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牡丹亭看汤显祖至情观(附件)【字数:16844】
摘 要汤显祖一生坎坷波折,从刻苦求学到从政为官再到退隐官场,尝尽酸甜苦辣,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儒学思想是他少年时的主导,心学则是他思想的奠基。各家学派对他的影响和熏陶,形成了汤显祖贵生的人生观、政治观、文学价值观。《牡丹亭》是汤显祖的得意之作,不仅塑造了前无古人的经典形象,而且寄托了毕生未能实现的政治理想。以“至情”论天下苍生,把从未被允许释放的情感,在杜丽娘身上都演绎得酣畅淋漓。
Buddhism and Taoism; Peony Pavilion; Affection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牡丹亭》的“至情”理念 2
1.1人生而有情 2
1.1.1突破现实压抑的人性 2
1.1.2超越生死的至情 3
1.2至情与现实之关系 4
1.2.1 以情抗理 4
1.2.2 以礼辅情 6
第二章 阳明心学与汤显祖的思想 8
2.1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8
2.2汤显祖与“阳明心学” 8
第三章 《牡丹亭》的儒、释、道因素和“至情观”的关系 10
3.1《牡丹亭》创作背景 10
3.2《牡丹亭》和儒、释、道的关系 10
第四章 《牡丹亭》及至情观的影响 13
4.1才子佳人的模式化结构 13
4.2《牡丹亭》主题思想的延续 14
结束语 17
致 谢 18
参考文献 19引 言
“至情”之经典莫过于《牡丹亭》里的一段佳话了,汤显祖说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就连他自己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而《牡丹亭》之所以流传千古,正是它这“情之至”赋予它无限生命。何为“至情”?在汤显祖笔下,“至情”不仅是对封建礼法的理性抗拒,其实更是人之本性的现实寄托。杜丽娘情从梦中而起,没有任何理由和渊源,这束缚于封建社会的框框条条之下得不到释放的情感,终究会超越生死和时空。《牡丹亭》必定是汤显祖借以抒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反映的是他对人情、人性的哲理思考。
每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部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它必有其中的道理,或是阐述了一个旧时代的精神,亦或者是开启了一段新的时代篇章,除此两者之外的,便是承前启后了,《牡丹亭》便是这种,既向读者展示了旧封建的落后,同时又向读者发起号召,解放个性,争取独立自由。汤显祖对女性地位的重新审视,启发了后世作者,基于对女性地位的重读,衍生了一系列新的创作主题。这种影响,远不止于一本书一行字,女性今天所拥有的公平和独立,也变相地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而《牡丹亭》正好赶上趟,在新时代里一次又一次地被重提,各行各业各领域都对它进行学习研究,包括戏剧、文学、雕刻、服装、建筑等等。它的价值不仅仅在“至情”,可又偏偏“至情”深刻。
汤显祖生不逢时,不遇伯乐之苦逼迫自己归隐人世,他以喜剧再现深广的悲剧意蕴。即便杜柳二人最终成了眷属,这也只不过是汤显祖笔下的以情抗理,我们看到的美好爱情,依旧是建立在高官厚禄之上。汤显祖以激愤的笔调塑造柳梦梅,他同情柳梦梅的出生,更为他空有满腹诗书才华而无处施展而感同身受。正如自己,读尽万卷书,却无半块土。他讽刺这世上不读书的人倒是受用,又何尝不是他内心的万般辛酸?
