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媒体中的教师形象(附件)【字数:8090】

摘 要在当代大众传播中,教师形象是热点。教师媒体形象主要呈现为赞美型与批判型这样两种对立的形象。改善教师媒体形象需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教师媒体形象的媒介环境,提高教育媒体人的专业素养,增强其专业判断能力,建立教师专业组织的新闻监督机制,为教师媒体形象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目 录
导言
第一章 典型宣传报道
1、典型报道的定义
2、典型报道的作用
第二章 教师媒体形象的两种类型及其负面影响
赞美型的教师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
2.2、批判性的教师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改善教师媒体形象的对策
3.1、媒体环境建设
3.2、教师媒介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致谢
导 言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媒体中的教师形象”,因此首先要界定教师形象。
“教师”是渊源悠长且受到社会广泛尊重的职业。三千多年前,孔子曾说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教师”还是学识的代名词,“授道解惑”是教师的工作职责。在一般人心目中,教师是榜样的树立者。
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新华词典中记载:中国古代教师的称谓很多,其中尊称有以下几种:最早出现老师称谓的是宋元时代对地方小学教师的尊称;在汉代汉明帝刘庄为太子时,出现了西席、西宾;接着在五代时出现以“师长、山长”来表示对教师的尊称。
如今,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是一种职业的名称,又是知识的传播者。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权威定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本文所论的教师媒体形象:主要指在当下主流大众传播媒体和互联网中呈现的教师形象。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媒体对教师报道的增多,我国有关学者开始将媒体中的“教师形象”作为学术问题和学术概念进行研究,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多种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象的概念引申出“教师媒体形象”的概念。而且我们可以从许多学术的理论中找到关于介绍教师媒体形象的例子,在知网里可以查阅到很多篇有关教师(媒体)形象的论文,不同的学者从典型宣传的不同角度对教师媒体形象的内涵与外延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谢维和的《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从三个方面叙述了教育活动中的社会影响。第一方面是教育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投影,让学生更加熟悉社会活动,更加适应社会活动。第二方面是怎样才能看清教育中存在的社会。第三方面是如何才能影响学生的“三观”的正确树立,正确对待生活。
丁迈的《关于典型和典型报道》一开始就向我们说明了只有大家认同的才能成为真理,如何做好典型宣传和做好典型报道是我们当今最重要的事情,切不可让污浊之气侵蚀我们。
李晓红的《我国新闻媒体典型报道与舆论导向》讲述了媒体具有典型报道的能力和引导舆论的本领,如何才能正确引导舆论,使其往我们希望的方面的前进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事情,这就需要媒体工作者的努力研究和实践。
李丛山的《浅析正面报道的负面效应问题》为我们介绍了即便出发点是正确的正面宣传和报道也要注意宣传的方式和手段,不然就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成为民众唾弃的报道,削弱教育形象在民众中的正面形象。
刘建明的《新闻学概论》告诉我们如今的典型生成的土壤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那一套古老的教学方法已经不管用了,我们必须遵循时代的进步去挖掘更好的,更适合我们的教育方法。
第一章 典型宣传报道
教师的媒体形象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形象,更是教师队伍整体的形象。一个好的宣传可以使大家对教师充满信心,认为我们的教师是为人师范,把孩子交给老师是很放心的选择,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学到知识。相反,一个坏的宣传就会打破人们对教师的好印象,认为教师有不良行为,甚至会让家长担忧,不情愿将自己的孩子送过来学习,导致社会教育出现问题。因此,媒体关于教师形象的宣传一定要慎之又慎,要考虑这种宣传的社会影响。而在当代中国,教师的媒体形象首先是作为典型宣传的对象,作为典型报道的形象出现的。
一、典型报道的定义
据《扬子晚报》2017年5月1日报道:1950年新中国首次评选全国劳模,这就是新中国确立的最早的先进典型。
在我国,“典型”的概念是从文学中引进到媒体,很长时间都是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式,比如调查研究中的典型选取,思想教育中的榜样启迪,以及由“点”至“面”的经验推广等。随着党对报刊宣传的重视,“民众指导”的典型观念开始直接深入新闻宣传中,并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独特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典型报道”。
关于典型报道,许多学者都做过定义。刘建明教授的定义强调:“典型报道是新闻消息选择事实、强调新闻事实社会意义的报道方法,多表现为经典新闻、先进人物新闻。典型宣传的方法等于宣传性报道方法,其目的是宣传推广在同类事物中选择典型的事例。”陈力丹在《再谈淡化典型报道观念》中指出:“在我党革命战争的新闻史上,典型报道中循着鲜明的主观意识去发现和报道适于推动工作的典型,因而典型报道一开始就有较强的宣传色彩,而较少或没有新闻性”。
专业人士对典型报道做出过若干定义,虽然在说法上略有不同,但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学者眼中都认同的典型报道的特征:?
首先,典型的选择,强调具有代表性,及普遍的社会意义,教育功能突出。?
其次,典型报道的是生活中具有意义的,能够代表我们想要表达出来的想法的报道,是可以被操控的,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这样会使它的新闻性大大减少。
最后,典型报道是一种报道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宣传味道浓厚的报道方式。
二、典型报道的作用
典型报道是一种新闻报道类型,经由大众媒介通过典型报道传播的典型形象作用于受众的知觉和记忆系统,首先引起受众注意,进而转换成表象,被受众储存在记忆中,增加了受众的知识量,并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产生了典型及典型报道对受众认知层面的传播效果。但并不是所有典型在受众头脑中都能经历这一过程,在这其中起作用的因素很多,包括报道的规模与形式、典型本身的特点、典型报道彰显的价值取向、典型与受众的某些接近因素等,都会影响到典型报道在受众认知层面产生的传播效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239.html

好棒文