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附件)【字数:8237】
摘 要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青少年对自媒体的接触与使用日趋增多,可以说自媒体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和成长。在这个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时代里,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的出现预示着媒介教育的存在,它在提醒中国教育界对中国媒介教育进行学科整合的时刻已经到来。从媒介素养研究在我国兴起以来,青少年媒介素养问题始终是媒介素养研究思考和探讨的焦点,因此我们不能不思考怎样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章 自媒体时代与媒介素养教育概念 2
1.1自媒体时代传播环境的变化 2
1.2媒介素养的概念 2
1.3媒介素养教育的由来及其概念 3
第二章 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5
2.1我国现阶段媒介素养教育总体状况 5
2.2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5
2.2.1相关案例及调查 5
2.2.2教育主体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认识度不够 7
2.3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7
第三章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9
3.1社会环境 9
3.2学校教育 9
3.3媒体引导 9
第四章 如何提高自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 11
4.1政府积极推动 11
4.2学校加强教育 11
4.3社区和家庭密切配合 11
结束语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前言
自媒体的出现,让媒介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信息载体,但我国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却还没有跟上自媒体时代的步伐。互联网让整个社会为之改变,青少年更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大群体,对于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自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现状进行研究,包括自媒体时代传播环境的变化、自媒体时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从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个层面入手,深入分析自媒体时代造成媒介素养现状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首先,阐述了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概念、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提出了自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试图为今后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研究提供借鉴。
第一章 自媒体时代与媒介素养教育概念
1.1自媒体时代传播环境的变化
大众传播媒介的触角在自媒体时代已经伸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在任何的时间、地点,人们能够同步获知所有的突发事件并且借助智能终端发布信息,都是因为智能产品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如今,好像人人都可以变身为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记者、智能产品的使用变得更加低门槛、发布信息变得更加便捷,自媒体成为了一个载体,成了人们发布自己观点和意见的主要载体,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不仅颠覆了传统,更让信息传播主体变为人成为可能。
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型传播平台的火热使得公众开始以主人公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信息传播活动中去,他们各抒己见、个性鲜明,各种观点不停地在发生碰撞。迅疾的信息传播正是因为有网络应用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移动终端多样化发展的支撑才得以崛起,这也使得信息传播的途径更加的多样化、更快捷。自媒体拥有庞大的“草根平民”群众基础,它给网民们创造了一个十分隐匿的个人空间,这群网络上的“键盘侠”在得到了充分的平民话语权之后,他们有话要说。
但实际生活中却有大量的自媒体一味的追踪事件热点或者追求信息发布的速度,根本无视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的道德底线,传播失真的信息甚至造谣诽谤。由于缺少把关人,所以公众认为其可信度较低,对其抱有不信任感。因此,我们必须警惕、必须谨慎。
因为自媒体约束性的减少,普通用户的媒介素养问题在自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就会完全暴露出来,媒介技术与媒介素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因此要想有效地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对于公众媒介素养的良好培养十分必要。
1.2媒介素养的概念
英国学者大卫帕金翰博士(David Buckingham)定义媒介素养为:“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他从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的两个角度来划分媒介素养,认为其应该同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知识、技巧和能力,他把媒介素养作为“能力”来界定,并且强调了知识与技巧的必要性。[]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Centre for Media Literacy)对媒介素养的定义被绝大多数学者认可,认为其较为全面,即媒介素养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理性的回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dthoughtfully)。[]
由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媒介素养资源指南》对于媒介素养的定义为:“媒介素养旨在帮助学生发展对大众媒介的本质有知晓和批判的理解能力,懂得大众媒介所运用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所产生的影响。”[]
对于媒介素养的界定,除了国外这些学者还有相关机构的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院研究员卜卫最早将媒介素养概念介绍到国内。卜卫教授对其定义为:“⑴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⑵学习判断媒介讯息的意义和价值;⑶学习创造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⑷了解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发展自己。”[]另外,在《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一书中,他认为:“媒介素养即使用媒介的能力,包括:对各种特定媒介的认知、了解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的不同。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觉醒能力、培养建设性的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
1.3媒介素养教育的由来及其概念
20世纪30年代,英国利维斯和他的学生桑普森,在《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首次提出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其初始目的在于使英国的传统文化、语言、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能够传承下来,以摆脱负面的媒介影响。如今,媒介素养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支持。通过教科文组织的大力宣传,支持和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受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推广。
