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与钱梅芬形象比较(附件)【字数:11759】

摘 要曹雪芹《红楼梦》中黛玉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也是作者极力歌颂的一个人物。巴金《家》中的哀楚动人的梅小姐,最终殉葬于封建礼教。黛玉与梅虽诞生于两位作者的笔下,但两位主人公却有着诸多相似的地方,同时二人也有着各自的不同之处。所以本文旨在通过比较黛玉与梅芬二人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以及人生经历等,对比探究出巴金的钱对林的继承与创新。巴金立足于现实主义,高举反封建的大旗,从而发现巴金塑造“黛玉式”梅芬的必要性。
目 录
第一章 林黛玉与梅芬的相似之处 1
1.1孤苦飘零 1
1.2体质病弱 1
1.3才华横溢 2
1.4情路坎坷 3
1.5封建毒害 4
第二章 林黛玉与梅芬的不同之处 6
2.1神话色彩的有无 6
2.2傲岸自诩与不露锋芒 7
2.3诙谐幽默与墨守成规 8
2.4尖酸刻薄与善解人意 8
第三章 林黛玉、钱梅芬比较的背后 11
3.1巴金对《红楼梦》的汲取 11
3.2巴金为批判现实的创造 11
结束语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第一章 林黛玉与梅芬的相似之处
《家》中被称为“黛玉式”的梅芬,细细品读处处能看到黛玉的影子。二人处于不同社会环境中,曹雪芹与巴金却在性格与命运上刻画了诸多相似之处,在二人的同病相怜中,看得出她们悲惨命运的最终写照。
1.1孤苦飘零
林黛玉与钱梅芬本就是同病相怜之人,虽说二人都是为常人所羡慕的贵族小姐,纵使她俩衣食无忧,却也无法弥补无父母真情相伴的弊处。黛玉本是金陵贾府中老祖宗的心肝外孙女,姑苏世禄之家林如海的宝贝女儿,但奈何黛玉命途多舛。小小年纪先是丧母而后逝父,饱受煎熬,辛得贾母疼爱,接来与众兄弟姊妹生活,读书写字一同玩耍,开始遥遥无期客居异乡的生活。黛玉与宝玉可谓是郎有情妾有意,但是因黛玉无父母倾诉这份真心,敲定这份姻缘,主持大局,固然无法定了这门亲事。黛玉平日里不大喜欢宝钗,但当她看见宝钗在薛姨妈怀里撒娇时艳羡不已。她寄居贾府中无依无靠,每次看到舅舅因宝玉不学无术而生气训骂时,不免伤怀、流泪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番。第七十六回,正值中秋佳节,贾母高兴命家中老小于两张桌子上团团坐开,上至贾赦,下到贾兰,赏月,喝酒,行令。然而黛玉与湘云二人望月思怀,寄孤苦之情于诗,感觉到自身的客居与漂泊感。钱梅芬虽说比黛玉的命好一些,还有母亲兄弟。但是钱太太是个深受宗法制抨害的中国传统女性,重男轻女思想早已烙在心间。梅芬不止一次向琴与瑞珏倾诉,父亲去世早,母亲思想顽固陈旧,对她不够上心。弟弟尚幼不懂事,加上深受母亲疼爱,更提不上诉忠肠。母亲钱太太因与周氏在牌桌上结怨,贪恋钱财,不惜以扼杀梅芬的终身幸福为代价,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当梅芬守寡回乡时,深受戕害,身体每况愈下,咳嗽不止,就连不常碰面的琴与瑞珏都觉得她病是真病,甚至命不久矣,但钱太太却无动于衷毫不关心,最终梅芬香消玉殒吐血而亡。黛玉与梅芬在亲情上谈不上有所依靠,只能默默地各自承受着美人迟暮与红颜薄命。
1.2体质病弱
