽车旅馆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庸俗、浮华的心理,同时成了时下人们享乐的便利场所。丹尼尔贝尔曾说:“封闭的小轿车成为中产阶级的密室,成了爱冒险的年轻人放纵情欲、打破旧禁的地方。”因此,纳博科夫截取汽车旅馆内的喧哗场景作为自己的描绘对象,将亨伯特和洛丽塔的不伦的禁忌之情放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进行描述,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催化,导致了洛丽塔的命运悲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16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