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塑造以孙少平为例(附件)【字数:10303】

摘 要《平凡的世界》是路遥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刻画了西北地区农村人民随着时代而变迁的生活经历。小说中以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为中心,对人物进行了细致深刻的刻画。通过对这些平凡世界中的平凡人物生活的描写来展现西北农村的特有景物和人文情怀。本文主要以《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为例,分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形象,探究路遥小说中对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孙少平的形象特点 2
第一节 出身贫困不屈服于命运的奋斗精神 2
第二节 敢于挑战勇于实践的追梦精神 2
第三节 大爱无声执着追爱的淳朴精神 3
第二章 孙少平性格形成的原因 4
第一节 家庭和生活环境的影响 4
第二节 丰富超前的精神世界 4
第三节 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所产生的斗争意识 5
第三章 孙少平与孙少安形象上的异同 6
第一节 相同点——顽强奋斗、执着拼搏的精神 6
第二节 相同点——敢于创新的精神 7
第三节 不同点——思想境界的差异 7
第四章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9
第一节 叠词的大量使用 9
第二节 人物形象与社会环境的融合 9
第三节 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运用 10
结束语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引 言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小说《平凡的世界》在1991年3月获得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在获得矛盾文学奖之后,大批文学界的人开始关注路遥。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后,《小说评论》和《花城》编辑部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在座谈会上,评论界认为小说中孙氏兄弟的形象是《人生》中高加林形象的升华和提升。从厚夫的《路遥传——重新开启平凡的世界》文献中,可以发现,现在国内对路遥及路遥小说的研究都是在路遥的人生经历的基础上开始的。目前国内对路遥文学作品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对路遥本人的研究,像雷达的《路要研究资料》、贺智利《黄土的儿子:路遥论》、刑小利《路遥评论集》等。另一方面是直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对路遥的作品进行研究,像曹爱华在名作赏析上发表的《诗意人生 君子有度——论孙少平的完美人格》、阎慧玲《路遥的小说世界》等。在《路遥的小说世界》中阎慧玲列举了路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路遥的写作特色。
孙少平作为小说的精神“灵魂”,他的形象具有代表性所以本篇论文以孙少平为例对《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塑造进行阐述和论证。前三章对孙少平的形象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孙少平与孙少安形象上的异同,以及孙少平性格形成的原因。从这两方面总结出路遥在创作人物时所受到的多方面的影响。路遥小说中主要是以农民的形象作为主体,但是为什么路遥所刻画的农民的形象经久不衰?王拥军认为:“与其他作品不一样的是,之前的作品有同情农民苦难的,有敬佩农民坚韧不拔的精神的,但就我所独到的作品来说,其作者不是高高在上地俯视农民,而真在的置身于农民之中。”路遥的作品带有“黄土地”的情结,尤其爱写农民一类的人,对这类人的描写入木三分,很有历史参考价值。路遥是现实主义的作家,追求的是现实的情感,所以路遥的作品更容易打动在现实生活中奋斗的年轻人。
孙氏兄弟的形象体现了路遥对中国传统美德的赞美。首先孙少平身上的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等精神,这些都是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其次孙少安不仅具有传统的道德美德而且他已经摆脱了小农思想,在思想上他具有丰富超前的精神世界。我认为一部小说想要传达其思想主要体现在人物身上,所以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章 孙少平的形象特点
小说是以中国农村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变迁史为背景,《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其中男性角色占了很大一部分笔墨。孙少平与孙少安兄弟身上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示了男子汉身上力感与阳刚的责任感。他们的形象,充分展示了人在苦难中前行的收获与变化。而孙少平作为小说的精神“灵魂”,是一位不断挑战自己,努力奋进的青年。孙少平的形象是当时读书人的缩影,多少会带有路遥自己的性格特点。
第一节 出身贫困、不屈服于命运的奋斗精神
《平凡的世界》这样描写孙少平的外貌:“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从孙少平出场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他处于家庭贫穷,常年忍受饥饿的状态。
孙少平的家中只有哥哥孙少安一人苦苦支撑,年迈的老父老母和妹妹、还需要扶持的姐姐、姐夫一家,使得这个家庭格外的窘迫。这样的家庭状况使得孙少平在学校感到自卑,窘迫到连一顿最差的丙级的菜都吃不起,他处于自卑心常要等到其他同学吃完之后再来打饭吃。无论是衣着还是面色,他在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学校里显得格格不入。这也是孙少平展现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平凡且贫困。
然而,孙少平的穷困只是物质上的贫困,精神上他是富有的。孙少平并没有因为贫困而自暴自弃,他乐于助人、积极向上、努力生活。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孙少平坚持读书,通过读书了解外面的世界。他有青年人的热情,想要追逐梦想,
开辟自己的人生道路。
孙少平对生活有着自己的想法,他摆脱了小农的思想,他知道外面的世界不一样,他明白自己可以追求更加广阔的理想。孙少平的心是跳动的,饱含希望和激情。读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他更坚信了自己的信念。他的身体常常饱受摧残,但他的精神却一直勇往直前不畏苦难,孙少平的生活状态与他的精神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白天要干活而且也吃不饱穿不暖,但是孙少平始终利用一切时间去读书、学习,等待着出去的机会。孙少平想要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他不甘心也不屈服命运的安排。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7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