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形象分析(附件)【字数:11823】
摘 要武则天作为一位空前成功的女强人,一直是人们研究讨论的热门历史人物,这种热度跨越了几千年的时间,且因个人魅力拥有大量影视作品,各界对她的评价纷纷纭纭,两极分化。通过蒙曼教授的《武则天的女皇之路》、谢金花的《是非功过由人说——历史视角中的武则天》、司海迪的《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关系考论》的启蒙,旨在研究各个时代有关武则天的作品背后的成因,从多方面剖析武则天的形象,通过《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隋唐演义》、《隋唐两朝志转》、《狄公案》等史书分析她的文学艺术形象,最后从高翊浚、陈家林、颢然等导演的现代影视作品中的分析她的魅力形象,试图在充分解读武则天的历史、文学、影视形象的基础上,对于三个形象的内在关联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其间形象差别原因,观察社会发展、思想变化对于有为女性看法的变化,试图探索这一形象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引 言 1
第一章 武则天的历史与文学形象 2
1.1武周时代武则天的形象 2
1.2后世史书中武则天的形象 4
1.3明清小说中的武则天形象 5
第二章 武则天的影视形象 6
2.1《武则天》中的武则天形象 6
2.2《至尊红颜》中的武则天形象 6
2.3《武媚娘传奇》中的武则天形象 7
第三章 武则天形象的成因分析 8
3.1史书、明清小说中武则天的文学形象成因 8
3.2现代影视作品中武则天的形象成因 9
3.3武则天古今形象的差别原因 10
结束语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导 言
武则天作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性帝王,对于后世的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是不可言喻的。武则天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形象、鲜活的文学形象、生动的影视形象,一直以来都不曾走出过人民群众的视野。本文旨在通过对武则天的历史、文学、影视形象的研究,探索武则天形象随着朝代更迭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而探究出武则天的女性形象存在的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义。
前人对于武则天历史、文学、影视形象的研究也对于本文的探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如蒙曼教授的《武则天的女皇之路》和谢金花的《是非功过由人说——历史视角中的武则天》中对武则天的历史形象进行较为系统的描述,还原了一个步步为营、心思缜密的杰出政治家形象;刘健、雷勇教授在《明清小说中的武则天形象简论》一文中对于武则天,剖析了在明清小说中武则天妖魔化的、中淫外酷的反面形象;司海迪在《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中用考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对武则天人格的形成和重要人际关系的变化做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展示;陈利娟在《武则天形象的流变:古代小说创作观念探赜》中以“武则天”这一形象为例,具体论述了武则天形象流变的过程和原因;汤盼盼在《武则天诗文中的自我形象塑造》中重现了武则天本人在诗歌中在人生不同阶段对自我形象的描绘——感业寺时期为柔弱的思妇形象,武后时期为胸怀广阔的国母形象,武帝时期为威严的帝王形象。程斐教授在《电视剧中的武则天形象研究》一文中,结合文化传播的角度,论述了影视作品中武则天女性形象的现代建构,对于当代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及社会意义。
本文拟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而研究武则天的历史形象、探索武则天的文学形象、分析武则天的影视形象。将这三者进行对比,从而获悉不同形象的不同成因,以及其对于当世以及后世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 武则天的历史与文学形象
我们对武则天的形象认识多来源于古代的文献,武周时代的武则天历史形象、后世史书对武则天的形象描绘、明清小说中武则天的形象是我们认识这位与我们相隔几千年时光女帝的重要途径,但不同时期、不同史书对她的描绘并不相同,有的认同赞扬,有的否认诋毁,这种争议让武则天充满了魅力,让人无法不探究。
1.1 武周时代武则天的形象
