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媒体的发展趋势以扬子晚报为例
摘 要 本文以扬子晚报的生存发展以及在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下所给出的相应的应对策略。首先了解扬子晚报的概况及已经获得的成就。其次,分析了扬子晚报在发展过程中的劣势以及针对它的劣势所实施的解决措施。扬子晚报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它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外界新媒体方面的飞速发展所造成的严峻压力,都需要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例如与新媒体结合就是一条好的出路。但同时,扬子晚报在发展的历程中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与发展优势。品牌便是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它的权威性更是远远高于网络媒体的。本文所研究的以扬子晚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发展仍具上升空间,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前景应抱以期望。摘 要
目 录
Abstract
第一章 扬子晚报概况 1
第二章 扬子晚报发展的劣势及其解决途径 2
2.1新媒体冲击下扬子晚报的劣势 2
2.2新媒体冲击下扬子晚报的应对之策 2
2.2.1内容的丰富 与新媒体的结合 3
第三章 扬子晚报的特色及发展优势 5
3.1扬子晚报的特色 5
3.2扬子晚报的发展优势 5
3.3扬子晚报的品牌优势 6
3.4继续品牌成长策略 7
第四章 传统媒体的发展前景 8
4.1优胜劣汰 主流媒体仍具上升空间 8
4.2流失的受众只是属于“巩固阶段” 8
4.3传统媒体未来发展品牌是重点 8
4.4传统媒体的存在和发展还会继续 9
4.5传统媒体路还很长 合作实现共赢 9
结束语 10
致 谢 11
参考文献 12
第一章 扬子晚报概况
《扬子晚报》是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份报刊,属于江苏省级报刊。是江苏跟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都市类报纸[7]。“扬子晚报”这四个字是当时在任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自提笔题写的。 是在1986年元旦南京创刊的。总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目前扬子晚报的发行量早已经突破了210万份[4]。
2008年6月12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瑞典哥德堡举行了第61届世界报业大会,在那次大会上公布了当年的世界日报发行量前百名排行榜,第21位便是扬子晚报,在中国报纸中的排名《参考消息》、《人民日报》之后便是扬子晚报,扬子晚报又一次毫无悬念的成为江苏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和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都市类报纸[9]。
2010年8月16日,“2010年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名排行榜”世界报业与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巴黎发布,《扬子晚报》的发行量是173.8万份在百名排行榜上位于世界第22位、在中国的排名是第4位[1]。
两年以后扬子晚报的排名较上次上升了一个名次[12];在上榜的中国报纸中,位列《参考消息》(第5位)、《人民日报》(第12位)、《南方都市报》(第18位)之后,排名第4位;
第二章 扬子晚报发展的劣势及其解决途径
2.1新媒体冲击下扬子晚报的劣势
新闻的滞后性。在网络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新闻最重要的是时效性,传统媒体的新闻采编由于互联网上的新闻讯息传播速度迅猛遭受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常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记者发现一条好的新闻讯息,等到记者采编完成一直到报纸刊登出来以后,这条信息早已经在网络上布完成了,对于广大的受众来说,这已经是一条旧闻了。那么这条新闻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了。
信息量的局限性。现如今在这个数字化技术疯狂发展的阶段,小小的一台计算机它仅仅9G的硬盘就可以存储45亿汉字的信息量。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用“无穷无尽”来形容。其丰富多彩的信息,给了受众更多的选择机会。扬子晚报的新闻信息却只能局限在它的既定范围之内,虽然它的报纸厚度在增加,信息量也在增加。然而,它的信息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同时,互联网上却能够提供足够的空间来让受众尽可能多的了解新闻信息背后的新闻,并且能够给出足够的新闻解释。这也是传统报纸,譬如扬子晚报在有限的版面及有限的信息内容内所不能够满足的条件。
