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纸质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危机及出路

摘 要 在汉朝时期中国就有了报纸的雏形,那时候它叫“邸报”他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沟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发放给各地的官员,官员再去实施政策。虽然传播内容没有现在纸媒种类多,受众广,但是具有了纸媒最基本的功能—传递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纸媒的数量已经十分庞大,受众也面向了全体社会公众,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功能也不再局限于信息的传递。纸媒在较短时间内传播信息,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内容和需求方式,也更加快速的把信息传递给受众,不可避免的会对纸媒的存在与发展产生威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从网络上、手机上获取资讯,传统纸媒面临着读者大量流失、发行量萎缩、广告收益下降等诸多困境。新媒体的流行瓜分了传统纸媒的大蛋糕,受众的减少,广告额的锐减,这些现象在一段时间里让"报纸消亡论"甚嚣尘上。虽然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十分明显,但是传统纸媒依然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公信力。本文将深刻剖析传统纸媒和新媒体各自的优劣势,分析为何新媒体受到受众欢迎,传统纸媒融合这些优势的可行性。告诉大家新媒体和传统纸媒不是表面上“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依存。传统纸媒应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增加自身吸引力,形成重视产品内容的原创性和深刻性,注重用户体验迎合受众的新型媒体,这样的纸媒才能重新具有核心竞争力。
目 录
绪论1
第一章 传统纸媒的现状和发展窘境3
1.1传统纸媒的优势发展面3
1.2传统纸媒的现状及发展窘境4
第二章 新媒体的特点及有利发展面7
2.1新媒体概念7
2.2新媒体传播特点7
2.3新媒体终端9
2.4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原因11
第三章 新媒体格局下纸媒的出路13
3.1依托新媒体寻求发展13
3.2走品牌化发展道路14
3.3坚持“内容为王”16
3.4国外纸媒发展探索启示17
3.5纸媒的“进击”19
结束语21
致谢2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考文献23
绪 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传统纸媒遭遇严冬,以移动互联网为标配的新媒体对传统纸媒的生存经营产生强大冲击。科技的发展迈向新台阶和生活节奏不断加速,使得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化、速度化和高效化对传统纸媒的优势地位发起冲击,传统纸媒在时代的更迭中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有人说纸媒下跌如此惨重源于过去发展基数过大,也有人说传统纸媒遭遇恶意唱空。
一说起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尤其是对杂志和报纸的影响,国内学者一般会从新媒体角度出发,剖析传统媒体行业和其信息传播的方式因新媒体而发生的巨大变化。本文主要强调新媒体除了对传统媒体行业和信息传播方式产生巨大影响之外,对传统纸媒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困境做出具体的分析,探讨传统报纸、杂志为了应对当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的可行性。
(二)研究内容
本文将着重探讨全媒体时代下,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的大背景下,传统纸质媒体特别是报纸和杂志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并分析新媒体的特点、优势以及发展现状。研究对比传统纸媒与新媒体发展状况,分析对比这两者间相互的关系。重点论述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传统媒体改进自身以适应时代的变革和发展的可行性。
(三)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
为了使得论题更加清楚明确而不是泛泛而谈,笔者都会通过举出相应的传媒案例来详细解释理论相关的知识,让理论知识来的更加具有说服力。同时适当的举例说明让问题变得更加清晰明了,也更有说服力。在新媒体即时性阐述里选取了马航失联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在新媒体终端阐述中列举温州动车事件作为案例,此外还有“芙蓉姐姐”、“凤姐”、ALS冰桶挑战赛等事件的进行补充阐述。详细具体的案例可以使得全文在理论上不显得空洞乏力,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和生动性,具体形象也有利于读者进行理解和消化。
文献研究法是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即对关于新媒体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和分类,文献资料包括与新媒体相关的书籍、学术论文、期刊报纸等。在整理学习的过程中,笔者也把其中有价值的观点引用到了本论文当中作为论证依据。
对比研究法:
本文最大的对比就是新媒体与传统纸媒的对比,这两者对比着重阐述了新媒体与传统纸媒各自的特点以及各自的优劣势。在两者对比中,研究这两者间相互的关系,发掘可以相互合作共赢面。
传统纸媒的现状和发展窘境
1.1传统纸媒的优势发展面
1.1.1长期树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依然存在