本文将结合《牡丹亭》阐述“至情”,尝试分析汤显祖主要思想与儒、释、道相关因素的关系,并简要阐述《牡丹亭》对明清时期社会及作家创作女性爱情一类作品的影响。
第一章 《牡丹亭》的“至情”理念
1.1人生而有情
汤显祖笔下的“情”是合理且客观的,一切自然美好的事物都不应被压制,而是要超越现实得到满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这便是《牡丹亭》中最“至情”的句子。“情不知所起”是说“情”与生俱来,没有任何缘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是说“情”可以超越生死,跨越时空界限,绝对自由。正如笔下的杜丽娘,她眼中的柳梦梅一定是她所认为的最美好的“至情之人”,能将生死置于情之外,宁可牺牲生命也不惜追求幸福。
腐儒陈最良将写夫妻感情、伤感别离的诗句硬生生理解成后妃之德,在他们眼中没有恋情没有青春。杜丽娘正值风华岁月,可迂腐的教育让她连自己的美貌都忽略了,对镜贴花黄时不由一阵伤感,心中莫名苦闷起来。丫鬟春香的提议下,丽娘走出闺房游园,惊觉春景美妙之处与人的青春一样美好却短暂,于是万般惆怅,道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杜丽娘痛惜这青春韶光易逝亦难再,现实的羁绊使得人生欲望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实现。花园里梅树下的那位才子不知真假,杜丽娘努力逃脱束缚,追求爱情和自由,可黑暗的现实和美好的梦幻终究是一对矛盾,杜丽娘只身难逃,最终抑郁死去。去到冥间才是故事最精彩之处,杜丽娘得到花神和判官的支持,找到梦中情人柳梦梅,实现追求不已的夙愿,应了那句“前日为柳郎死,今日为柳郎生”。正是“情”的力量,让杜丽娘得以“为爱而死,又死而复生”,最终与有情人终成眷属。
1.1.1突破现实压抑的人性
杜丽娘的形象蕴含着巨大的艺术力量,是冲破封建束缚、渴望个性自由的艺术象征。她可以为爱而生,也可以为爱复活,强烈地叩动着青年男女的心灵。
杜丽娘出生于典型的封建士族家庭,家庭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父亲杜宝是“西蜀名儒,南安太守”,母亲甄氏贤德兼具,杜丽娘自小受到父亲的严苛管教,从小被父母及迂腐的私塾先生陈最良以封建礼教一系列严加约束,深寂的闺阁是封建礼教围成的大网,严酷地禁锢着杜丽娘的身心。在这庭院深深之中,杜丽娘日渐被塑造成了一个恪守传统、尊礼守矩的大家闺秀,闭门学习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传统的教育要求女子知书达理,“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闺塾》),女子不可稍有出格,否则将受到责骂。此外,礼教束缚着人的内心情感,爱恨有度,不可越界。这将女性完全拘禁在精神牢笼里,禁锢了她们的精神世界,遏制了人性的正常发展。自古至今,鲜有女性敢于打破这道阻隔,听天由命,任由黑暗社会的摆布。
Buddhism and Taoism; Peony Pavilion; Affection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牡丹亭》的“至情”理念 2
1.1人生而有情 2
1.1.1突破现实压抑的人性 2
1.1.2超越生死的至情 3
1.2至情与现实之关系 4
1.2.1 以情抗理 4
1.2.2 以礼辅情 6
第二章 阳明心学与汤显祖的思想 8
2.1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8
2.2汤显祖与“阳明心学” 8
第三章 《牡丹亭》的儒、释、道因素和“至情观”的关系 10
3.1《牡丹亭》创作背景 10
3.2《牡丹亭》和儒、释、道的关系 10
第四章 《牡丹亭》及至情观的影响 13
4.1才子佳人的模式化结构 13
4.2《牡丹亭》主题思想的延续 14
结束语 17
致 谢 18
参考文献 19引 言
“至情”之经典莫过于《牡丹亭》里的一段佳话了,汤显祖说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就连他自己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而《牡丹亭》之所以流传千古,正是它这“情之至”赋予它无限生命。何为“至情”?在汤显祖笔下,“至情”不仅是对封建礼法的理性抗拒,其实更是人之本性的现实寄托。杜丽娘情从梦中而起,没有任何理由和渊源,这束缚于封建社会的框框条条之下得不到释放的情感,终究会超越生死和时空。《牡丹亭》必定是汤显祖借以抒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反映的是他对人情、人性的哲理思考。
每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部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它必有其中的道理,或是阐述了一个旧时代的精神,亦或者是开启了一段新的时代篇章,除此两者之外的,便是承前启后了,《牡丹亭》便是这种,既向读者展示了旧封建的落后,同时又向读者发起号召,解放个性,争取独立自由。汤显祖对女性地位的重新审视,启发了后世作者,基于对女性地位的重读,衍生了一系列新的创作主题。这种影响,远不止于一本书一行字,女性今天所拥有的公平和独立,也变相地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而《牡丹亭》正好赶上趟,在新时代里一次又一次地被重提,各行各业各领域都对它进行学习研究,包括戏剧、文学、雕刻、服装、建筑等等。它的价值不仅仅在“至情”,可又偏偏“至情”深刻。
汤显祖生不逢时,不遇伯乐之苦逼迫自己归隐人世,他以喜剧再现深广的悲剧意蕴。即便杜柳二人最终成了眷属,这也只不过是汤显祖笔下的以情抗理,我们看到的美好爱情,依旧是建立在高官厚禄之上。汤显祖以激愤的笔调塑造柳梦梅,他同情柳梦梅的出生,更为他空有满腹诗书才华而无处施展而感同身受。正如自己,读尽万卷书,却无半块土。他讽刺这世上不读书的人倒是受用,又何尝不是他内心的万般辛酸?