上帝总是公平的,给予了你美貌、显赫的地位,总要从你身边带走一些以达到所谓的公正。或许将黛玉与梅芬称为“病西施”也不为过,她二人体量纤弱,时常药常伴。黛玉从会饮食时便开始吃药,访名医修良方,但这些都是徒劳。黛玉初进贾府时,众人都觉得她“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日日少不了药,每年适逢春日,都会伴有一番春咳。宝玉去黛玉房中探望时,闻得一股幽香从黛玉袖中发散从来,询问后才得知是黛玉房中整日绕梁的药香。尤二姐还未进贾府时,向兴儿了解贾府中的趣事,提及黛玉时,兴儿说她是“多病西施”,春日里还穿夹袄,风一吹就倒。贾府中一众人,尤其是宝玉无时无刻不将林妹妹的身体放在首位,黛玉嗜睡时恐她身体会垮掉,逗她开心。大观园里的姊妹兄弟玩闹时,提醒黛玉注意安心休养,每日药是否按时服下也要询问一番。相对于宝玉的日日提醒,梅芬病得就有些无人问津了。小说开头,梅芬只在觉新的过往交代中提了点滴,在千呼万唤后,终于见到她的芳容,一袭青衣,美丽依旧现身于琴妹的书房。“苗条身材,漆黑浓发”,凄哀面庞,额上增添了岁月的痕迹。由于她“青年居孀”,整日过着以泪洗面的“尼姑庵式”的生活,常常咳嗽,夜不能寐。督军下令讨伐张军长,梅芬与钱太太前往高家避难。梅芬遇见尚未释怀的昔日恋人觉新,与他的娇妻和儿子海臣,梅芬看着一家三口的其乐融融,回想着与觉新的种种过往,心如刀割,咳嗽时不得不用手拊着心,以减轻疼痛。瑞珏与她闲谈时,见她咳嗽日见严重,追问得知母亲兄弟莫不关心,每日吞点丸药,告知瑞珏自己已走上“薄命女儿”的飘落之路。从高家离开后,梅芬病情恶化,精神恍惚,抑郁痛苦,最终于夜深人静时悄然辞世。
1.3才华横溢
倘若当初社会允许女子参与科举考试,以黛玉的文学功底中个举人也不为过。原本在黛玉之上林如海有个儿子,只不过三岁时夭折,父母便将黛玉当作男儿来抚养,师从贾雨村,教授文化。黛玉入住大观园的潇湘馆,诗坛别号“潇湘妃子”,在大观园中写下了许多为人所惊羡的诗歌。林黛玉有咏絮之才,她是书中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女性。刘姥姥二进贾府时,贾母兴致大发,携众姊妹兄弟与刘姥姥参观大观园。到了潇湘馆时,刘姥姥见窗下案上有纸墨笔砚,又看到书架上摆满了书,便猜想是哪位公子的书房。当她得知是黛玉书房时,不禁感叹不像小姐的绣房,堪比一间上等书房。黛玉精读如此多的书,她的才学自然也比一般姊妹要强上好多。她有捷才,提笔成诗。当她去怡红院找宝玉理论时,却因晴雯而吃了闭门羹,准备离去时却看到宝玉与众丫鬟恭送宝钗出来,她倍感伤情于后山处葬花。一首《葬花吟》中“冷月葬花魂”,“可谓是本诗的高潮,是林黛玉呕尽心血用生命谱出的一句‘绝唱’”。创办海棠社之初,李纨以两盆白海棠为由头,让诗社的成员作诗,时间以一枝三寸长灯草粗细的梦甜香为限。黛玉竟可以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在众人的一片喝彩声中拔得头筹。相比较黛玉的才高八斗,梅芬则是一位聪颖的典雅女子,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陶冶,总将自己的处境用中国传统诗词完美的诠释。她向琴妹讲述自己从宜宾赵家归乡后,每日只能读些诗词歌赋聊以慰藉。此外她谈到自己闲来无事时,目睹自家窗前的一株梧桐树,见证它从抽芽、成荫、飘零。又讲到前日的那场夜雨,不禁想到李清照的“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来告知琴自己只能靠着前尘往事来安慰自己。梅芬与新交的知心人瑞珏哭诉自己守寡回家的悲苦生活时,回想起在赵家的痛苦生活时几近泪奔,她觉得自己只有哭的自由权利,无人怜悯以至于眼泪都要枯竭,这时她适时的用杜诗“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此外,她及时的汲取新的知识,她还向琴与觉新的兄弟们讲述自己读过《新青年》的感想。以梅芬的才,若不是因母亲的守旧与重男轻女,或许她也会像琴妹一样,进新式的女子学堂,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一定会有一番作为,也不会饱受扼杀人性的封建礼教的折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17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