纸媒特别是报纸中的《人民日报》,在我国一直担当着传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任务,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所以它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在新媒体还未出现时,人们获取新消息大多来自报纸、电视、广播等,报纸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更奠定了报纸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绝对公信地位。人们已经习惯性的把报纸列为最可信赖的读物。
随着媒介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在媒介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媒体公信力问题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关注。社会对媒介公信力的概念认知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媒介的产业属性逐渐明晰起来后,媒体开始被逐渐推向市场。财政拨款的减少直至完全地自负盈亏,媒介竞争的加剧使得媒介不得不重视受众的需求。近十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媒体学者做了很多关于媒介公信力的研究。此次调查中,报纸作为传统纸媒,受众对其的信赖程度与其他媒体相比一直是比较高的,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媒介环境的变革,其公信力水平也在发生变化。报纸行业公信力一般都达到了8.0,报纸媒体公信力的区域分布中,公信力最高的是西北地区,其次是西南、东北,而公信力最低的是华南地区。整体上看报纸媒体公信力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报纸媒体的级别比较中,公信力由高到低依次是省级、中央级、市级。[]
1.1.2政策上具有优先权
我国新闻传播事业是党和人民最主要的沟通渠道之一,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我国对新闻媒体有着严格的管控方式,比如说两会的现场采访只有新华社和中央的新闻媒体才能做,普通的媒体和网络是没有进入两会现场的权利的,有的只能等待新华社的通稿出来才能进行报道。政策上的赋予的优先权让纸媒具有新媒介无法超越的优势。
1.1.3拥有专业的采编队伍
因为报纸有着得天独厚的采访权,所以报纸的采编队伍一直都很庞大,采编分工明确,可以最快的搜集信息、传播消息。记者采集、整理、加工、发布新闻,让消息得以第一时间传递给读者,而且消息内容详细、信息真实可靠。而由于新媒体的采访权限,它的大多数内容都来自于纸媒,甚至于是纸媒内容的翻版或者是转载其他网站的新闻。采编队伍的专业化保障了报纸内容的质量,也一定程度的稳固报纸在新闻传播体制中的权威性。
1.1.4有一定数量的忠实粉丝
报纸生存不仅依赖于政府政策的支持,还取决于发行量的多少,而发行量则是读者数量来决定的。报纸只有在保证发行量的前提下才能有广告投资来维持报社经营。虽然新媒体提供了快捷的阅读方式,但是还是很多人喜欢拿着一份报纸安安静静的读完,这种阅读方式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每份报纸都有一定数量的忠实粉丝,而且报纸的受众有区域化分布的特点,比如以南京为辐射中心其中《扬子晚报》《南京日报》《金陵日报》都比较流行。以北京为中心则是《京华时报》、《北京晚报》比较有影响力。
1.2传统纸媒的现状及发展窘境
1.2.1受众的老龄化和受众资源的流失
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当时国情需要,中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这是导致中国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的根源。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劳动力人口的下降,也间接造成了媒介市场份额的变动,这也是没有预想到的影响。“60个城市的CTR监测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1年,短短1年的时间,报纸读者流失达到了350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渐渐不会购买报纸,这是让人不得不引起注意的现象。数据监测结果显示,读报人群中35岁以下读报者的比例数据由2005年的47.6%下降到2011年的31.3%。与此形成对比的是,"50后"、"60后"的读报比例却没什么变化,"70后"的数据只是有一点下滑,数据发生骤减的群体是"80后"这一年龄段的人群。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限制,老年人倾向于传统媒介的信息传达。年轻的一代则适应了新媒介的传播方式,但老年人的购买能力明显小于年轻人,并且对信息需求度也不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纸媒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与报纸读者流失现象严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互联网用户规模几何倍数扩大,且互联网用户的群体人数比例都在不断的攀升中。其增加的人数与报纸读者流失较多的群体相差无几。观察其他媒体数据发行,除了电视的观众数是相对稳定之外,杂志读者和广播受众数也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报纸读者变成了网民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几乎可以肯定,报纸读者同时也包括一些杂志、广播,甚至电视的受众都倾向于去互联网这种较新出现的媒体形式去消费。受众数决定投资额度和投资占比,所以以上就是广告投资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84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