武则天公元624年出生于并州文水,在公元705年去世,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67岁坐上皇位让她成为了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之一,同时也成为了最长寿的皇帝之一。武则天的父亲是武士彟,是当时唐朝的功臣,而母亲是隋朝宰相杨达的女儿杨氏,武则天并不是武士彟唯一的孩子,只是次女。武则天在十四岁的时候就出落成了美人胚子,在母亲的氏族帮助下进了皇宫,成为了唐太宗的才人,“武媚”是唐太宗赐给武则天的名号,在武则天二十八岁的时候被唐高宗封为昭仪,然后成为了唐高宗的皇后为唐高宗出谋划策,和唐高宗一起治理国家被并称为二圣。683年12月27日到690年10月16日这段时间里,武则天当上了皇太后然后插手政事,她为自己造了“曌”这个字,意思自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重要和崇高,这样的存在是必须要凌挂在高高的天空中的,后来她自立为皇帝,把首都定在洛阳,并且给洛阳改名为神都,建立了属于她的武周王朝。705年的正月,武则天还在病中,而当时作为宰相的张柬之发动了兵变,让武则天退位,这场兵变也被称为“神龙革命”,此次兵变之后唐中宗重新上位,恢复了唐朝的年号,把武则天尊称为“则天大圣皇帝”,后来按照武则天的遗命又将武则天的称号改为“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死后入葬乾陵的时候是皇后的身份。等到唐玄宗当皇帝的时候,又根据武则天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修养给赐予了她“则天皇后”的称号,在749年再一次加谥武则天为则天顺圣皇后。这一时期的武则天形象正负较为平衡,虽然武则天成为女帝对当时的国家和人们是一次极大的冲击,颠覆了传统,但是她的成功也给了当朝女性精神上的鼓励,给女性参政机会。
1.2后世史书中武则天的形象
《旧唐书》对于武则天的记录虽看上去公正,但从编写《旧唐书》的史官的话来看,还是表否定大于肯定的。他说一个国家的治理是否混乱是由当时所处的时代决定的,而国家的存亡和兴盛衰败是由时事造成的。假如皇帝是桀或者纣,那么即使有是个尧也无法管;假如当皇帝的是尧或者舜,那么就算有十个桀也不会造成混乱。假如懦夫或者女子借着有利的时机夺取了权势,运用不道德的权术,那么他们也足足可以牵连威胁到所有人的命了。在武则天当上皇帝的几年时间里,杰出的人才非常多,但是都因为孤家寡人而感到心痛,叹息朝廷面临的危机,先帝对自己的恩情居然无法报答,太子的位置无法保住。不一会儿便平白无故受冤,只能伸长了脖子等着被诛杀,天地间四处都是牢笼一般的地方,即使离开此处又能够去到哪里呢?实在是太可悲了!从古时候以来就有女子向君主进谗言,国家深深受到其事的毒害,人彘的事件是残酷的,世世代代以来这些都被认为是冤案。在武则天用来谋篡夺得皇帝之位的计谋中,她扼杀了自己所生的公主,用刀把后宫妃子的骨肉剁的粉碎,这些做法实在是太残忍了,但是这些也都是奸邪的人、怀有妒忌的妇人所表现的常态啊。但是武则天能够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以礼相待那些正直的人,虽然刚开始这些现象只像凌晨时候的天色一片灰暗,但最终还是复立了太子复辟李氏旧朝,为李元忠的罪名辩护,对狄仁杰的心灵加以宽慰,尊重法律对奸臣加以遏止,听信忠臣的话诛杀双手沾满罪恶的酷吏,这些事情总的来说还是有意义。如果说前面这段话还能看到史官对武则天的肯定,那么他的“赞曰:龙漦易貌,丙殿昌储。胡为穹昊,生此夔魖?夺攘神器,秽亵皇居。穷妖白首,降鉴何如。”则突出了他的主观意识是非常不满的,他把武则天看为妖女,对她夺太子皇位的行为非常痛恨,想问上天为什么会降生这样的鬼怪,玷污了皇宫却能好好活到老。这里营造的武则天形象看似有功有过,实则过远远大于功,心狠手辣,无法认同的。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引 言 1
第一章 武则天的历史与文学形象 2
1.1武周时代武则天的形象 2
1.2后世史书中武则天的形象 4
1.3明清小说中的武则天形象 5
第二章 武则天的影视形象 6
2.1《武则天》中的武则天形象 6
2.2《至尊红颜》中的武则天形象 6
2.3《武媚娘传奇》中的武则天形象 7
第三章 武则天形象的成因分析 8
3.1史书、明清小说中武则天的文学形象成因 8
3.2现代影视作品中武则天的形象成因 9
3.3武则天古今形象的差别原因 10
结束语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导 言
武则天作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性帝王,对于后世的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是不可言喻的。武则天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形象、鲜活的文学形象、生动的影视形象,一直以来都不曾走出过人民群众的视野。本文旨在通过对武则天的历史、文学、影视形象的研究,探索武则天形象随着朝代更迭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而探究出武则天的女性形象存在的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义。