受众面扩大对新闻价值提高要求。报纸新闻的传播范围和速度是会受到时间,地理环境甚至是天气条件的限制的。但是网络媒体上的信息传播却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不论是谁都可以在任何一台只要是连接网络的计算机上发布任何信息,不论你身在世界各地的何处都可以获知该条信息,因此,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编辑者和记者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有时候出现一个新鲜的事件,当你继续保持缄默时,或许不久就会成为别家的信息发布的重点新闻,让自家报纸措手不及。
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的流失。网络媒体的迅速猛烈的发展,其信息传播优势也日趋明显:信息发布的迅速及时、内容的丰富多彩、形态的多种多样、范围的无限制传播同时又自由和交互式。网络媒体同时还具备了电视声音和电视四画面合一的特点,同时还具备了报纸信息的可保存性。受众可以随意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报纸却不具备这些功能。因此,更多的受众会选择由报纸转向更加便捷的网络媒体来获取信息,从而导致的受众市场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受众市场的流失会直接导致广告商在选择信息媒介的倾向性转移,那么广告市场的流失便是自然而然的接踵而至了。
2.2新媒体冲击下扬子晚报的应对之策
加强人才引进战略,组建强大的通讯员队伍。在报纸的发展历程中,最大的资源优势就是人才基础。因此,扬子晚报在人才引进方面特别的重视,除了必要的新闻媒体方面的专业人才,扬子晚报对编外人员也非常重视,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以及各个部门都会建立通讯员制度,甚至连中学生也很有可能是扬子晚报的通讯员。
扬子晚报的改版也是一大应对策略。扬子晚报在新一轮的大改版之后,正在产生着巨大的市场冲击效应,其发行量在高起点的基础上持续的强力攀升, 在2005年达到了发行量210万份的惊人成绩,就连曾经的日发行量200万份的江苏报纸都被超过了,又一次刷新了中国服务类生活报纸的最高记录。这一次的大幅改版后的扬子晚报,在继续彰显之前贴近读者及报道的大信息量、高品位以及权威性的同时,更是强劲的推出了早晚两次的滚动刊发新闻、一报两拿、一报两投的新的新闻传播和发行模式,并且同时对报纸的版面形式和内容作了更进一步的改进,使得昨日的新闻传递速度更快,当日的新闻做得更强,阅读的更加方便实惠, 传播效能更为的显著,受到了广大读者和新老客户的广泛认同和赞誉,直接推动了发行量在高起点基础上的 持续攀升和报纸征订的日益红火[10]。
实质上扬子晚报这次改版,主要是针对对新闻事件的迅速反应能力的提高,大力的开发并突出刊登早报出版以后的当日新闻、独家新闻[5]。
扬子晚报将新闻选题的数码集成系统运用到支持改版的措施中去。媒体传统的选题会模式被数码科技革新了,使的新闻选题的管理处于环环相扣的状态,有效的保障了选题的高质量[11]。
2.2.1内容的丰富 与新媒体的结合
敢为人先,手机读报。还在2001年的早期时候,扬子晚报就在全国范围内领先开通了短信版本的“扬子随身看”,后来又连续及时的推出了基于彩信、WAP等技术的“扬子随身看”。在2005年,扬子晚报与江苏通信商合作,推出了全国第一家手机语音(IVR)听新闻业务——“扬子随身听”。到了2006年,扬子晚报又与江苏移动通信合作,推出了江苏系列类的手机彩信类报刊,包含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于一体,浓缩了扬子晚报的精华,并且按照手机用户的消费特点和喜好进行各种分类。从2007年3月27日起,扬子晚报的手机报率先升级到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的全网平台上,全国开通GPRS业务的移动用户均可以订阅。这也算得上是一个小的里程碑式的发展。
目 录
Abstract
第一章 扬子晚报概况 1
第二章 扬子晚报发展的劣势及其解决途径 2
2.1新媒体冲击下扬子晚报的劣势 2
2.2新媒体冲击下扬子晚报的应对之策 2
2.2.1内容的丰富 与新媒体的结合 3
第三章 扬子晚报的特色及发展优势 5
3.1扬子晚报的特色 5
3.2扬子晚报的发展优势 5
3.3扬子晚报的品牌优势 6
3.4继续品牌成长策略 7
第四章 传统媒体的发展前景 8
4.1优胜劣汰 主流媒体仍具上升空间 8
4.2流失的受众只是属于“巩固阶段” 8
4.3传统媒体未来发展品牌是重点 8
4.4传统媒体的存在和发展还会继续 9
4.5传统媒体路还很长 合作实现共赢 9
结束语 10
致 谢 11
参考文献 12
第一章 扬子晚报概况
《扬子晚报》是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份报刊,属于江苏省级报刊。是江苏跟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都市类报纸[7]。“扬子晚报”这四个字是当时在任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自提笔题写的。 是在1986年元旦南京创刊的。总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目前扬子晚报的发行量早已经突破了210万份[4]。
2008年6月12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瑞典哥德堡举行了第61届世界报业大会,在那次大会上公布了当年的世界日报发行量前百名排行榜,第21位便是扬子晚报,在中国报纸中的排名《参考消息》、《人民日报》之后便是扬子晚报,扬子晚报又一次毫无悬念的成为江苏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和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都市类报纸[9]。
2010年8月16日,“2010年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名排行榜”世界报业与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巴黎发布,《扬子晚报》的发行量是173.8万份在百名排行榜上位于世界第22位、在中国的排名是第4位[1]。
