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浅析【字数:17697】

摘 要电视谈话类节目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西方,随后,九十年代出现在中国大陆,历经十余年的发展。随着时间不断推移,此类节目遭遇了发展的瓶颈。在大陆电视谈话节目集体失语的情况下,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自1998年4月开播至今,直受到观众的关注,保持了18年的收视旺盛。并以低成本制作,打造出突破3.2亿的品牌价值。其成功为我国谈话节目何去何从的发展问题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本文运用跟踪调查法对《锵锵三人行》节目进行个案研究,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领域的知识对节目本身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挖掘其成功因素,希望对内地电视谈话节目走出“瓶颈”,迎来新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摘 要 1
目 录
ABSTRACT 1
第一章 《锵锵三人行》的节目构成要素分析 1
1.1《锵锵三人行》的节目形式分析 1
1.1.1变“访谈”为“漫谈” 2
1.1.2谈话过程中话题不断转变,形式无结束感 2
1.1.3谈话角度新颖,趣味性强 3
1.2《锵锵三人行》的节目内容分析 3
1.2.1内容比例分析 3
1.2.2话题选择新闻性 5
1.2.3选题视野宽泛 6
1.3《锵锵三人行》的节目主角 7
1.3.1主持人窦文涛 7
1.3.2永远的两位嘉宾 7
第二章 《锵锵三人行》的传播学意义 9
2.1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9
2.1.1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互动 9
2.1.2个体间的熟悉度 9
2.2公共话语进入私人领域 10
2.3网络时代媒介议程设置和大众自我议程设置的共谋 10
第三章 《锵锵三人行》的价值思考 13
4.1《锵锵三人行》的文化剖析 13
4.1.1对主流文化的关注 13
4.1.2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并重 13
4.2 人文关怀 14
4.3尊重多元文化 14
4.3.1重视多元文化,营造真实谈话现场 14
4.2.3香港——特殊的城市 14
结束语 1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致 谢 17
参考文献 18
《锵锵三人行》的节目构成要素分析
《锵锵三人行》开播于1998年4月1日,是凤凰卫视中文台一档电视谈话类栏目,至今已有18年时间。首播时间由周一至周五晚上十一点半到十二点时段,调整为十一点开始至十一点半结束。当天凌晨五点至五点半及午间一点至一点半重播,将近半小时的主持人与嘉宾互动谈话。其中,电视播出时中间有两次中断,作插播广告用。节目由主持人窦文涛与两岸三地传媒界之精英名嘴,一起针对每日热门新闻事件进行研究,并各抒己见。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中有云:“凤凰于飞,和鸣锵锵”。节目名称中“锵锵”便是典出自其中。主持人窦文涛曾将释义为“凤凰这种动物这种鸟飞起来叫的声音是锵锵锵的”[]。“三人行”源自我们所熟识的儒家经典著作之《论语》。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也是《锵锵三人行》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加起来永远只有三个人的原因。对于将二者相结合的解释,《锵锵三人行》的节目预告片中主持人窦文涛将“锵锵”的声音比喻为节目中嘉宾各抒己见的声音。可以看出,早期凤凰想将这档节目做成时事类评述节目,让它变成凤凰“锵锵”的喉咙,“凤凰的声音”。将这个概念引申为开放、明主、自由、思辨的谈话平台,为《锵锵三人行》这个名字和其内容找到了最为恰当的结合点,也给这些古老的说法附上了电视谈话节目的特点和崭新的时代内涵。
谈话节目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谈话方式、谈话主题和谈话人,以下对《锵锵三人行》节目构成要素分析也将分别从这三方面展开。
1.1《锵锵三人行》的节目形式分析
上世纪30年代,谈话节目在美国初步形成。到上世纪70年代,以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互动的节目形式在全美电视圈风靡开来。而在中国内地真正的谈话节目始于1996年3月开播的《实话实说》,其后开播的《锵锵三人行》后来居上。作为清谈类电视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以低成本的走过18个年头,创造出超过3.2亿的品牌价值。而其主要节目特色便是将平时朋友间聊天的状态在电视媒体上真实的展现出来。节目的画面构成很简单:一块虚拟的幕布、一张铺着报纸的桌子、三把椅子、桌上的三个水杯;将近二十年保持了只有主持人和嘉宾,没有现场观众互动,仅凭着对当前的新闻热点话题进行讨论,通过三人间彼此舌战或者热烈交流,出言无忌,畅所欲言。在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接受由不同观点引发的思考同时,主持人和嘉宾的轻松幽默言谈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效果。这种“不属于追求问题答案的‘正论’,而是‘俗人闲话’,奠定了其“圆桌式”、“居家客厅”的谈话模式。这种电视谈话节目方式既有别于以往我们所熟悉的“访谈式”节目,如《鲁豫有约》、《名人面对面》,和带有娱乐综艺色彩的访谈节目《超级静距离》等,又有别于后来出现的现场“辩论式”节目,如《一虎一席谈》等。
这种“居家闲聊”的电视谈话方式因《锵锵三人行》的成功曾引发全国各地的卫星频道试图效仿制作的风潮。然而,在一番收视大战过后却由于个中原因,不少类似节目不得不面临“下课”的窘境。而《锵锵三人行》独具魅力“居家客厅式”谈话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呈现。
1.1.1变“访谈”为“漫谈”
在我们所熟悉的谈话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交流是“一问一答”式的“访问”,“访”的色彩浓厚。在这样的模式下,主持人始终是站在发问与记录者的立场上,而无法真正参与到谈话本身中,这种“谈话场”氛围下,主持人与嘉宾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感。
而在《锵锵三人行》中,主持人与嘉宾之间摒弃程序化的言语和神态,一改传统的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主持人永远坐在两位嘉宾的中间,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在轻松随意的状态中表现出类似亲密朋友的关系,将彼此间“问答”变成“聊天”,“访问”变成“漫谈”。用主持人窦文涛自己的话说:“那时候,习惯了经典谈话类节目的我,无法想象在这样的前提下,节目可以做出怎样的效果。在这个大难题面前,我犯愁了。当时的播音员说话字句清楚,抑扬顿挫,稳若泰山——好比西装,倜傥光滑。可是,我对这样的说话方式却不以为然。一天,我忽然想到,一个播音员或者主持人说话,为什么不可以保持最原始的自然放松的状态呢?这如同牛仔裤,舒适大方。这时的感觉,像漆黑的夜色里放进一道月光:放宽审美观吧。我们和朋友之间不也总就不同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吗?也许没有专家学者谈的那么深入,但是这份自然比他们的一本正经,正如牛仔裤比之西装。我的心“嘣”的一《锵锵三人行》声,一条紧捆着的绳子解开了,阳光洒了进来。本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锵锵三人行》的长途跋涉”[]。从其他两位参与者的论述来看,梁文道认为“两个人聊会很累,三个人就很轻松,不用抢着说话”。而另一个常客许子东则发现“其他脱口秀都是说给观众听,我们是聊给自己听。”也正是这样轻松无拘束的环境,使得主持人和嘉宾在节目中畅所欲言,纵横捭阖,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引起受众共鸣,提高了节目的传播效果。同时,一些关于时政和社会问题,在节目中被提及,也成了受众间接形式话语权的途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20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