我国学者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即:“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章 自媒体时代与媒介素养教育概念 2
1.1自媒体时代传播环境的变化 2
1.2媒介素养的概念 2
1.3媒介素养教育的由来及其概念 3
第二章 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5
2.1我国现阶段媒介素养教育总体状况 5
2.2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5
2.2.1相关案例及调查 5
2.2.2教育主体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认识度不够 7
2.3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7
第三章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9
3.1社会环境 9
3.2学校教育 9
3.3媒体引导 9
第四章 如何提高自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 11
4.1政府积极推动 11
4.2学校加强教育 11
4.3社区和家庭密切配合 11
结束语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前言
自媒体的出现,让媒介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信息载体,但我国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却还没有跟上自媒体时代的步伐。互联网让整个社会为之改变,青少年更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大群体,对于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自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现状进行研究,包括自媒体时代传播环境的变化、自媒体时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从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个层面入手,深入分析自媒体时代造成媒介素养现状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首先,阐述了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概念、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提出了自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试图为今后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研究提供借鉴。
第一章 自媒体时代与媒介素养教育概念
1.1自媒体时代传播环境的变化
大众传播媒介的触角在自媒体时代已经伸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在任何的时间、地点,人们能够同步获知所有的突发事件并且借助智能终端发布信息,都是因为智能产品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如今,好像人人都可以变身为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记者、智能产品的使用变得更加低门槛、发布信息变得更加便捷,自媒体成为了一个载体,成了人们发布自己观点和意见的主要载体,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不仅颠覆了传统,更让信息传播主体变为人成为可能。
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型传播平台的火热使得公众开始以主人公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信息传播活动中去,他们各抒己见、个性鲜明,各种观点不停地在发生碰撞。迅疾的信息传播正是因为有网络应用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移动终端多样化发展的支撑才得以崛起,这也使得信息传播的途径更加的多样化、更快捷。自媒体拥有庞大的“草根平民”群众基础,它给网民们创造了一个十分隐匿的个人空间,这群网络上的“键盘侠”在得到了充分的平民话语权之后,他们有话要说。
但实际生活中却有大量的自媒体一味的追踪事件热点或者追求信息发布的速度,根本无视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的道德底线,传播失真的信息甚至造谣诽谤。由于缺少把关人,所以公众认为其可信度较低,对其抱有不信任感。因此,我们必须警惕、必须谨慎。
因为自媒体约束性的减少,普通用户的媒介素养问题在自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就会完全暴露出来,媒介技术与媒介素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因此要想有效地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对于公众媒介素养的良好培养十分必要。
1.2媒介素养的概念
英国学者大卫帕金翰博士(David Buckingham)定义媒介素养为:“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他从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的两个角度来划分媒介素养,认为其应该同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知识、技巧和能力,他把媒介素养作为“能力”来界定,并且强调了知识与技巧的必要性。[]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Centre for Media Literacy)对媒介素养的定义被绝大多数学者认可,认为其较为全面,即媒介素养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理性的回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dthoughtfully)。[]
由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媒介素养资源指南》对于媒介素养的定义为:“媒介素养旨在帮助学生发展对大众媒介的本质有知晓和批判的理解能力,懂得大众媒介所运用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所产生的影响。”[]
对于媒介素养的界定,除了国外这些学者还有相关机构的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院研究员卜卫最早将媒介素养概念介绍到国内。卜卫教授对其定义为:“⑴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⑵学习判断媒介讯息的意义和价值;⑶学习创造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⑷了解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发展自己。”[]另外,在《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一书中,他认为:“媒介素养即使用媒介的能力,包括:对各种特定媒介的认知、了解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的不同。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觉醒能力、培养建设性的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
1.3媒介素养教育的由来及其概念
20世纪30年代,英国利维斯和他的学生桑普森,在《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首次提出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其初始目的在于使英国的传统文化、语言、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能够传承下来,以摆脱负面的媒介影响。如今,媒介素养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支持。通过教科文组织的大力宣传,支持和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受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推广。
我国学者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即:“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