本文将结合《牡丹亭》阐述“至情”,尝试分析汤显祖主要思想与儒、释、道相关因素的关系,并简要阐述《牡丹亭》对明清时期社会及作家创作女性爱情一类作品的影响。
第一章 《牡丹亭》的“至情”理念
1.1人生而有情
汤显祖笔下的“情”是合理且客观的,一切自然美好的事物都不应被压制,而是要超越现实得到满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这便是《牡丹亭》中最“至情”的句子。“情不知所起”是说“情”与生俱来,没有任何缘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是说“情”可以超越生死,跨越时空界限,绝对自由。正如笔下的杜丽娘,她眼中的柳梦梅一定是她所认为的最美好的“至情之人”,能将生死置于情之外,宁可牺牲生命也不惜追求幸福。
腐儒陈最良将写夫妻感情、伤感别离的诗句硬生生理解成后妃之德,在他们眼中没有恋情没有青春。杜丽娘正值风华岁月,可迂腐的教育让她连自己的美貌都忽略了,对镜贴花黄时不由一阵伤感,心中莫名苦闷起来。丫鬟春香的提议下,丽娘走出闺房游园,惊觉春景美妙之处与人的青春一样美好却短暂,于是万般惆怅,道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杜丽娘痛惜这青春韶光易逝亦难再,现实的羁绊使得人生欲望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实现。花园里梅树下的那位才子不知真假,杜丽娘努力逃脱束缚,追求爱情和自由,可黑暗的现实和美好的梦幻终究是一对矛盾,杜丽娘只身难逃,最终抑郁死去。去到冥间才是故事最精彩之处,杜丽娘得到花神和判官的支持,找到梦中情人柳梦梅,实现追求不已的夙愿,应了那句“前日为柳郎死,今日为柳郎生”。正是“情”的力量,让杜丽娘得以“为爱而死,又死而复生”,最终与有情人终成眷属。
1.1.1突破现实压抑的人性
杜丽娘的形象蕴含着巨大的艺术力量,是冲破封建束缚、渴望个性自由的艺术象征。她可以为爱而生,也可以为爱复活,强烈地叩动着青年男女的心灵。
杜丽娘出生于典型的封建士族家庭,家庭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父亲杜宝是“西蜀名儒,南安太守”,母亲甄氏贤德兼具,杜丽娘自小受到父亲的严苛管教,从小被父母及迂腐的私塾先生陈最良以封建礼教一系列严加约束,深寂的闺阁是封建礼教围成的大网,严酷地禁锢着杜丽娘的身心。在这庭院深深之中,杜丽娘日渐被塑造成了一个恪守传统、尊礼守矩的大家闺秀,闭门学习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传统的教育要求女子知书达理,“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闺塾》),女子不可稍有出格,否则将受到责骂。此外,礼教束缚着人的内心情感,爱恨有度,不可越界。这将女性完全拘禁在精神牢笼里,禁锢了她们的精神世界,遏制了人性的正常发展。自古至今,鲜有女性敢于打破这道阻隔,听天由命,任由黑暗社会的摆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