前人对于武则天历史、文学、影视形象的研究也对于本文的探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如蒙曼教授的《武则天的女皇之路》和谢金花的《是非功过由人说——历史视角中的武则天》中对武则天的历史形象进行较为系统的描述,还原了一个步步为营、心思缜密的杰出政治家形象;刘健、雷勇教授在《明清小说中的武则天形象简论》一文中对于武则天,剖析了在明清小说中武则天妖魔化的、中淫外酷的反面形象;司海迪在《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中用考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对武则天人格的形成和重要人际关系的变化做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展示;陈利娟在《武则天形象的流变:古代小说创作观念探赜》中以“武则天”这一形象为例,具体论述了武则天形象流变的过程和原因;汤盼盼在《武则天诗文中的自我形象塑造》中重现了武则天本人在诗歌中在人生不同阶段对自我形象的描绘——感业寺时期为柔弱的思妇形象,武后时期为胸怀广阔的国母形象,武帝时期为威严的帝王形象。程斐教授在《电视剧中的武则天形象研究》一文中,结合文化传播的角度,论述了影视作品中武则天女性形象的现代建构,对于当代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及社会意义。
本文拟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而研究武则天的历史形象、探索武则天的文学形象、分析武则天的影视形象。将这三者进行对比,从而获悉不同形象的不同成因,以及其对于当世以及后世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 武则天的历史与文学形象
我们对武则天的形象认识多来源于古代的文献,武周时代的武则天历史形象、后世史书对武则天的形象描绘、明清小说中武则天的形象是我们认识这位与我们相隔几千年时光女帝的重要途径,但不同时期、不同史书对她的描绘并不相同,有的认同赞扬,有的否认诋毁,这种争议让武则天充满了魅力,让人无法不探究。
1.1 武周时代武则天的形象
武则天公元624年出生于并州文水,在公元705年去世,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67岁坐上皇位让她成为了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之一,同时也成为了最长寿的皇帝之一。武则天的父亲是武士彟,是当时唐朝的功臣,而母亲是隋朝宰相杨达的女儿杨氏,武则天并不是武士彟唯一的孩子,只是次女。武则天在十四岁的时候就出落成了美人胚子,在母亲的氏族帮助下进了皇宫,成为了唐太宗的才人,“武媚”是唐太宗赐给武则天的名号,在武则天二十八岁的时候被唐高宗封为昭仪,然后成为了唐高宗的皇后为唐高宗出谋划策,和唐高宗一起治理国家被并称为二圣。683年12月27日到690年10月16日这段时间里,武则天当上了皇太后然后插手政事,她为自己造了“曌”这个字,意思自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重要和崇高,这样的存在是必须要凌挂在高高的天空中的,后来她自立为皇帝,把首都定在洛阳,并且给洛阳改名为神都,建立了属于她的武周王朝。705年的正月,武则天还在病中,而当时作为宰相的张柬之发动了兵变,让武则天退位,这场兵变也被称为“神龙革命”,此次兵变之后唐中宗重新上位,恢复了唐朝的年号,把武则天尊称为“则天大圣皇帝”,后来按照武则天的遗命又将武则天的称号改为“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死后入葬乾陵的时候是皇后的身份。等到唐玄宗当皇帝的时候,又根据武则天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修养给赐予了她“则天皇后”的称号,在749年再一次加谥武则天为则天顺圣皇后。这一时期的武则天形象正负较为平衡,虽然武则天成为女帝对当时的国家和人们是一次极大的冲击,颠覆了传统,但是她的成功也给了当朝女性精神上的鼓励,给女性参政机会。
1.2后世史书中武则天的形象
《旧唐书》对于武则天的记录虽看上去公正,但从编写《旧唐书》的史官的话来看,还是表否定大于肯定的。他说一个国家的治理是否混乱是由当时所处的时代决定的,而国家的存亡和兴盛衰败是由时事造成的。假如皇帝是桀或者纣,那么即使有是个尧也无法管;假如当皇帝的是尧或者舜,那么就算有十个桀也不会造成混乱。假如懦夫或者女子借着有利的时机夺取了权势,运用不道德的权术,那么他们也足足可以牵连威胁到所有人的命了。在武则天当上皇帝的几年时间里,杰出的人才非常多,但是都因为孤家寡人而感到心痛,叹息朝廷面临的危机,先帝对自己的恩情居然无法报答,太子的位置无法保住。不一会儿便平白无故受冤,只能伸长了脖子等着被诛杀,天地间四处都是牢笼一般的地方,即使离开此处又能够去到哪里呢?实在是太可悲了!从古时候以来就有女子向君主进谗言,国家深深受到其事的毒害,人彘的事件是残酷的,世世代代以来这些都被认为是冤案。在武则天用来谋篡夺得皇帝之位的计谋中,她扼杀了自己所生的公主,用刀把后宫妃子的骨肉剁的粉碎,这些做法实在是太残忍了,但是这些也都是奸邪的人、怀有妒忌的妇人所表现的常态啊。但是武则天能够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以礼相待那些正直的人,虽然刚开始这些现象只像凌晨时候的天色一片灰暗,但最终还是复立了太子复辟李氏旧朝,为李元忠的罪名辩护,对狄仁杰的心灵加以宽慰,尊重法律对奸臣加以遏止,听信忠臣的话诛杀双手沾满罪恶的酷吏,这些事情总的来说还是有意义。如果说前面这段话还能看到史官对武则天的肯定,那么他的“赞曰:龙漦易貌,丙殿昌储。胡为穹昊,生此夔魖?夺攘神器,秽亵皇居。穷妖白首,降鉴何如。”则突出了他的主观意识是非常不满的,他把武则天看为妖女,对她夺太子皇位的行为非常痛恨,想问上天为什么会降生这样的鬼怪,玷污了皇宫却能好好活到老。这里营造的武则天形象看似有功有过,实则过远远大于功,心狠手辣,无法认同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