两年以后扬子晚报的排名较上次上升了一个名次[12];在上榜的中国报纸中,位列《参考消息》(第5位)、《人民日报》(第12位)、《南方都市报》(第18位)之后,排名第4位;
第二章 扬子晚报发展的劣势及其解决途径
2.1新媒体冲击下扬子晚报的劣势
新闻的滞后性。在网络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新闻最重要的是时效性,传统媒体的新闻采编由于互联网上的新闻讯息传播速度迅猛遭受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常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记者发现一条好的新闻讯息,等到记者采编完成一直到报纸刊登出来以后,这条信息早已经在网络上布完成了,对于广大的受众来说,这已经是一条旧闻了。那么这条新闻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了。
信息量的局限性。现如今在这个数字化技术疯狂发展的阶段,小小的一台计算机它仅仅9G的硬盘就可以存储45亿汉字的信息量。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用“无穷无尽”来形容。其丰富多彩的信息,给了受众更多的选择机会。扬子晚报的新闻信息却只能局限在它的既定范围之内,虽然它的报纸厚度在增加,信息量也在增加。然而,它的信息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同时,互联网上却能够提供足够的空间来让受众尽可能多的了解新闻信息背后的新闻,并且能够给出足够的新闻解释。这也是传统报纸,譬如扬子晚报在有限的版面及有限的信息内容内所不能够满足的条件。
受众面扩大对新闻价值提高要求。报纸新闻的传播范围和速度是会受到时间,地理环境甚至是天气条件的限制的。但是网络媒体上的信息传播却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不论是谁都可以在任何一台只要是连接网络的计算机上发布任何信息,不论你身在世界各地的何处都可以获知该条信息,因此,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编辑者和记者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有时候出现一个新鲜的事件,当你继续保持缄默时,或许不久就会成为别家的信息发布的重点新闻,让自家报纸措手不及。
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的流失。网络媒体的迅速猛烈的发展,其信息传播优势也日趋明显:信息发布的迅速及时、内容的丰富多彩、形态的多种多样、范围的无限制传播同时又自由和交互式。网络媒体同时还具备了电视声音和电视四画面合一的特点,同时还具备了报纸信息的可保存性。受众可以随意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报纸却不具备这些功能。因此,更多的受众会选择由报纸转向更加便捷的网络媒体来获取信息,从而导致的受众市场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受众市场的流失会直接导致广告商在选择信息媒介的倾向性转移,那么广告市场的流失便是自然而然的接踵而至了。
2.2新媒体冲击下扬子晚报的应对之策
加强人才引进战略,组建强大的通讯员队伍。在报纸的发展历程中,最大的资源优势就是人才基础。因此,扬子晚报在人才引进方面特别的重视,除了必要的新闻媒体方面的专业人才,扬子晚报对编外人员也非常重视,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以及各个部门都会建立通讯员制度,甚至连中学生也很有可能是扬子晚报的通讯员。
扬子晚报的改版也是一大应对策略。扬子晚报在新一轮的大改版之后,正在产生着巨大的市场冲击效应,其发行量在高起点的基础上持续的强力攀升, 在2005年达到了发行量210万份的惊人成绩,就连曾经的日发行量200万份的江苏报纸都被超过了,又一次刷新了中国服务类生活报纸的最高记录。这一次的大幅改版后的扬子晚报,在继续彰显之前贴近读者及报道的大信息量、高品位以及权威性的同时,更是强劲的推出了早晚两次的滚动刊发新闻、一报两拿、一报两投的新的新闻传播和发行模式,并且同时对报纸的版面形式和内容作了更进一步的改进,使得昨日的新闻传递速度更快,当日的新闻做得更强,阅读的更加方便实惠, 传播效能更为的显著,受到了广大读者和新老客户的广泛认同和赞誉,直接推动了发行量在高起点基础上的 持续攀升和报纸征订的日益红火[10]。
实质上扬子晚报这次改版,主要是针对对新闻事件的迅速反应能力的提高,大力的开发并突出刊登早报出版以后的当日新闻、独家新闻[5]。
扬子晚报将新闻选题的数码集成系统运用到支持改版的措施中去。媒体传统的选题会模式被数码科技革新了,使的新闻选题的管理处于环环相扣的状态,有效的保障了选题的高质量[11]。
2.2.1内容的丰富 与新媒体的结合
敢为人先,手机读报。还在2001年的早期时候,扬子晚报就在全国范围内领先开通了短信版本的“扬子随身看”,后来又连续及时的推出了基于彩信、WAP等技术的“扬子随身看”。在2005年,扬子晚报与江苏通信商合作,推出了全国第一家手机语音(IVR)听新闻业务——“扬子随身听”。到了2006年,扬子晚报又与江苏移动通信合作,推出了江苏系列类的手机彩信类报刊,包含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于一体,浓缩了扬子晚报的精华,并且按照手机用户的消费特点和喜好进行各种分类。从2007年3月27日起,扬子晚报的手机报率先升级到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的全网平台上,全国开通GPRS业务的移动用户均可以订阅。这也算得上是一个小的里程碑式的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